王中之王
——追寻巴托拉金铜佛造像历史

2018-04-25 06:23刘钊
收藏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释迦牟尼克什米尔台座

□ 刘钊

诉衷情·忆唐

大漠孤烟卷秋霜,灯影乱佛装。

心中纵有千劫,浅画作水绵长。

忆旧事,思故唐,意徜徉。

纵马持缰,放歌葱岭,催断人肠。

《大唐西域记》记载:“钵露罗国,周四千余里,在大雪山间,东西长南北狭。多麦豆出金银,资金之利国用富饶。”“文字大同印度,言语异于诸国。伽蓝数百所,僧徒数千人,学无专习戒行多滥 ”

释迦牟尼佛祖成道像 巴托拉王朝高33.7厘米 诺顿·西蒙基金会藏

世间王者佛祖像 巴托拉王朝高35厘米 洛克菲勒三世藏

钵露罗,就是我们古代地理中对勃律(Bolor)的另一种称谓。这个遥远之所在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克什米尔有何关联?她和东土大唐发生过什么文化历史上的架构联系?她在佛教艺术史上又创造过怎样的辉煌?笔者将通过多方的比对研究和信息汇总给您娓娓道来。

喜欢早期金铜造像的朋友对“世间王者佛祖”这件造像一定不会陌生,这件由洛克菲勒三世收藏的克什米尔风格金铜造像可谓精彩绝伦、匠心独具,是早期金铜造像中的巅峰之作。无论是巨大的体量、独特的铸造构图、细到服饰衣纹的镶嵌,还是台座上供养人物的形态以及梵文题记的内容都堪称绝世之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从铭文中出现的年代我们可以判断此件作品的铸造年份为8世纪早期,即使在那个年代这件作品也是金铜造像中强调写实和工艺细致的难得之作。

释迦牟尼佛祖说法像 巴托拉王朝高30.3厘米 布达拉宫藏

这件作品往往被定义为克什米尔早期风格,但经笔者多年的比对研究发现,这件作品的应来源于另一个王国——巴托拉沙希王朝(Patola Shahi Dynasty),是为巴托拉风格造像。巴托拉王国定都于印度河上游的吉尔吉特(Gilgit),不同于现在的大克什米尔(Great Kashmir)地理范畴,当时的印度河上游因为地处战略要冲而小国林立,要在周边环绕着大唐帝国、吐蕃政权、突厥、波斯以及克什米尔格尔戈达王朝(Karkota Dynasty)复杂政治角力的漩涡中生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当时巴托拉王国的统治者就是在这样的强邻环伺中生存并巧妙机灵地走着政治钢丝。

巴托拉沙希王国就是我国历史书中记载的“勃律”国。彼时勃律经常受到吐蕃的侵扰,遂转而与唐交好并多次向大唐求助抵御外敌入侵。从7世纪早期建国至8世纪中叶的近130年间共计八王都与东土大唐结成同盟关系。然而第九王苏兰德拉迪蒂亚(Surendraditya,唐时译苏失利之)抵不住吐蕃的诱惑而投降。公元747年,大唐安西都护使高仙芝将军率军第四次远征,此一役终于彻底击败吐蕃,将其赶回至巴尔提斯坦(Baltistan,后改称大勃律)以东的旧有控制区。高仙芝俘获苏失利之及其王后回到长安,小勃律(Gilgit)也被划做大唐的一个军区并改名为“归仁”。

释迦牟尼佛祖说法像背面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在唐朝军队征服勃律的战斗中,勃律南方克什米尔格尔戈达王朝的国王拉利达迪蒂亚·穆克塔皮陀(Lalitaditya.Muktapida)及其推崇佛教的大臣犍库那(Cankuna,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的“将军”一词)与高仙芝的部队联系紧密并提供了必要的军需物资。据印度北部地区史书《王河》(Rajatarangini)记载,拉利达迪蒂亚是格尔戈达王朝260年历史中最富盛名的一代国王,虽立婆罗门教为国教,但在犍库那的辅佐下大力扶持佛教,兴修了很多佛寺并铸造了大量佛像。

让我们再回来看巴托拉风格的造像。由于物产丰饶,当时的巴托拉王朝相当富庶,又因为以佛教为国教,王朝的历任国王都创造了许多恢弘大气的佛教造像。经过漫漫历史长河中各种战乱及政权更替的翻腾洗涤,这些旷世作品现在大多已不知所踪。

笔者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搜罗出几件仅存的巴托拉沙希王朝经典造像与大家分享。

从现存形态各异并堪称旷世之作的艺术品中我们可以总结巴托拉造像的风格特征:

释迦牟尼佛祖立像 巴托拉王朝高63厘米 西藏博物馆藏

1.做工精细,线条流畅,比例恰当,装饰华丽。这在7 8世纪的西北印度相对于后犍陀罗以及斯瓦特的艺术风格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2.作品无例外都是以天然合金黄铜浇铸,上身实心而台座中空;大多用白银以及红铜装饰镶嵌双眼、嘴唇以及台座上的卡垫。如洛克菲勒三世收藏的世间王者像更是镶嵌细致到莲花的底层以及供养人的衣服花纹。

3.大多造像在台座上同时铸造供养人以及錾刻铭文,说明由谁出资捐献并供养。很多镌刻了铭文的精品依其翻译都来自王室及地位显赫的贵族。

4.人物刻画脸盘圆润,眉眼细长并嵌白银;嘴唇刻画丰润细腻;下嘴唇多镶嵌红铜;莲瓣细长似洋蓟状;佛装像多刻画为褶皱繁多的长袍装样式,菩萨装一般上身赤裸,下身着刻画繁复花纹的织物裤裙。

弥勒菩萨坐像 巴托拉王朝高67厘米 西藏大昭寺藏

5.多数造像会出现嶙峋的山石台座,在不规则的山石之上放置装饰华丽的卡垫而不善用莲花台座。

6.大多造像体量巨大,着重强调身形的伟岸。

751年,阿拉伯人打败唐朝的当地统治者,小勃律被有突厥血统的王国吞并。

历史的迷雾已经让我们无法考证这批已知、还有无数不为外人所知的精美造像的命运和下落。我们只能从残存的记录里了解到它们中的大多数曾流落到西藏的阿里地区及旧时西藏势力范围的大勃律(含拉达克)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西方收藏家用不为公众所知的方法获取了其中几件,另有少数几件依然保存在藏传佛教寺院中被视为镇寺之宝,其他没有留下影像的一部分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难觅影踪。……

弥勒菩萨坐像 巴托拉王朝高35厘米 西藏托林寺藏

从巴托拉王国早期的梵文刻款中我们找出了频繁出现的“大象王”“伟大君主”“吉尔吉特的统帅”“王中之王”等不吝溢美之词的称号。可以从中想象当时王国的恢宏气派。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吉尔吉特除了风光依旧,已再无当年杜甫笔下“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的繁荣景象。皑皑雪山也仿佛已经忘却了这片曾经创造佛教艺术辉煌的王者之地,而有个名号却戏剧性且名至实归的回落到这批巧夺天工的佛教造像之上—“王中之王”!

笔者从故宫博物院中检索到一件与巴托拉造像特征符合的作品—释迦牟尼佛祖说法像,多年来大家都把它定义为向克什米尔致敬之作,如今我们再按照巴托拉风格特征去检验不难发现这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巴托拉风格模仿之作,其中的细节借鉴仿制非见原物单凭想像而绝难为之。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以乾隆帝对高古造像的喜爱以及造办处的技术实力和实际已有的案例,当时的清宫一定有一件不俗的巴托拉造像原品,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件69厘米高的作品是对它的忠实临摹甚至加入了乾隆帝本人的审美偏好。而那被拿来临摹的原物已不知所踪,可能籍由战乱流往国外;亦可能早已熔化在滚滚熔炉之中;或者,可能仍然藏在故宫一个不为人知的寂静角落静看冬夏交替,春去秋来

释迦牟尼佛祖说法像 清乾隆高6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上有无数的悬疑问题需要我们解决,而往往解题的线索就隐藏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或支离破碎的文献资料当中。当笔者翻阅了无数的中外历史典籍,终于把勃律的这段尘封往事呈现于文时,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历史的无限自豪。其实,“葡萄美酒夜光杯”离我们并不遥远,何不让我们在历史的研究中纵缰驰骋,去体会那放马葱岭的豪情血脉。

猜你喜欢
释迦牟尼克什米尔台座
克什米尔冰屋
2020 年《宝藏》杂志征订!
人生只在呼吸之间
最美湖泊被污染
在不一致这一点上,我们很一致
“偷”面包
面对辱骂
雕刻时光
藏道于义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