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民族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民族认同”教育的几个问题

2018-04-24 13:01仁草
报刊荟萃(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历史教学

摘 要:对于个体来说,中学阶段极其关键,因为它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树立包括“国家认同”在内的正确的价值观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而由于历史课的学科性质,也最适合给学生开展“国家认同”或“民族认同”教育。

关键词:民族中学;历史教学;民族认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识别,我国当前共计有56个民族。国内民族众多的最大好处便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民族认同、民族团结等。反观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由于国家政治框架基本上都是按照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体系设计的,国内的民族成分比较单一,因而民族问题也较少。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一名合格的公民,笔者认为我们是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尽一份力。

对于个体来说,中学阶段极其关键,因为它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也是及其关键的阶段,因为我们一旦错过这个时间段,学生的三观就基本上定型了,我们想要再去推翻或者重建就很难了。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树立包括“国家认同”在内的正确的价值观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而由于历史课的学科性质,也最适合给学生开展“国家认同”或“民族认同”教育。笔者认为,在“民族认同”教育中,我们必须得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民族认同”的概念

“认同”一词,最早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把认同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他认为认同是一种最原始的个体和他人的情感联系方式,因为认同,个体可能会模仿他人、团体、民族、国家的价值、规范、审美等,并将之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一般为“我是谁?”,给自己一个定位,从而确定是非对错与价值。“认同”分为两类,个人认同和集体认同,这是划清“我”和“他”以及“我者”和“他者”界限的重要标准。

而“民族认同”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特有文化的认同,主要依赖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体貌特征、血缘和地域等。在小范围内,56个民族可以有,也确实存在数字本民族的认同,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至少在当前的中国疆域范围内,我们的民族认同范围也应该框定在:中华民族的范围之内,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成员,都是一体的。因此,我们的“民族认同”更应该将事业放大到中华民族的范围之内。

二、中華民族是谁

“中华民族是谁”这其实是个理论上很容易解释而现实中很难回答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有机整合结果。对“中华民族”的准确理解应该是这样的,从现状来看,它应该包括中国当前中国56个民族在内;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应该是历史上生活在历史中国疆域之内的所有民族的总称。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谁的文化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第三册为文化史,它的第一章就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共分为4节,主要内容分别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秦汉的新儒学;隋唐三教并行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从题目其实就能看出,显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教材中明显就是在传统汉族观念下的汉文化圈范围内。这样的安排给人造成的错觉就是汉文化等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知道,今天的“汉族”和历史上“华夏”是不能画等号的,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中原为中心的汉族在马不停蹄地将周边异族“华夏化”,现在的汉族,已经不是历史上的那个“华夏”了。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历史上的“华夏”,也并非完全纯净的华夏人了。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教材中的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是各民族的共创、共有也应该共享的文化。

四、“民族认同”教育的落实

首先,要弄清我者和他者的关系转变问题。我者和他者是一组相对而言的概念,在中华民族的结构框架内,由于有56个民族,因此,我者和他者都是一家,不过是具体的民族划分不同而已。但是如果将背景切换为整个国际社会的民族关系,那么我者就变成了中华民族,而他者就是别国的民族或者民族国家了。

其次,虽然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共同的语言、文字、地域、经济生活)为准,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划分了56个民族,但是这只能说明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的民族分布情况是这样的状态,但是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标准衡量过去。其实,历史上的中国的民族分布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根本无法再去精确划分彼此的界限了。

最后,根据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国内各民族最好的状态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才是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总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尤其是民族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必须给学生讲清楚冠以“民族认同”教育中的以上几个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教材内容,任课教材内容,构建自己和教材内容的情感上的维系和联系,以我者的心态去看待教材内容,以我者的姿态去面对国内的民族关系,进而做到心中有数:矛盾的存在是客观和必然的,民族矛盾是国内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也是我国的内政问题,要在内部解决,绝不允许国际势力的插手。这种观点越早建立,越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好处。

参考文献:

[1]丛岩.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化认同教育.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4月.

[2]曾鹏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3期.

[3]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

[4]石晓健.高中历史学术性课堂建构的理念与实践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0月.

[5]纳日碧力戈.重观山寨: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的“我者”与“他者”.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6年第1期.

作者简介:仁草,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藏族中学。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历史教学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民族旅游与民族认同:互动与建构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