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新形势下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与基础。文章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通过实例证实熵值法能够科学有效的评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关键词:熵值法;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充分说明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刻更为迫切。在此背景之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综合评价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已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有学者选取AHP方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予以评估(冯利英,2015;黄婷婷,2017),也有学者基于模糊数学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吕潇俭,2014;董海涛,2016),不难看出,现有关于思想政治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仅局限在以上两种,对于其他方法的探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尝试采用熵值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作科学测评。
一、熵值法
借助熵值法客观地确定各指标权重,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对评价指标综合标准化。,其中,pij代表标准化值,xij代表指标原始值。然后,计算指标熵值:,其中hj代表第j项指标熵值,k=1/ln(m),表示调节系数,使得0≤hj≤1。然后,计算指标权重:,其中wj代表指标权重,dj=1-hj。最后,计算综合得分:。
二、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涉及在多个方面,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文章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等五个方面筛选17个指标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评价体系。具体为:思想层面的理想抱负(X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X2),爱国情怀(X3),学习态度(X4)等四个指标;政治层面的政治理论(X5),政治行为(X6),政治价值观(X7)等三个指标;道德层面的诚实守信(X8),社会功德(X9),传统美德(X10)等三个指标;法律层面的法律知识(X11),法纪观念(X12),法纪行为(X13)等三个指标;心理层面的情感性格(X14),意识品质(X15),身心健康(X16),精神面貌(X17)等四个指标。以上17个评价指标均采取5级评分准则,具体分为好、较好、中、较差、差这5个等级,分别对应于量化值5、4、3、2、1。为了验证熵值法的有效性,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邀请若干名专家老师组成的测评小组对25名学生各项指标进行测试打分,去除各指标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以平均分作为该指标最终得分,经熵值法得到的综合评价分越高,则表明被测学生所受的思政教育越有效,则说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较好。文章使用SPSS17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綜合评价结果
利用熵值法得到17个细分指标的熵值以及各自的权重。观察发现,学习态度的权重最高,达到0.1578,表明学习态度在指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理想抱负权重次之,达到0.1162,说明学生理想抱负会对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理论,政治行为,政治价值观,诚实守信,情感性格,意识品质以及精神面貌这些指标的权重均在0.05以上,也能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一定影响;余下的爱国情怀、社会公德、传统美德法律知识、法纪观念、法纪行为以及身心健康等指标权重都在0.05以下,说明这些指标对思政教育工作影响相对较小。
将实际数据带入综合评价模型中,得到各个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得分。从排名看,学生3列第一,学生21列第2,学生6列第3,学生24列第4,学生25列第5,学生7列第6,学生9列第7,学生17列第8,学生12列第9,学生4列第10,学生22列第11,学生5列第12,学生1列第13,学生16列第14,学生13列第15,学生8列第16,学生23列第17,学生15列第18,学生18列第19,学生19列第20,学生10列第21,学生20列第22,学生14列第23,学生11列第24,学生2列25,这些学生综合得分情况与他们实际情况相符。通过与老师进行交谈,了解到各个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表现特点。如学生3,刚进大学就担任班长和辅导员助理,在学习态度、人际交往、师生关系等方面都表现优秀。而学生2,属于心理重点关注对象,其在学习等方面表现都比较差。所以,通过熵值法,可直观看到各个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优势与短板,评估结果可使相关老师对症下药,制定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针对性措施。
四、结束语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高校思政教育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文章借助熵值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予以综合评测,能够真实反映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提供科学合理依据。
参考文献:
[1]冯利英.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的应用[J].内蒙古统计,2015(04):19-21.
[2]黄婷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综合评价——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赤子,2017(23):106.
[3]吕潇俭,张红岩.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评价——以青海省3所高校为例[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03):72-79.
[4]董海涛.模糊综合评估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的应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33(03):98-101.
作者简介:张超(1991—),男,汉族,安徽宣城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宁波大红鹰学院2017年校科研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视阈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3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