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莒县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500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常见颈椎病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近年来,临床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中医疗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研究为探讨中医骨伤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针对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
入组对象选择该院在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研究知情同意。该研究获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在计算机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50例/组,研究有可比性,其资料具体如下:对照组共有男性 27例、女性 23例,年龄为 35~72岁,平均(54.23±17.82)岁;观察组共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34~74 岁,平均(54.78±17.96)岁。组间一资料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单纯颈椎牵引治疗,采用颈椎牵引椅进行牵引,患者采取坐卧位,将牵引带于颌枕位固定,牵引重量初始设置为6 kg,并增加至15 kg,牵引角度为颈椎前倾 15~20°,1 次/d,15~30 min/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治疗、中医骨伤手法治疗,中药内服选择葛根30 g、当归15 g、伸筋草 15 g、鸡血藤 15 g、茯苓 12 g、丹参 10 g、桂枝 10 g、白芍 10 g、川芎 9 g、黄柏 6 g、泽泻 6 g、甘草 6 g,加水,文火煎煮,取汁200 mL为1剂,分早晚服用,每天1剂;中医骨伤手法则由医师对患者背部肌肉、肩颈两侧肌肉进行按揉,持续10 min,再对患者双侧风池穴进行按揉,持续3 min,再嘱咐患者保持头低前屈位,医师右手手肘部和前臂对患者下颌部进行固定,左手拇指对患者颈椎棘突下对侧部位进行按压,直至闻及弹响声。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其中,中医证候积分分别针对颈肩背疼痛、上肢麻木、椎旁压痛等中医证候进行评估,采取4级评分(0~3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疗效根据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进行评估,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其中,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达到95%,即痊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达到30%,即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不足30%,甚至出现增高,即无效[1]。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表示为[n(%)],计量资料行 t检验(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s),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n(%)]
两组治疗后的颈肩背疼痛、上肢麻木、椎旁压痛等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后的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其血流阻力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在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2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s),分]
表2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s),分]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颈肩背疼痛 上肢麻木 椎旁压痛对照组(n=50)观察组(n=5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28±0.71(1.59±0.50)#2.24±0.75(1.13±0.42)#*2.13±0.74(1.51±0.42)#2.09±0.76(1.10±0.37)#*2.10±0.59(1.47±0.38)#2.15±0.54(1.09±0.33)#*
表3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椎动脉血流情况(±s)
表3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椎动脉血流情况(±s)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最大血流速度(m/s) 血流阻力指数对照组(n=50)观察组(n=5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0.45±0.12(0.61±0.17)#0.47±0.13(0.80±0.19)#*0.69±0.13(0.56±0.12)#0.68±0.14(0.44±0.1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发病率较高,在颈椎病中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这种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椎动脉发生狭窄而致椎动脉血流不畅引发的颈椎病变,患者往往伴随有肩颈疼痛、上肢麻木、椎旁压痛等症状,对其日常生活造成干扰,故临床上需对其进行积极治疗[2]。
西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多采取颈椎牵引治疗,主要是通过牵引椅对患者的颈椎进行负重牵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肩颈疼痛,但其疗效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中医治疗颈椎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痹症”范畴,病机为经脉痹阻,故治疗原则为舒筋除痹、活血通络[3]。该研究中观察组采取中药内服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其中,中药选择的药材中,葛根可升清降浊,当归、丹参、鸡血藤、川芎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伸筋草可舒筋活络,桂枝、茯苓可温经通络,白芍可养阴舒筋,黄柏、泽泻可清热散瘀,甘草可调和药性,合则活血通络、除痹止痛。而中医骨伤手法通过按揉患者肌肉,可促使其肌肉放松,通过按压其风池穴,可刺激其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缓解其肌肉痉挛,达到缓解疼痛效果。
该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其血流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说明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切实有效。
综上所述,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采用中药内服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可提高其临床疗效,促进其症状缓解,改善其椎动脉血流情况。
[参考文献]
[1]严志国.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2):73-74.
[2]荣红亮,申宪军,王晓琼,等.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5,12(10):171.
[3]杨传美,陈小虎.中医骨伤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9):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