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镇兽医站
兔球虫病是由艾美尔球虫属的多种球虫引起的体内寄生虫病,该病是目前家兔生产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以仔幼兔腹泻、消瘦,严重者出现死亡为主要特征,我国将兔球虫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兔是兔球虫病的唯一自然宿主。病兔、康复兔和成年隐性带虫兔是主要传染源。家兔感染球虫是由于吞食了散布在土壤、饮水、饲料、青草、笼底等外界环境中的感染性球虫卵囊而感染。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各品种的家兔对本病都易感,一般1~3月龄幼兔感染率最高,一般感染率接近100%,发病死亡率可达50%以上,耐过兔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兔,体重下降12%~27%;成年兔由于抵抗力较强,一般呈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感染后成为长期带虫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我国南方地区梅雨季节多发,北方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呈地方性流行。养殖生产中,兔舍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严,营养不良等,都可加剧本病的发生。
根据感染球虫的种类以及寄生部位可将兔球虫分为:肠型球虫、肝型球虫和混合型球虫三种类型。
1.肠型球虫。一般潜伏期为3~5 d左右,多发生于30~60日龄仔幼兔。有的仔幼兔发病急,病程短,常突然倒地,四肢痉挛划动,头颈僵直后仰,发出惨叫,往往来不及治疗便死亡。大多数患兔主要表现为逐渐消瘦,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磨牙,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通常脱水、中毒及继发细菌感染而死。患兔死后肛门排出黄色黏液物质污染尾部。耐过兔一般生长速度缓慢,成为僵兔。
2.肝型球虫。患病兔被毛粗乱,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靡,用手触及肝区有痛感,腹围增大,到发病后期患兔可视黏膜一般出现黄疸或苍白,病兔一般到后期都消瘦而死。肝型球虫一般病程较长,潜伏期10 d以上。感染不严重时常无明显临床症状。
3.混合型球虫。由寄生于肝胆和肠黏膜上皮组织的多种球虫共同引起,其症状一般表现为肠型球虫和肝型球虫两种类型的症状。混合型球虫在生产中较为多见。
1.肠型球虫。该类型病变主要在肠道。小肠有充血、出血症状,剖开肠管可见肠黏膜上皮呈弥漫性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小肠内充满气体和大量黏液,有的为酱红色内容物。病程较长的兔在小肠管壁上可见大头针头大小的白色结节(内含大量卵囊)(图1),严重者可见化脓性坏死灶。有的患兔在结肠、盲肠也有出血症状。
图1 小肠管壁有球虫结节
2.肝型球虫。其主要病变在肝及胆囊部位。肝脏肿大明显,在肝脏表面和实质内常见许多白色或淡黄色球虫结节(病灶),粟粒至豌豆大,严重的融合成片。胆囊肿大、胆汁变得浓稠(图2、图3、图4)。
图2 感染初期肝型球虫病
图3 感染中期肝型球虫病
图4 感染后期肝型球虫病
3.混合型球虫。病理变化包括肠型球虫和肝型球虫两种类型的病变都不同程度出现。
根据1~3月龄仔幼兔多发,出现腹泻、胀气、消瘦、磨牙,以及小肠壁上许多大头针头大小的灰白色结节;肝脏表面可见许多淡黄色结节等特点,可初步判断该病。确诊主要进行球虫卵的检查。可采集粪便、肠黏膜或肝结节直接涂片镜检,也可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处理粪便后镜检,发现大量球虫卵囊或裂殖体等,即可确诊。但由于兔球虫种类较多,其致病性也各不相同,目前的显微镜检查很难鉴定兔球虫虫种,因而检出球虫卵囊并不能完全指导球虫病的治疗及预防,还需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家兔球虫病的防制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球虫药要轮换用药(一般一种药物在使用3~6个月后即应改换另一类型的药物)和穿梭用药(在一个饲养期内使用两种或三种作用不同的抗球虫药),避免产生耐药性,同时要严格执行各种药物的休药期。
1.预防措施。兔球虫病的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做好群体预防是关键。首先要做好平时清洁卫生和消毒措施,兔舍内要保持清洁干燥的环境,每出栏一批商品兔要对兔舍地面、背网、产仔箱、食槽等设施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再者加强各阶段兔的饲养管理,兔群要实行分群饲养,避免交叉感染和传播。除以上常规防制措施外,药物预防也是关键:氯苯胍预混剂拌料,每吨饲料加150 g(按药物有效成分计算),用药时间从补饲至50~60日龄;或0.5%地克珠利:每吨饲料加200 g,用药时间从补饲至60日龄;或0.02%浓度磺胺喹恶啉饮水或混饲。
2.治疗。氯苯胍预混剂拌料,每吨饲料加300 g(按药物有效成分计算),同时添加VK辅助治疗,连用1周;0.5%地克珠利预混剂拌料,每吨饲料加400 g,连用1周;氯羟吡啶预混剂拌料,每吨饲料加30 g(按药物有效成分计算),连用1周。也可用磺胺喹恶啉,0.03%浓度饮水或混饲。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出售的抗球虫药物种类较多,但多数是鸡用抗球虫药,而有的抗球虫药按照鸡的用量会引起兔中毒,如马杜拉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