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习/河北省大名县畜牧水产局
随着养猪的规模增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病发生频率也在增加,再加上其它成本的提高使单只猪的利润明显下降,所以搞好猪病防控时养猪企业盈利或生存的重要部分,怎样才能搞好猪病防控呢?
病原是猪病传播的根源,若猪的生活环境中病原体少则发病少,病原体多则从根本上为猪只发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繁殖、传入和传播是养猪场防控猪病的重要措施。
1.严格管控进场人员和车辆。在自繁自养基础上严格管控和清洗、消毒进场人员和车辆,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养殖区,工作人员定期体检并持有健康证明,工作期间除了搞好个人卫生和防护外还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操作规范。
2.防止动物污染和传播。基于不在养猪场内散养动物的基础上,通过定期检修猪舍墙壁和拆除附近鸟窝等措施,防止野生和其它动物进入猪舍造成生物污染和疫病传播,同时还需定期药物捕杀和消灭猪场内鼠类和吸血昆虫。
引进种猪时应在搞好调查基础上从规模大、管理严、信誉好、证件全的种猪场引入不携带相关病原体的种猪,运输工具应符合动物防疫要求,起运前应依法取得相应《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A或B)。
跨省引进种猪的还应依法办理相应的引种审批手续,到达目的地后并需在隔离圈隔离饲养45 d以上;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的还需输入地省级动监机构进行“二次检疫”合格后方可进入。
猪场内的饲养管理内容主要是猪舍内的温度、卫生和饲料三方面的管理,饲养管理搞得好不仅有利于提高肉料比和猪的生长速度,而且还可通过提高猪群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发病和死亡率。
1.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同日龄猪群的最佳温度要求不一定相同,温度适宜则猪群免疫力高、发病或死亡率低,为提高猪群免疫力和搞好猪病的综合防控应根据相应猪群生理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的温度条件。
猪群温度需求随日龄的变化规律为1~7日龄32℃~29℃,8~30日龄29℃~26℃,31~60日龄26℃~24℃,60日龄后21℃~18℃,为严格控制猪舍内的温度冬季应在保证空气质量符合要求基础上搞好增温和保暖。
猪舍内湿度的重要性和温度一样,科学合理的湿度不仅可通过提高猪舍舒适度提高猪群免疫力和疫病防控,而且夏季合理的湿度还有利于降温,故应通过通风除湿将猪舍内湿度控制在最佳值55%~65%。
2.猪群的营养供给。因不同日龄猪群对饲料营养要求不一定相同,所以饲养期间应根据猪群日龄为其提供具有相应营养且结构合理、搭配平衡、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新鲜饲料,饮水应充足并符合人饮用水标准。
3.猪舍内的卫生管理。在“分批饲养、全进全出和彻底消毒”的基础上,饲养期间每月消毒猪场环境及设施、设备和器具1~2次,每周带猪消毒2~3次,密闭猪舍每天通风2 h以上。
清除的废弃物和清洗产生的废水、消毒产生的废液及其污染物品应及时销毁或无害化处理,销毁或无害化处理时的运输工具应密闭并防渗、防漏,污染的场所及用具应及时清洗和消毒。
目前,用相应疫苗搞好相应疫病的免疫已成为高效防控猪病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有的疫病用相应疫苗免疫甚至是唯一的防控手段,为此应通过以下措施搞好相应疫病的疫苗免疫。
1.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并按时严格执行。饲养前由执业兽医师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免疫程序规定相应疫苗免疫时间和途径、接种部位和用量,免疫21 d后进行相应抗体检测,不达标的及时补免或重免。
2.疫苗购买、稀释。购买的疫苗性状、包装、标签及其标注信息均应符合要求,并严格按其说明书规定温度恒温、避光、防震保存和运输,稀释时应用蒸馏水、生理盐水或疫苗专用稀释液在玻璃、瓷质或塑料容器中稀释。
3.规范免疫。免疫接种时应由免疫技术熟练的人员进行,免疫前并严格消毒和清洗操作人员手臂和免疫器具,冻干疫苗从冰箱取出后应在室温条件下让其自然融化后在稀释,疫苗用量和免疫方式、接种部位应准确。
为防止应激反应在猪病免疫和防控中的不利影响免疫接种、饲养管理中应技术熟练、操作规范,饲料更换时应遵循“由少到多,逐渐更换”的原则,必要时可在相应猪群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抗应激药。
作为免疫接种的补充和猪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饲养期间应根据本场或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在其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或中草药预防相应疫病。
发现行为、采食、饮水或排泄物异常猪要及时到正规动物诊疗机构诊治,并根据执业兽医师开具的处方治疗,一类动物疫病或人畜共患传染病或二、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流行时要依法上报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