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要素竞争力测度分析

2018-04-24 00:47李金华
财经问题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强国竞争力领域

李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要素是科学技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科学技术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中国政府一直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强调要依靠科学技术建成制造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2016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论述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强化创新基础能力,推动战略前沿领域的创新突破,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推动制造强国建设。2016年5月中国政府又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体制改革,注重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强调要瞄准世界最新科技前沿,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找准中国创新发展实践中的重点方向,力争实现某些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突破;2020年要建成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创新型国家;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全球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16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提出面向全球,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建立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依靠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国家要追踪世界科技前沿,集中力量进行前瞻性基础研究,要在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前沿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建设数字中国、科技强国和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为促进这些规划和纲要的落地实践,中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具体行动方案,以培育国家创新竞争力,加快制造强国的建设进程。

国内学者从科技创新竞争力角度研究中国制造强国的突破口和建设路径。王智慧和刘莉[1]设计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多维度测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综合指标,也包括单个指标,既包括主观指标,也包括客观指标,在理论上探讨国家创新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应用问题。吴桑[2]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了国家创新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系统,并对中国的国家创新竞争力及其经济增长进行测度,据此提出要加大研发投入和重视人才培养,强化企业在国家创新竞争力中的主体地位。林寿富[3]设计了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了11 个新兴经济体的国家创新竞争力,描述了新兴经济体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变化特征,认为国家创新竞争力是各种创新因素长期积累、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目标,而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刘国新等[4]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将中国的科技竞争力与5个发达国家和4个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要注意消化吸收,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做好二次创新。彭德倩[5]认为未来中国要选择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和优先方向,筛选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跨领域技术,特别是未来可能出现的突破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同样地,国外学者也研究过科技创新竞争力问题。Suarez-Villa[6]较早地研究过技术创新竞争力问题,他对比分析了个人发明与企业发明的表现,探讨了创新能力、个人发明、企业发明和长期社会经济趋势之间的关系,指出社会创新能力能很好地解释其对国民净收入长期变化的影响。Demirci[7]基于371个调查样本,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企业组织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认为团队、企业家、阶层和理性文化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Neely 等[8]认为创新能力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竞争武器,即使是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创新水平也会千差万别。他们基于英国东部企业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企业文化、资源、能力和网络的功能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Leoncini和Franco[9]采用创新活动的随机前沿分析法,将各国专利申请能力从专利效率中分离出来,分析了26个OECD国家和中国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1992—2007年中国科技活动增长速率快于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国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均有助于提高各国创新能力和效率;政府资助的研发能提高创新能力,私人资助的研发和外国直接投资更能影响技术效率;高等教育在研发和研发人员中的支出对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但人力资本措施在提高专利效率方面通常不是很有效。

综上所述,既有成果或者探讨了创新竞争力的评价系统,或者运用计量方法从宏观角度或微观角度测度科技竞争力水平及其对制造业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均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人类进入新工业革命时代,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表现已发生变化,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特征表现在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创新机构和前沿性技术等方面。这些均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要素,本文拟研究这些核心要素的竞争力,并据以思考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政策建议。

二、研发人员与研发投入竞争力

人类进入新工业革命时代,新工业革命的突出特征是,科学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制造强国都把以创新引领发展和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首选战略。世界各国政府都加强科技投入,抢占科技领域制高点。既有研究成果表明,世界各国科技经费投入总量逐渐增加,而且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和生产主体,其研发投入占科技投入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中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水平,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国家竞争力,并取得明显成效。反映2007—2016年中国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情况的分析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2007—2016年中国研发人员与研发投入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加工整理。

由表1可知,2007年中国R&D人员全时当量为25.5万人年,至2016年则达39.0万人年,10年间平均增长率为4.8%,其中基础研究人员、应用研究人员和试验发展人员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9%、3.5%和4.0%。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R&D经费投入也是持续增长的。

进入新工业革命时代后,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额为15 676.7亿元,同比增长10.6%,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15个初创国家2.1%的平均水平。10年里,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投入结构也在不断变化。2016年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达到5.2%,是10年中的最高值;高技术制造业领域研发投入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1.4%,总额达到2 915.7亿元,同比增长11.0%。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其对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8%。中国研发经费不断增加,一方面源自国家建设制造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源自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2016年中国源自财政的科技支出达到7 760.7亿元,同比增长10.8%;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达到4.1%,占比实现扭跌转涨。此外,为鼓励创新,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企业研发费用可以税前加计扣除等,并且已取得良好效果。

在分析研究政府研发投入情况时,另一个绝不可忽视的方面是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在科技总投入中的比重是持续增长的。考虑到制造强国建设和技术创新中强势制造企业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0—201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研发投入数据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2010—201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研发投入增长情况 单位: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加工整理。

由表2可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研发投入的增长率主要在30%以下,研发投入没有增长的企业还占有较高比重,2010—2016年平均比重为25.0%。研发投入增长率超过100%的企业占比前三年保持稳定状态,后来呈下降态势。中国强势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并没有明显变化或显著增长。

第一,中国高度重视研发投入,政府研发投入一直占较高比重。中国科技投入总量有所增长,科技发展成效也显著,但科技投入力度仍显不足,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偏低。这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事实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政府经费主要投向政府研究机构和一些大学,多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和国防技术等。

市场失灵理论给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凯恩斯[10]对自由经济提出质疑,明确提出政府全面干预经济。Musgrave[11]讨论了政府在资源分配、收入分配、充分就业、政府投入、价格水平稳定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随后费尔德斯坦、斯蒂格利茨、阿特金森和杰克逊等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研究政府部门在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活动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局长布什向总统提交报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使得美国政府改变了其在科技创新中应起何种作用的认知,奠定了美国政府支持科技发展的思想,成为美国现代科技政策的重要理论支撑。因此,美国政府调整策略,全面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及时调整自身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介入方式。现在美国政府的科技经费主要投入到有关人民健康、国家安全和公共福利等领域,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样地,欧盟一些发达国家也通过制定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科技政策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实践都说明了政府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科技投入和推动国家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投入始终占绝大比重。然而,从2007—2016年的研发经费结构看,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结构还有待优化,基础研究经费偏少,研究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特别是基础研究人员偏少,需要调整完善。

第二,与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强势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没有显著变化。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的成长发展是由利润推动的,生产性知识的积累在企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累积的知识、拥有的资源和具有的惯例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模式。从这一点出发,为了保持企业更好更高的成长性,会有更多的企业利润转投到研发中。一方面,因为研发投入具有规模效应,企业通过扩大研发规模使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另一方面,研发也给企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人力资源和新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成长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潘罗斯特别强调企业内部知识创造对企业增长的影响,其把知识分为可通过书籍、语言等传播的客观知识和在实践中累积的经验知识两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可以创造出许多生产性服务,新增服务可在企业成长中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新增服务成为企业扩张的内部诱因。在经济学上,企业作为生产主体,也应是创新的主体,主体自身的研发活动对企业的走向和发展潜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世界著名的创新型企业一定都有巨额研发投入和强大的研发力量。

2017年12月欧盟委员会(EU)发布2017年工业研发投入(R&D)排行榜。在对全球研究开发投资额2 400万欧元以上的2 500家企业进行调查后,遴选出了排名前100位的企业。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大陆分别有36家、14家、13家和7家。大众汽车研发投入以137亿欧元居全球之首,其后依次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三星电子、英特尔、华为、苹果、罗氏、强生和诺华等公司。在行业上,研发投入占比较高的行业是电子信息与技术行业11.7%、健康行业6.9%和通讯行业6.8%。华为是中国少有的入选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企业,作为全球著名的创新型企业,华为长期注重研发投入, 2007—2016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3 130亿元,2016年达到76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6%。华为已经在全球建立36个联合创新中心和16个研发中心,累计获得62 519件专利授权,而且大部分是核心专利,持续的研发投入构建起华为的长期竞争力,在多个产业取得技术领先。华为计划未来每年将投入100亿—200亿美元研发费用,这将大大提升华为产品的竞争力,也可能推动中国在通讯、电子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但是,华为在中国毕竟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在研发投入方面,中国强势制造企业需要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创新机构与前沿性技术竞争力

建设制造强国需要一批创新型企业引领,需要掌握先进制造领域的关键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在分析了中国研发人员与研发投入竞争力后,以下分析中国创新机构与前沿性技术竞争力。

(一)创新机构

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自2011年发布全球百强创新机构,选择整体专利数量、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的全球覆盖率和专利影响力指标,对企业知识产权产品组合进行定量分析。依据德温特世界专利指数、德温特专利引证指数、四边形专利指数以及知识产权和情报合作平台等,汤森路透集团运用同行评议法发布2011—2016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重要国家的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单位: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经济网等网站加工整理。

由表3可知,2011—2016年中国入选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企业很少。除了2014年和2016年分别有1家上榜外,其余年份均没有企业上榜。而作为发达的制造强国,美国、日本和法国占有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相当大份额,其中美国入选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企业均在35家以上,日本入选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企业均在25家以上。中国在全球创新型企业竞争力方面明显弱于世界制造强国。

2017年9月26科睿唯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前身为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是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目标是为全球客户提供值得信赖的科技前沿和创新数据分析。发布《2017全球创新报告:进无止境》,提供了2016年部分先进制造领域全球排名前10位的创新机构,包括航空航天与国防、汽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医疗器械等。中国和美国有较多机构入选,说明近年中国一些创新机构的成就。但先进制造业的某些领域和子领域,中国创新机构严重缺乏。如2006—2016年航空航天领域10家顶级创新机构中,中国仅1家入选,其他均为欧美国家;可替代能源汽车子领域的10家顶级创新机构中,中国无机构入选;生物技术领域的10家顶级创新机构中,美国有9家入选,英国有1家入选,中国无机构入选;计算机科学领域10家顶级创新机构中,中国仅1家入选,美国则有5家入选,其余为欧洲制造强国;医疗器械领域10家顶级创新机构中,美国有6家入选,中国无机构入选;制药领域10家顶级创新机构中,全部为美国、英国和意大利,中国无机构入选;通讯领域10家顶级创新机构中,美国有9家入选,中国无机构入选。这些分析数据可以说明在先进制造领域中国创新机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科技成果与前沿性技术

作为建设制造强国核心要素的竞争力也表现在科技成果上,以下选取2007—2016年中国科技成果竞争力分析指标,这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建设制造强国核心要素竞争力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2007—2016年中国科技成果竞争力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加工整理。

由表4可知,2007—2016年出版科技著作数基本呈较平稳的态势,而发表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受理数和专利申请授权数均呈上升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科技竞争力逐渐提升。

作为建设制造强国核心要素竞争力的科技研究前沿性技术。2016年10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科睿唯安共同发布《2016研究前沿》,遴选了100个热点前沿和80个新兴前沿,揭示了不同国家在这些前沿中的参与情况和具体表现。在180个科技研究前沿领域。以有核心论文入选数作为测度指标,美国、英国、中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分别为152个、90个、68个、66个、57个和40个,美国和英国处于领先优势。中国在68个领域有核心论文入选,在科技研究前沿性技术方面也有一席之地,表现出了一定的竞争力。

进一步,还可根据世界重要国家新近出版发布的制造领域先进技术发展信息,整理列示现阶段制造领先领域及未来创新主攻方向,以分析比较中国在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如表5所示。

表5 制造领先领域及未来创新主攻方向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先进制造业网站和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站加工整理。

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重要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史已深刻证明了这一点。熊彼特[12]创立了系统阐述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创新理论。此后,技术进步理论被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演化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而有关技术创新扩散和技术创新范式等理论问题则形成另一支派。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实践都证明了技术创新和前沿性技术是人类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的重要源泉。实践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依靠生产要素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阶段,转而进入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依靠技术创新可以优化生产要素和提高生产效率,这应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形式。技术创新理论揭示了技术创新和前沿性技术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意义。

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要素科技成果和前沿性技术都有显著成就。但一些制造强国在科技成果和前沿性技术方面却占有明显优势,特别是美国几乎在所有先进制造领域都占据优势地位,日本和德国等在众多领域也都领先。这些制造强国从本国制造领域发展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注重未来前沿性技术的研发。2015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布报告《被延误的未来:为何基础研究投资减少预示着美国创新赤字》,突出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先进制造发展。2016年10月美国科学慈善联盟编写《被延误的未来2.0》,重点描述了美国13个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潜力,力图要在这些方面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2015年3月英国政府技术战略委员会发布报告《量子技术国家战略》,认为新兴的量子技术对金融、防务、航宇、能源和电信行业都有重要影响,科技进步、制造能力和量子技术市场化条件决定了英国具备优先发展量子技术的条件,由此提出英国未来20年要加强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建设一个有益的、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的量子产业。2017年10月英国国防部发布报告《科学与技术战略2017》,提出科学与技术必须纳入国防部的战略性政策和决策,需要继续把重点放在为武装部队的当前和未来能力提供可持续、最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上。同样地,2017年6月日本发布《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7》,提出要推进社会5.0,稳步扩大科技创新官民投资的主导权,实现政府研发投资目标,构建面向创造创新人才、知识和资金良性循环的创新机制,优化产学官协作以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强科学技术创新的推进功能,加强支撑平台的基础技术,推进知识型产权战略和国际标准化。

根据汤森路透2016年5月发布的《2016全球创新报告》,中国在12个领域具备全球创新优势,其中,在食品饮料与烟草、制药、家用电器等领域优势明显(占据10强榜单的前3位),石油和天然气等领域也有创新优势(占据10强榜单前2位)。但中国科研机构论文发表数量与科技强国差距明显,在12个技术领域的10强榜单上,美国共有6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上榜,累计发文数量达到45 928篇,其中仅信息技术领域就有21 801篇,而中国上榜科研机构发文总量只有9 511篇,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美国在全部12个技术领域均有科研机构上榜,在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电信、航空航天与国防等4个领域均占据8席以上,而中国仅在6个技术领域有科研机构上榜,且在多数领域还不是先进制造领域,这也反映了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不足和弱势。

四、政策建议

前文对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要素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创新机构和前沿性技术等进行了测度比较分析,据此可以思考建设制造强国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培育全球一流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是掌握了某一领域的核心技术,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且具有优良创新文化和管理文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企业。中国建设制造强国,需要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际知名品牌,技术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更需要在国际上独占鳌头或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型企业。目前中国还十分缺乏全球著名创新型企业,尤其是缺乏全球一流创新型企业。因此,应启动隐形创新型企业遴选工程,在先进制造业遴选可能成为全球著名创新型企业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企业家与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了创新精神的支撑,企业家才可能发明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和开辟新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服务,创新是企业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培育企业家精神,培养企业家的进取心、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乐于实现自身价值并不断追求的品格。培养企业家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民族精神,优化企业家精神成长环境,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拓展企业家精神生长空间。特别是要依法保护创新企业家的财产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其创新的权益,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构筑起保护企业家精神发扬的制度屏障。

(二)加快实现颠覆性技术的突破

一个行业出现颠覆性技术,则意味着经济效益将迅速变化;一个国家出现颠覆性技术,则可能显著增强国家竞争力,提升其国际地位。科技革命本质上体现为颠覆性技术的集中出现,谁拥有了颠覆性技术,谁将占领制高点。美国是最早聚焦颠覆性技术研发的国家,其发明的互联网、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无人飞机等都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日本颁布《日本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试图创新管理体系,发展颠覆性技术,推动社会转型升级。英国推出《技术与创新的未来2017》,以在材料科学、纳米技术、低碳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领域实现技术飞跃。《“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要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则进一步强调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和创造新就业。中国需要在已有技术优势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特别要在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新材料、制造业智能化、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实现颠覆性技术的突破。

注重采用传统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实践中许多采用传统技术的企业表现也十分优秀,曾为他人效仿和学习,但当技术和市场发生突破性变化时,因为不能迅速调整和适应而遭淘汰,因而要注重采用传统技术的企业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存在颠覆性技术的创新需求,中小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和设备等方面可能不及大型企业,但中小企业管理层次少和凝聚力强,特别是其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小,转型灵活便捷,因而要注重挖掘中小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潜在优势。此外,推行先进制造颠覆性技术研发行动计划,组织创新联盟,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依托创新型企业整合国内外技术和人才,实现颠覆性技术的实质性突破。

(三)强化针对先进制造发展的前沿性基础研究

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理论上,没有厚实的基础理论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基础研究也难以有领先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美国一直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这成就了其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领先地位。2006年2月中国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基础研究是提高国家原始性创新能力和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但中国的基础研究还较弱,亟待加强。政府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发挥财政支持基础研究的主体作用,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创造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良好环境。要引导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支持基础研究,鼓励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开展基础研究。

高等学校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科学、工程科学基础和计算机科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形成基础厚实、结构合理的基础学科布局;提高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等的采集、加工、集成、共享、服务的整体水平,给基础性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完善国家研究实验基地体系,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特别要针对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还要注重创新企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依靠政府引导组成协同创新联盟,实现产学研的融合;建设共性基础研发平台,集中资源开展先进制造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的研究。

启动先进制造领域基础研究人才培育工程,重点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特别是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不断扩大基础研究队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产生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明确基础研究目标,细化基础研究项目,根据重点产品、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进行基础研究立项。打牢先进制造发展基础,加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工程建设;解决先进制造关键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基础领域发展与先进技术深度应用的良性互动,以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智慧,刘莉.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比较[J].科研管理,2015,(1):162-167.

[2] 吴桑.国家创新竞争力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J].特区经济,2017,(6):37-39.

[3] 林寿富.新兴经济体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3-28.

[4] 刘国新, 李明充, 王治.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2,(3):2-4.

[5] 彭德倩.中国的“颠覆性技术”何时能出现[N].解放日报,2016-08-16.

[6] Suarez-Villa, L. Invention, Inven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Capacity[J].Systems Research & Behavioral Science, 1990, 35(4):290-310.

[7] Demirci, A.E. Strategic Representation of an Abstract Reality: Spiraling Relation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nnovativenes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 Strategy,2013,4 (3):39-55.

[8] Neely,A., Hii ,J., Horace, H. The Innovative Capacity of Firms[J].Nang Yan Business Journal, 2014, 1 (1) :47-53.

[9] Leoncini, R., Franco, C. Measuring China’s Innovative Capacity: A Stochastic Frontier Exercise[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 New Technology , 2013 , 22(2):199-217.

[10]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 Musgrave, R.A.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A Study in Public Economy[M].New York: McGraw-Hill,1959.

[1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猜你喜欢
强国竞争力领域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领域·对峙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