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蓉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复合型休闲农业是在进行农业生产以及产业经营的基础上,通过集合工业、旅游、娱乐、休闲、博览等现代产业模式,并充分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形成的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综合体。通过发展复合型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可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可以宣传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还可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环保意识。目前,复合型休闲农业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其各组成元素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研究对象还主要是区域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1-3]及其驱动力。例如,朱华武等[4]研究了湖南省范围内的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丁金胜[5]研究了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杨晓娜[6]基于375个休闲农业点的数据,通过地理编码建立数据库,运用比较、缓冲、可视化工具研究了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李有绪[7]运用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了福州市城郊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探讨驱动机理并提出优化方案。唐苏华[8]以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运用动力模型研究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体系。周义龙和钟晓东[9]分析了海南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并据此提出区域发展策略。盛茜[10]研究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因此,文章将针对复合型休闲农业研究的缺失展开,重点研究复合型休闲农业要素配置的空间布局,并探讨复合型休闲农业产生和发展的驱动力,以期为复合型休闲农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保证各指标选取的科学性,评价体系中系统层和指标层的项目选取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使选取的指标要达到能够代表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整体特点的层次。
构建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全方位思考、综合布局,要保证采用的评价体系能够反映整个布局的特点,指标间要保持目标一致性,使复合型休闲农业的整体空间布局可以得到充分囊括,同时,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复。
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设置要特别注意其数值获取的可行性,还要保证全部指标都能够与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的本质相呼应,评价指标的描述要简单明了,尽量选用可以直接实地测量或当地部门可以提供的指标,以便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构建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及要素配置的优劣性进行评价,而是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更加规范、合理,最终实现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的最优化布置。
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和构建AHP模型的基本流程,以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体系为目标层,设置空间结构、基本功能和附加功能3个系统层,在系统层之下共设计斑块、廊道、基质、农业生产、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生态安全和教育认知8个要素层。根据各要素的特点选取相关指标。例如,在斑块要素下设置斑块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等指标; 在廊道要素下设置廊道类型和形态等指标; 在基质要素下设置空间水域面积和地表形态等指标; 在农业生产要素下设置农产品种类和年产量等指标; 在旅游观光要素下设置园区景观协调度和民族风情等指标; 在休闲体验要素下设置农事体验丰富度和节庆活动等指标; 在生态安全要素下设置园区绿化率和园区环境质量等指标; 在教育认知要素下设置年科研成果产出量及转化率等指标。
在AHP模型中,将各指标因素按层次进行划分,将各层指标因素根据其重要程度两两比较判断评分。设总目标层为A,与下层B1,B2,…,Bn有联系,构造如下判断矩阵M=P(A-B),其中:
(1)
式(1)中,Bij>0,Bji=1/Bij,Bi表示比Bj的重要程度,比值越大说明越重要。判断矩阵中要素和指标的重要性数值的评定以相关专家的意见和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参考获得[11]。通常Bij的取值为1~9其倒数。
表1 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指标体系空间结构斑块景观聚集度斑块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斑块总面积廊道廊道类型廊道长度结构连通性功能连接度基质土壤肥力特性气候条件空间水域面积地表形态生物多样性基本功能农业生产农产品种类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年总产量园区农用地比例旅游观光发展主题园区景观协调度植物色彩丰富度民风民俗休闲体验农事体验丰富度特色美食丰富度节庆活动多样化创意活动多元化附加功能生态安全园区绿化率园区环境质量自然环境稳定性环境承载力教育认知旅游解说系统配备度年科研成果产出量年科研成果转化率农业知识宣传力度
表2 立体休闲农业评价体系评价矩阵
(1)判断矩阵的计算
(2)
(2)计算Ni的n次方根
(3)
(4)
(4)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
(5)
根据专家对要素和指标的评判并参考王馨[12]的研究成果确定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体系包括4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系统层包含3个系统,要素层包含8个具体要素,指标层包含34个具体的指标。
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各因素的评判结果,根据AHP模型的计算原理和步骤得出表2,即矩阵及相应权重。
表3 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及排序
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权重值排序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指标系A空间结构B1(05396)斑块C1(03029)景观聚集度D1008992斑块指数D2003124多样性指数D3009131均匀度指数D4002985斑块总面积D5006073廊道C2(01324)廊道类型D6002543廊道长度D7002872结构连通性D8006451功能连接度D9001384基质C3(01043)土壤肥力特性D10001634气候条件D11001823空间水域面积D12001565地表形态D13003031生物多样性D14002392基本功能B2(02970)农业生产C4(00948)农产品种类D15006011农业机械化水平D16001572农产品年总产量D17000614园区农用地比例D18001293旅游观光C5(00605)发展主题D19001482园区景观协调度D20001093植物色彩丰富度D21000514民风民俗D22002971休闲体验C6(01417)农事体验丰富度D23008591特色美食丰富度D24003762节庆活动多样化D25000574创意活动多元化D26001253附加功能B3(01634)生态安全C7(00609)园区绿化率D27001013园区环境质量D28003111自然环境稳定性D29001112环境承载力D30000864教育认知C8(01025)旅游解说系统配备度D31004341年科研成果产出量D32000794年科研成果转化率D33000913农业知识宣传力度D34004212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系统层中,空间结构的权重值达到0.539 6,远高于基本功能系统和附加功能系统的权重,说明在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中,空间结构是整个农业空间布局的关键。在要素层中,各要素的权重排序为:斑块>休闲体验>廊道>基质>教育认知>农业生产>生态安全>观光旅游,前5项指标的权重之和达到78.38%,说明在规划建设复合型休闲农业园区时要特别注重斑块搭配、休闲体验感受、廊道链接、基质选择和教育价值。从指标层来看,有6个指标(景观聚集度、多样性指数、斑块总面积、结构连通性、农产品种类、农事体验丰富度)的权重超过0.05,足以说明这6个指标在复合型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重要性。虽然这34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而且部分指标在园区建设中可能是次要的,但是每一个指标都是不可缺少的。
(1)居民休闲体验需求的带动作用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生活在城市紧张压力下的工作者和市民渴望在城市周边有一个周末和假期可以去放松身心的地方,而且他们还希望这是一个集休闲、体验、观光、住宿等多种模块为一体的发展区域,在这种发展形势和驱动力下,首先开始于城市周边的休闲农业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并且由最初的单一农家乐为主的发展形式进化到现在的多种形式共同集聚发展的复合型休闲农业模式。而且,很多城市居民尤其是当年的返城知情具有浓厚的乡村情节,希望有机会可以再次参与体验农村生活,这也推动复合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事体验丰富度越高,对于休闲农业园区的推动作用越大。
(2)空间布局合理性的推动作用
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的合理程度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整体景观的协调度和园区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高,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就多,景观丰富度和可塑性也随之增加,对于整个园区的造景和斑廊基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良好的景区环境和景观布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3)社会认知需求的支撑作用
发展休闲农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宣传农业知识、提高现代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城市居民对农业知识涉猎相对较少,儿童对农业的认知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而休闲农业园区在发展休闲旅游的同时,注重科技转化和对民众的农业知识宣传,是课堂之外的一个理想的教学场所,是城市儿童了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以及农业技术的重要措施,因此,一个休闲农业园区离不开农业知识的宣传,这也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根据对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各指标的综合评价,整体空间的斑块结构是园区规划和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各农业单元斑块的布局和斑块间廊道的连通性以及“斑—廊—基”三者间的协调搭配程度、农事体验丰富度和农产品类型多样性等均对复合型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该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知识的宣传也不容忽视。该研究认为今后对复合型休闲农业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园区的整体空间布局和景观协调度方面,研究如何促使园区更好地利用农业景观资源打造和谐的农业景观和布局。
[1] 陈爱梅, 邵小慧.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析.农业经济, 2015,(8): 28~29
[2] 林国华, 曾玉荣,刘荣章,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台湾农业探索, 2007,(4): 16~21
[3] 张润清, 赵邦宏,曹盼.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经济论坛, 2011,(8): 141~143
[4] 朱华武, 张好记,傅志强,等.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探讨.经济地理, 2013, 33(6): 132~134
[5] 丁金胜. 青岛地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8): 103~109
[6] 杨晓娜. 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实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2): 215~222
[7] 李有绪.城郊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福州市为例.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4
[8] 唐苏华.休闲农业发展动力体系及动力模型探析——以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大科技, 2014,(7): 288~289
[9] 周义龙,钟小东.海南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分析与区域发展策略.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4(3): 17~22
[10]盛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3): 113~115
[11]陈瑞萍.基于AHP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体系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8): 198~203
[12]王馨.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