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娜,朱立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生态循环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作为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广中,构建有效发展模式都是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关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李金才等[1]将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分成物质多层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4类。孔令聪等[2]将安徽省循环农业模式归纳为农业种养结合、立体复合型发展、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农村庭院型发展以及休闲观光型发展等5种模式。骆世明[3]按照生态学的生物组织层次区分,将生态农业模式分为景观布局模式、生态系统循环模式、群落立体模式、种群食物链模式以及品种搭配模式。张俊飚[4]提出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模式、资源再利用型循环农业模式、资源开发型循环农业模式。张立华[5]结合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特点,提出农村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食物链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生态链型时空演替模式、循环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模式以及生态农业园模式等5种发展模式。崔艺凡等[6]针对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提出了经营主体小循环、园区生态中循环和区域闭合大循环模式。朱品文[7]将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归纳为资源化模式、减量型模式和再使用型模式。
已有的研究大都是根据资源环境、技术特点、区域范畴等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主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侧重模式的自然和技术特性。但就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而言,确保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其是否能持续健康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及其满意度,这实际上牵涉到各方的利益联结。因此,各参与主体间形成稳态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从这个视角研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构建物质、能量循环链条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识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参与主体并深入开展参与主体利益联结的相关研究。文章基于这一思路,构建了基于参与主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就每种模式的利益联结进行了分析研究。
陈诗波[8]、魏百刚等[9]的研究表明农业循环经济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农户、企业(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及非政府组织。该文认为在各类参与主体中,农业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规模性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前提,可以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间的高效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10]。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11],这对产业聚集、生产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生态循环农业的各类参与主体中,企业最适合规模化经营,而且企业市场竞争意识强烈、管理科学规范、资金技术实力雄厚、政府政策执行力强。因此,建立以农业企业为核心力量带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更加可行并具有普遍适应性。该文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以及种养殖大户等均列入农业企业的范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农业企业为核心的3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企业内部自循环、企业间的链条循环和区域内大循环。
图1 企业内部自循环模式示意图
企业内部自循环模式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围绕主导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相关生产活动,资源在企业的不同环节间顺畅流动,形成企业内部的循环链条,既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又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例如,某农业企业根据养殖业规模确定其种植业的规模,使得种植业通过肥料需求能够消化养殖业产生的粪污量,种植业所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又可转换成养殖业的饲料、作物的肥料和食用菌的基料。这种方式将种养殖的负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要求。河南漯河农业企业“以养定种”的思路即是对这种模式的简要概括。图1展示了养种结合的单个企业内部自循环的基本模式。
企业内部自循环把企业作为一个循环系统,通过自身的组织管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企业本身具有较协调的生态链基础时,如企业内养殖与种植相匹配时,比较容易实现。在调研的企业中,漯河万豪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典型代表。公司目前年出栏猪2万头,存栏1.5万头。为解决养殖场的粪污问题,公司建成了沼气工程,同时根据排污需求流转土地33.3hm2进行种植,以沼气池为纽带,将养殖的粪污转换成种植业的有机肥,种植业的秸秆等废弃物经过处理又成为养殖业的有机饲料,这种方式使得种养殖的废弃物在企业内部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但是,当企业内部多种业态间生态链不协调时,如养殖业与种植业间互相不匹配时,很难达到资源在单个企业内充分循环利用。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循环经营模式下,为了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各业态的规模受到相互间资源供需平衡的约束,一旦某种业态的经营规模进行调整,相关链接业态规模也需随之改变,不利于企业灵活经营。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可以选择与其他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建立企业间链条循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图2 企业间链条循环示意图
企业间链条循环模式是两个或多个独立企业之间基于生态产业链形成的一种互惠合作的稳态关系,各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互补,资源通过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企业间循环流动,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价值增值。例如养殖企业、种植企业和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一个企业产生的废弃物能被下一个企业利用,这样既对污染物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又对污染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同时有利于种养殖企业实现绿色和有机生产,提升产品品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企业间链条循环通过在相关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疏通了资源在企业间流动的通道,解决了不适合企业内部自循环或者内部自循环不充分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问题。图2展示了以养殖企业、种植企业以及加工企业为例的企业间链条循环的基本模式。
在河南省漯河市调研的农业企业中,舞阳县天农源实业有限公司与沼气托管站和种植大户的合作属于企业间链条循环模式。天农源实业有限公司经营肉牛的养殖和销售,为解决养殖排污问题配建了大型沼气工程。公司和舞阳县振兴沼气区域服务站签订了沼气工程运行全托管服务协议,由振兴沼气区域服务站负责沼气工程的运转,沼气服务站将产生的沼气以及沼液、沼渣等有机肥等通过售卖获取收益。对于种植大户来说,购买沼气站的有机肥比购买复合肥成本低,而且施加有机肥的农产品质量好、价格高、市场竞争力强。天农源实业有限公司与沼气托管站和种植大户3个企业之间以农业生产废弃物充分利用为核心的链条循环,既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排放问题,又为养殖场提供有机牧草饲料,使得肉牛得以实现有机养殖。同时,沼气工程为附近农户提供沼气服务,清洁、便宜的沼气改善了农户的生活环境,降低了其生活支出费用; 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替代化肥,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投入成本,而且有利于改良土壤品质,提高种植业产品的质量。最后,沼气托管站进行沼气的专业管理和服务,既保证了沼气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其积极性得以极大调动。
区域内大循环模式是多种产业形式、多个相关企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聚集,以上下游企业间链条循环为基本联结方式形成一个闭合的网状系统,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在该区域内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发挥了最大效用。区域内大循环一般立足于区域优势资源,通常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在若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以生态链为基础,纵向延长产业链、横向耦合相关产业为主要方式的农业产业化循环经营体系,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触及经营范围越来越广,上下游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企业利益关系更加稳定紧密,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区域范围的企业间密切关联、各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循环网状系统。这种模式疏通了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通道,使得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未被利用的剩余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真正实现零排放,因此认为区域大循环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高级层次。此外,区域内大循环较之于企业内自循环和企业间链条循环而言,政府的参与程度较高。为了保证区域范围内资源充分循环利用,政府需要对企业进行严格筛选,选择那些资源纵向链接密切以及横向耦合程度高的企业进入区域。图3展示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区域内大循环的基本模式,其中箭头代表经过处理的再生资源的流向。
图3 区域内大循环模式示意图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北徐庄村已经形成了村域内大循环模式的发展格局。北徐集团是北徐庄村村办企业,集团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已形成有机蔬菜种植、粮食生产加工、副食品生产、饲料加工销售、生猪养殖、肉类加工、废污综合利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生态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思路得到了充分实践。例如,企业将粮食生产加工、副食品生产、饲料加工的废弃物转化成饲料或肥料,实现村域内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既提高了农业的资源供给量,又保护了生态环境。集团依托两个大型养猪场,配套建设了生猪养殖废水处理沼气发电厂、生态种植展示园、智能温室、日光温室以及333.3hm2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的良性循环。猪场的粪污经过处理转换成沼气、沼液、沼渣。沼气发电,满足村民家庭和企业的基本电力需求; 利用沼液、沼渣种植有机蔬菜,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产品品质。该村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思路指导经济发展,产业链条逐级延伸,生产经营范围日益扩大,现已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产业格局, 20多个企业基于生态产业链相互关联,协同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基本实现了全村范围内的废弃物闭合循环利用与零排放的生态经济大循环。
3种模式本质上都要求实现物质以及能量充分利用的循环流动,构建高效的循环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链条的低效或断裂,使得循环难以维持。物质以及能量的流动其实都是经济系统内价值循环的外在表象,因为循环经济的基本机理是用价值链条拉动经济系统内的物质单元以建立畅通的循环通道[11]。而这种价值链条实质是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联结关系。因此,生态循环农业的建立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利益关系的合理性。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讲,企业内自循环能否实现取决于循环与不循环两种方式成本的比较情况。
例如,在一个具有养殖业和种植业两种业态的农业企业内部,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以及种植业的秸秆废弃物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经过沼气工程处理转化为沼液沼渣等有机肥供给种植业,假设有机肥正好满足种植业的需求,但是这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成本C1,同时由于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而获得政府补贴R1。二是简单堆放处理,成本为C2,这样的处理方式由于污染环境会受到政府部门的惩罚,其处罚成本为C3。最后,假设如果种植业不施用有机肥,需要购买化肥、农药的成本为C4。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实现企业内部种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条件是进行循环的成本小于不进行循环的成本,即C1-R1 从市场理论上讲,企业内自循环能够将外部问题内部化,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同时由于企业是独立经营的决策单位,可避免企业间链条循环模式的利益冲突。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多样化生产的范围经济效应均可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水平。 两个或多个企业间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要求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企业间循环流动,实现价值增值。为了维持这种循环关系,需要在两个企业间建立稳定、持续的利益联结。在遵循企业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秉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双方达成利益均衡,一旦利益失衡,模式将被打破。这种均衡其实是各企业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目标方面的博弈。 例如,基于生态产业链的两个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提供给下游企业作为原材料,可获取一定销售收益TR,但是废弃物或副产品一般需要经过收集,有时需要初步加工才能被下游企业利用,这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成本C1,同时由于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而获得政府补贴R1。二是简单堆放处理,成本为C2,同时这样的初级方式由于不能做到无害化处理会受到政府部门的惩罚,其成本为C3。因此,对于上游企业来说,如果TR-C1+R1>C2+C3,则选择与下游企业合作; 如果TR-C1+R1 (1) (2) 对于条件(1)在上游企业加工处理废弃物的资金技术费用C1、简单处理废弃物成本C2以及政府惩罚成本C3既定的情况下,销售再生原材料的收益TR和政府补贴R1越高,企业的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越大。 对于条件(2)在下游企业购买新材料的成本C5既定的情况下,购买上游企业经处理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原材料其所需成本为C4越小,政府补贴R2越高则下游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越高。假设C4即为支付给上游企业的收益TR,因此,这里就涉及一对矛盾,上游企业希望TR更高,而下游企业希望C4即TR更低,TR大小的确定是双方博弈的一个过程,两者需要在双方利益都满足的情况下达成一种均衡。 另外,对于条件(1)和(2),政府补贴R1和R2越高,企业积极性越高。而政府补贴必然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因此,这其实是一个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政府三方博弈的过程。三方需要在保证条件(1)和(2)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间循环模式的正常运行。 区域内大循环是在区域范围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循环网状系统,在网状系统内既有企业内部的自循环,也有企业间的链条循环,这两种循环模式也遵从其各自对应的利益联结关系。一般来说,如果企业内部自循环的条件能够满足,则单个企业会首先选择内部自循环模式。如果企业实力较弱,循环经济链条难以构建,就不具备独立进行废弃物处理的经济可行性,或者企业内自循环不充分,则企业会选择与其他企业合作。根据企业间链条循环的利益联结,各个企业只有在满足合作条件的前提下,才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由于区域内大循环把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在一个区域内集中起来,多个企业通过产业生态链相互发生联系,使整个系统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利益关系更加稳定,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此外,区域大循环模式能够通过产业扩散效应、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共享、管理成本的节约以及共同政策而获得更大效益,实现区域内生产资料和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 农业企业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主体,建立以农业企业为核心力量带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更加可行并具有普遍推广意义。该文构建并探讨了基于参与主体的企业内部自循环、企业间链条循环和区域内大循环等3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企业内部自循环是把企业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在单个企业内部实现资源的生态循环。在企业本身具有较协调的生态链基础时,企业内部自循环较容易实现。企业间链条循环模式是两个或多个独立企业之间基于产业生态链形成一种互惠合作的稳态关系,疏通了资源在企业间流动的通道,解决了不适宜企业内部自循环或者内部自循环不充分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问题。区域内大循环疏通了资源在区域内的循环通道,形成一个覆盖区域范围的网状闭合生态循环系统,比企业内自循环和企业间链条循环模式更加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生态环保,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高级层次。 3种模式的利益联结研究表明,企业内部自循环能否实现取决于在企业内部循环与不循环两种方式成本的比较情况; 企业间链条循环的实质是各个独立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各方必须在满足各自经济利益和环境目标需求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是企业间链条持续循环存在的基础; 区域内大循环是在区域范围内形成既有企业间链条循环又有企业内自循环的闭合网状系统,其既要遵从企业间链条循环和企业内自循环持续存在的基本条件,更要从区域的总体要求出发,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产业扩散效应等获得更大的效益。 建议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一定要重视农业企业的作用,在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及其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以及种养殖大户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提高农业企业的生态意识、循环经济意识,鼓励、引导农业企业自愿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利益联结机制的成本收益及博弈论分析均表明政府引导和财政补贴在生态循环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正向引导作用。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科学、具体、可行的奖惩措施,引导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进行企业内自循环,促进上下游企业间构建循环经济链条,逐渐形成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大循环。 [1] 李金才,张士功,邱建军,等.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分类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5): 1275-1278 [2] 孔令聪, 胡永年,王光宇,等.安徽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4): 65~69 [3] 骆世明. 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3): 405~409 [4] 张俊彪. 生态产业链与生态价值链整合中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5] 张立华. 西部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与支持体系创新.经济问题探索, 2011,(3): 157~160 [6] 崔艺凡, 尹昌斌,王飞,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启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7): 101~107 [7] 朱品文. 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及借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7): 135~139 [8] 陈诗波. 循环农业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8 [9] 魏百刚, 冯中朝,杨春悦.农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问题及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4): 107~111 [10]朱立志. 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路.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4:44~47 [11]朱立志. 价值链条是循环经济有效运行的保障.农经, 2015,(6): 792.2 企业间链条循环利益联结
2.3 区域内大循环利益联结
3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