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笔者读师范大学时留校当助教,按一般规矩,是要向老教师,包括教授、讲师、助教一一请教,要他们传授一些经验、“行规”等等。
许多老师一听到笔者说要请教,便客气起来,听到比较多的是“为人师表”是头等大事,人品要好,学问要好,多读、多听、多问,多参与调研、实践等等。有一位对笔者很熟悉的讲师说,当教师要有师德,要给自己立、“三个不能”的规矩:一是不能和学生谈恋爱,这样影响不好,做事容易不公;二是和女生谈学习、工作,决不可关起办公室的门,晚上9:30以后不可约谈话;三是不能向学生借东西,如借钱之类,如实在需要,必须有借据。
笔者听后,点头称是,但不曾有什么很深的感触。留校后,几个月、半年过去,发现这三条行规十分好,十分切合年轻助教的实际,对教师的形象确实十分重要。例如,“不能和学生谈恋爱”这一条,真的是“精准”无比。因为留校工作、当助教、当教师,头上便有了光环,有一批女同学就很想结识你,今天这个来借书,明天那个来请教一个问题,后天又邀请你郊游,等等。你处在这个花丛中,鲜花无数,怎么摘采?摘得好的,没啥事;摘不好的,招花惹蝶,三心二意,情种四播,那是会弄得教师的形象大打折扣的,家长们认为“有失斯文”,学校变成“交际圈”。有了这行规,往外一传,众人皆清,女生便不再想什么了,大家都平安无事、关系融洽。
再如,和女生谈学习、工作时不要关起办公室的门,更不可晚上9:30后约谈话。这一条十分好。国人想象力丰富,读的言情小说又比较多,你一关门,人们便放飞幻想的翅膀。你约一个女生谈事,关起门,第二天便有了议论,说房间里传出浪笑声;说房间里传出抽泣声;说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呼吸声。哎哟喂,这些疯了的谣传插上了翅膀,在校园里盘旋。晚上9:30约人谈话,谈什么?有那么重要么,明天不行吗?你如果不懂行规,干了这事,人们便觉得有一个变态狂魔,正向少女伸出毒手。有了这行规,决不违规,这多么明晰、清静。
又如,不能向学生借东西、借钱。这条行规太好了。教师向学生借东西,学生怎么敢向教师索还?你借了钱补急需,一旦忘了还,你这形象多么恶俗,其他教师的脸面都给你丢光了。
每个团体、企业,不管私营的还是国营的,绝大多数老单位都是有一种“行规”的,有些人把这理解为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人把这理解为“潜规则”,不管你怎样认为,这种“行规”逐步修饰,不断完善,成为一些“老理”,十分珍贵。
这些行规,有的已经家喻户晓,如“童叟无欺”,如“一视同仁”,如“决不掺假”,如“男女有别”,如“宾客至上”,如“不准打听对方年龄、职业”,如“不能和来办事的人打情骂俏”,如做事不能“先敬罗衣后敬人”,如“没事不可随意串门”,如“晚上十时前必须睡觉”,如“工作时必须检查工具”,如“不准打听客人身份”,如“工作状态中绝不许议私事”,等等。如果你要记,几乎所有行业都有行规,谁掌握得越多,遵守得越好,就会越来越受到尊重、爱戴。不少人对这些行规、规矩一无所知,不想学、不去探究打听,一定是要吃苦头的,一定会吃亏。例如,有的行业是对话语的使用有限定的,像“蚀老底”“玩残”之类的话是绝不可以乱说的,你一说,便会惹来冷眼以及强烈的不满。现在网络用语十分复杂、混乱,有些人也将这些用语用在工作中,如不注意,十分麻烦,如“僵尸”之类的话,以为很好玩,可做会场生意的人,一听这些话,便会对你恨之入骨,表面上没啥事,但心里一定会像“炸”了一样。
有些行规是地动山摇都不會移的,不能改动的,就像“家规”一样,你喜欢乱改吗?你喜欢一个家庭毫无家规吗?你喜欢你的太太或你的先生在一个没有“家风”、没有好的“家规”中成长起来的吗?一想,你就通了。有些“家规”是极为严厉的,如“饿死也不能去抢,不能去偷,不能乞讨”,如“绝不能伸手向别人要东西,更不能去偷占别人的东西”,等等。
打听一下行规吧,老单位都会有“行规”的,那是经验与教训的结晶。
如果一些单位没有“行规”,也会有一些须知之类的东西。如果什么都没有,每个人都是胡混的,建议你迅速离开这些单位。因为这类机构是成不了大气候的,这类单位是朝令夕改的,十分危险和诡秘,不宜久留。
(蔡南南荐自《点亮一盏心灯》)
责编: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