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央波 何敏
【摘要】以挪威卑尔根市S园为例,梳理促进低幼儿童入园适应的策略。其中,完善管理制度的策略包括严格控制办园规模,灵活安排在园时间,明确园长职责范围;促进家园合作的策略包括确立家长陪同制度,指定低幼儿童联系人,组织家长志愿活动;支持低幼儿童发展的策略包括帮助低幼儿童建立“分离和返回”的概念,通过身体接触安抚低幼儿童,支持低幼儿童建立同伴關系,给予低幼儿童自我调适的时间,引导低幼儿童转移注意力。以上策略对解决低幼儿童入园适应问题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低幼儿童;入园适应;策略;挪威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8)12-0049-05
低幼儿童是指0~3岁的婴幼儿。2009年,挪威通过了相关法律条文,以保障1岁以上儿童享有接受全日制早期教育与保育的合法权利。截至2017年,挪威1~3岁低幼儿童的入园率已达82.5%。〔1〕挪威政府十分关注低幼儿童的入园适应问题。入园适应是指儿童为融入幼儿园生活,在认知、行为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调整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挪威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开创性的探索。本研究以挪威卑尔根市S园为例,探讨促进低幼儿童入园适应的策略。S园是卑尔根市内一所私立幼儿园,创办于1980年,1990年改为全日制幼儿园。园内现有1~6岁儿童18名,教师5名,园长1名。S园促进低幼儿童入园适应的策略可为各幼儿园解决低幼儿童入园适应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运用事件取样法,在挪威卑尔根市S园进行了为期10天的蹲点观察,观察时段为上午7:30至下午4:30。研究者还借助手机、摄像机等辅助工具,对与低幼儿童入园适应相关的案例进行影像记录。为保证观察的有效性,研究者将低幼儿童入园适应细分为情绪情感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活动规则适应及生活自理适应四个方面。情绪情感适应是指低幼儿童愿意融入幼儿园新环境,在集体生活中感到安定、愉快。人际关系适应是指低幼儿童在幼儿园内能与教师、同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活动规则适应是指低幼儿童能遵守幼儿园活动规则,并能积极地参与活动。生活自理适应是指低幼儿童愿意尝试或能独立进行用餐、如厕、穿脱衣物等活动。
为进一步解释所观察到的信息,研究者又对S园5名教师、1名园长及8名低幼儿童的家长进行了访谈。访谈采取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形式,主要围绕低幼儿童当前的入园适应情况、相关应对策略的实施效果等方面展开。此外,来自中国上海市某幼儿园的2名教师也参与了访谈。
二、研究结果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研究者从管理制度、家园合作、低幼儿童发展三个方面梳理促进低幼儿童入园适应的策略。
(一)完善管理制度
1.严格控制办园规模
截止2017年,挪威共有5876所幼儿园,在园儿童28.1万名,即平均每所幼儿园约有48名在园儿童。S园共有18名在园儿童,5名教师,其中4名教师分别负责照料1名低幼儿童。可见,S园较高的师幼比为教师及时满足低幼儿童的需求创造了条件。此外,S园的低幼儿童均来自同一个社区,而且S园的环境创设是家庭式的,较近的地理距离和家庭化的环境氛围,有助于增强低幼儿童对同伴及幼儿园的信任感。〔2〕
2.灵活安排在园时间
为帮助低幼儿童顺利完成入园适应,S园对入园和离园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低幼儿童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上午7:30至9:15入园,在下午3:00至4:30离园。S园将“促进儿童在树立集体观念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作为办园目标,除对入园、离园时间有灵活安排外,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也有一定弹性。低幼儿童刚入园的两周以室内外自由活动为主。教师不能随意干涉低幼儿童的活动,也不能组织带有集体活动性质的野营、远足等传统户外活动。
3.明确园长职责范围
S园由社区委员会负责运营和管理,故园长没有过多的行政事务羁绊,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幼儿园内部管理和家长工作上,支持低幼儿童顺利完成入园适应。不止是“教师的教师”,〔3〕园长还会每周安排至少20小时的时间直接参与低幼儿童的保教工作。
(二)促进家园合作
1.确立家长陪同制度
无论是哪种依恋类型的儿童,初进入陌生环境对他们来说都极具挑战性。如果增加家长入园陪同的时间,那么低幼儿童更容易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4〕为帮助低幼儿童适应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转换,S园确立了家长陪同制度,即家长可以在低幼儿童入园的前三天陪其一同入园。第一天,家长可以尝试中途离开1小时,第二天离开3小时,第三天只作短暂停留。三天后,教师可根据低幼儿童适应情况与家长协商后续安排,包括是否需要延长陪同时间。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建议新入园的低幼儿童先推迟入园,提早离园,之后逐步过渡到正常作息时间。此外,为帮助低幼儿童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在正式入园前,家长可以随时带领低幼儿童入园参观。
2.指定低幼儿童联系人
为及时满足低幼儿童的需求,S园为每一位新入园的低幼儿童指定了联系人,即负责固定照料他的教师,由该教师全程跟踪低幼儿童的发展,并与其家长建立密切、持久的联系。在低幼儿童入园前一周,S园会邀请家长来园进行一次私人会议,促成家长与联系人的初次对接。联系人从家长那里获得低幼儿童的基本信息,以便日后能为低幼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此外,为进一步巩固家园联系,S园会在每年秋天举办家长与教师联合会议,就低幼儿童的入园适应情况、家长的育儿困惑等问题展开交流。
3.组织家长志愿活动
S园每年会组织两次家长志愿活动,以调动家长为幼儿园服务的积极性,积极参与低幼儿童日常生活环境创设。如,在新学期开始前,家长进入园内协同教师清理、美化幼儿园室内外环境。根据自身所长,家长之间彼此分工明确,全力创设幼儿园环境。家长参与志愿活动,还可以尽快熟悉彼此,交流分享育儿信息。家长间的友好关系也能促进低幼儿童间的同伴交往。
(三)支持低幼儿童发展
1.帮助低幼儿童建立“分离和返回”的概念
案例1:
今天是波特上幼儿园的第三天,妈妈在活动室里陪着波特用早餐。妈妈坐在波特身边,边喂波特,边与教师聊天。中途,妈妈把奶瓶递给教师,由教师继续喂波特。当看到妈妈起身离开餐桌时,波特“哇”地一声哭出来。此时,妈妈并不急于安慰波特,而是笑眯眯地看着他,并发出“呜”“啊”的声音。波特被逗乐了,又安心地喝起奶来。
低幼儿童在刚入园时往往会表现出较严重的分离焦虑。教师需在家长逐步“退出”的过程中帮助低幼儿童建立“分离和返回”的概念。在上述案例中,波特的妈妈虽然在波特入园的前三天都陪着他一同入园,但是她会与波特适度保持距离,在必要时才凑近,且始终保持愉快、放松的态度。研究表明,儿童在1岁左右已能将他人的表情和环境线索联系起来,形成“社会参照”。〔5〕家长作为低幼儿童的“重要他人”,若能对幼儿园和园内工作人员抱以接纳和信任的态度,那更有助于低幼儿童相信“虽然妈妈此刻离开了我,但她只是暂时请来一位她信任的人代为照顾我,很快她便会回来”。
2.通过身体接触安抚低幼儿童
鲍尔比认为,儿童在生物基础上预先设定的行为系统,如亲近、依恋等,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启动的。身体接触便是刺激之一,它可以促进儿童与他人产生情感联结。〔6〕当低幼儿童出现哭闹、沮丧等不适反应时,教师可以通过贴脸、拥抱、轻拍等身体接触安抚他。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亲切、温柔的话语拉近与低幼儿童的心理距离。由于低幼儿童的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因此教师的安抚策略以身体接触为主。抚摸、摇晃、挠痒等均有助于低幼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3.支持低幼儿童建立同伴关系
案例2:
早餐过后,托宾5岁的生日会正式开始了。托宾身穿披风,头戴礼帽,坐在豪华生日椅上。他的两位好朋友伊万和伊瓦坐在他身边,其他孩子围坐在沙发上。教师带着孩子们为托宾唱完生日歌、讲述他出生以来的故事后,便邀请每个孩子用一句话来描述托宾。
“托宾很会照顾人!”
“他很勇敢!”
“我很喜欢托宾!”
孩子们依次表达对托宾的看法。该轮到阿斯卡了,一向不爱说话的他呆呆地望着托宾。这时,教师鼓励道:“托宾早上是不是把玩具让给了阿斯卡?还带着阿斯卡一起玩呢!”阿斯卡害羞地点点头,犹豫了一会儿,轻轻地说:“是的,托宾很好。”托宾听后开心地笑了,他走到沙发边拥抱了阿斯卡。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得知,案例中名叫阿斯卡的男孩比较害羞,自入园以来,经常自己一个人在角落摆弄玩具。当在晨间活动中注意到阿斯卡与托宾的互动时,教师便想借生日会的机会增进他们的感情,帮助阿斯卡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刚入园的低幼儿童来说,要融入新集体并能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是不小的挑战。低幼儿童与他人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契机往往始于分享玩具或交换物品。因此,教师应当勤于捕捉低幼儿童与其他儿童互动的机会,鼓励低幼儿童表达内心感受,拉近其与同伴的距离。
4.给予低幼儿童自我调适的时间
案例3:
午餐后,下起了小雨,但这阻挡不了孩子们想去户外活动的热情。教师带领大家到走廊的衣帽区换上户外装备。阿斯卡和桑达够不着自己的衣服,只能坐在一旁干着急。教师走过来帮他们取下了衣物。阿斯卡学着哥哥姐姐的样子把一只脚伸进裤腿,但怎么也不见脚从裤腿那边露出来。当看到大部分小朋友已穿戴完毕时,阿斯卡急哭了。教师见状,便走过去问阿斯卡怎么了。“我不会。”阿斯卡委屈地说。“你看,我也没有穿好呢。我们可以做好的。”教师温柔地说道,随即便帮阿斯卡提了提裤腰。“好了,现在我们把鞋穿上。大家会等我们的!”教师不紧不慢地系着自己的鞋带说道。此时,阿斯卡心情平复了很多,开始尝试自己穿鞋。桑达的哥哥霍莱也过来帮助桑达穿上了雨衣雨裤。
对刚入园的低幼儿童来说,生活自理能力欠缺是导致其出现入园适应问题的原因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等待,给予低幼儿童自我调适的时间,并可利用平行示范、同伴互助等具体方法给予低幼儿童支持。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能及时关注到低幼儿童的需求,并未直接帮忙,而是为其预留了一定的自我调适时间,只在必要时给予其言语鼓励,适当降低任务难度。此外,S园混龄的教育环境也有助于同伴之间彼此分享经验。在上述案例中,桑达的哥哥霍莱在自己穿戴完毕后便前来协助弟弟穿衣,这种存在于混龄儿童间的交往文化有助于低幼儿童对自身发展有一定预期,从而更顺利地完成入园适应。
5.引导低幼儿童转移注意力
案例4:
今天,桑达第一个来到幼儿园。进门时,他牵着爸爸的手,小脸哭得通红。爸爸走后,教师牵着桑达走到玩具柜前,拿起一幅小狗拼图对他说:“今天,我们来试试这个吧。”桑达眼睛里含着泪,只点了点头,没再说话。不久之后,他便投入到了游戏中,开始忙着跟教师一起找小狗的鼻子和眼睛。教师见桑达已停止哭泣,便示意坐在一旁的奥莱继续陪桑达拼图,自己则走到门口迎接其他孩子。大约五分钟后,桑达完成了拼圖,高兴地呼唤教师。“桑达的小狗拼好啦!”奥莱也开心地叫道。
心理学中的目标转移策略通常是指当某一目标无法达成时,用另一相似目标代替该目标,以驱散内心负面情绪,实现替代性满足。当低幼儿童因部分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出现入园适应问题时,教师可以尝试引导低幼儿童将注意力转移至其他熟悉的人或物上。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低幼儿童,其秉性、喜好均有较大差异。能否根据低幼儿童个性特征提供适宜的替代性满足媒介,关乎低幼儿童在园的实际体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知道桑达喜爱小动物,便利用小狗拼图这一熟悉物唤醒他头脑中的愉快记忆,使其放松心情。〔7〕最后,桑达迫切想向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再想爸爸,表明这一策略奏效了。
三、启示
(一)为低幼儿童创设舒适的园舍环境
园舍环境的舒适度影响着低幼儿童的在园体验。考虑到低幼儿童的心理特点,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应以简约家居风格为主,以便捷的厨房、餐桌椅、布艺沙发等陈设营造温馨的家庭式氛围。在室外环境创设上,应注重生态性,巩固低幼儿童与大自然间的天然联系。此外,家园之间较近的地理距离有助于增强低幼儿童对幼儿园的亲近感和熟悉度。近年来,我国多地努力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工作,对促进低幼儿童入园适应有积极意义。
(二)给予低幼儿童充足的入园准备和适应时间
年龄越小的儿童往往需要越长的入园准备时间,故S园允许家长带领低幼儿童在正式入园前随时进园参观或参与园内活动。幼儿园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延长低幼儿童入园准备时间,为其提供入园参观机会,让其尽早熟悉幼儿园,从而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在低幼儿童正式入园后,为其设置灵活的入园和离园时间,适当延长用餐时间,保证充裕的自由活动时间等,都是帮助低幼儿童顺利适应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可行之策。
(三)家园协同促进低幼儿童入园适应
S园与低幼儿童家庭在入园适应问题上保持着高度一致性。这种基于依恋关系的照料已成为早期教育和保育领域公认的标准法则。〔8〕在低幼儿童入园适应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家访、举办家园联合会议、组织家长志愿活动等方式,积极与家长建立联系。同时,教师还需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对低幼儿童的需求给予及时、妥当的回应。家长需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密切配合教师工作。家长对陌生情境所持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低幼儿童对情境信息的判断,因此在低幼儿童入园适应过程中,家长应保持心情放松、愉快,避免向低幼儿童传递消极信息。如,避免与低幼儿童告别时频频回头,或使用“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等表述。家长应关注低幼儿童在园的积极体验,帮助其顺利适应幼儿园。
参考文献:
〔1〕Statistics Norways Information Centre.Main figures:Kindergartens〔EB/OL〕.〔2018-05-24〕.https://www.ssb.no.
〔2〕ALVESTAD M,SAMUELSSON I P.A comparison of the national preschool curricula in Norway and Sweden〔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1999,(2):22.
〔3〕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4-5.
〔4〕AHNERT L,GUNNAR M R,LAMB M E,et al.Transition to child care:Associations with infant-mother attachment,infant negative emotion, and cortisol elevations〔J〕.Child Development,2004,75(3):639-650.
〔5〕池瑾,王耘.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研究的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2):54-58.
〔6〕SPANGLER G,GROSSMANN K E.Biobehavioral organization in securely and insecurely attached infants〔J〕.Child Development,1993,64(5):1439-1450.
〔7〕愛德华兹,里那第.劳拉日记:瑞吉欧教育日记展评〔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6.
〔8〕BUTTERFIELD M A,MARTIN C A,PRAIRIE A P.Emotional connections:How relationships guide early learning〔M〕.Washington DC:Zero to Three,2004:4-15.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Young Childrens Adaptation to the Kindergarten: Taking S Kindergarten in Bergen, Norway as An Example
Hu Yangbo1, He Min2
(1Guoxin Jiayuan Kindergarten of Hangzhou, Hangzhou, 310051)
(2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Taking S Kindergarten in Bergen, Norway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goes over strategies used to promote young childrens adaptation to the kindergarte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e small scale kindergarten, flexible hours at kindergarten, and clear obligations of the kindergarten director. Strategies for boosting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include parents presence, liaisons, and parent volunteers. Strategies for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include helping young children form the concept of “separation and return”, comforting young children by physical touching, supporting young children in establishing peer relationship, allowing sufficient time for young children to adapt, and guiding young children to shift their attention. Those strategies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dealing with young childrens adaptation to the kindergarten.
【Keywords】young children; adaptation to the kindergarten; strategy; Nor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