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快乐习作的桥梁

2018-04-20 06:30王明友
教师·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日子想象母亲

王明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017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的部编教材在选文中极其注重对文质兼美的课文的甄选,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都能有所得。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教材,用好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各种有效的途径让阅读成为快乐习作的桥梁。

一、借助文本,指导模仿

人类天生就比较善于模仿,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人类的学习也都是从模仿开始,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写法,积累语言,习得章法。低年级教学模仿的是精彩语句,中年级可以侧重于段的模仿,高年级可以进行篇的模仿。作文教学中的仿写就是从示范到模仿再到创造的过程。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语篇、语段作为学生仿写的范本。例如,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中写日子来去匆匆的语句进行仿写。文中第三自然段中运用排比的句式描写了时间在身边的小事中来去的匆匆,教师引导学生仿写这些句式,学生的文思一下子如泉涌般流出。有的学生写道:“上学的时候,日子从路上过去;上课时,日子从黑板上擦去;思考时,日子便从托腮的指缝间流逝;下课时,日子便从嬉笑打闹间一闪而过;放学时,日子便从脚边溜走;天黑时,回首一看,时间已经离我们远去,再也回不到早上了。”还有的学生这样仿写道:“双休日的时候日子从舒服的床上过去了,玩游戏时日子从一个个激烈的游戏情节中打了过去,漫不经心的逛街日子从脚下悄悄地溜了过去,在夜深人静又躺在床上的时候,急匆匆的日子就离我们远去了,人总在阳光下追寻梦想,却在灯火阑珊追忆往昔。”一段段优秀的美文就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除了模仿语言,还可以模仿文本的表达方法。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傣家竹楼》时,教师可以利用作者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设计小练笔:“请模仿作者的写法,介绍一处你熟悉的建筑。”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会停留在学教材,不会在分析理解课文后戛然而止,而是真真正正地在学习语文、用语文。

二、启发想象,改写创编

想象力是一切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放飞。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文本和插图,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古诗中所抒发的母亲那份深深的爱后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平时,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母亲那份无私伟大的爱,学习这篇古诗后,对母亲的认识更加丰富,对于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母子情深更加动容,这个时候进行迁移训练是一个契机、一个很好的语用教学切入点,于是便有了以下的作品:“灯光昏暗,母亲轻轻地叹息着:‘儿子啊,什么时候回来啊?天气冷了,你身上的衣衫可暖乎?想到这,母亲又来回密密麻麻地缝了几针……谁说孩子那拳拳的赤子之心能报得了母亲那伟大的爱!”“灯光下,母亲指尖的针不停地穿梭着,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认认真真地缝制着衣服,一针一线中都充满着母亲对儿子的万分不舍,就怕孩子迟迟归来,想到孩子远行路上的辛苦,母亲手中的针缝得更密了。我看着灯光下的母亲,那满头的银发是为我染白的吗?……母亲,我该怎么报答您深深的爱呢?”学生们通过理解感悟诗句,得到了情感的升华,试问学生理解这首诗了吗?这一篇改写后的文章已经告诉我们了。学生们已经从这首诗里感受到母亲那浓浓的爱了,也达到了本单元的训练目标,从而达到了改写的目的。教材中还有许多可以提供這种训练的文本,教师要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选好切入点进行有效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延伸情感,进行续写

很多文本在文末留有空白,意犹未尽。学生的学习并不会因为课堂与文本的结束而停止。教师可以抓住情感的迸发、情绪的延续等契机及时让学生延续课文的情节,通过想象写下来。如《穷人》一课,教师可设计小练笔: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学生学习了课文,被课文中的桑娜夫妇那种即使自己生活很苦,还是要抚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那种精神深深感动,自然愿意饱含情感地进行续写。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以“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脸上带着微笑”想开去,引导学生想象她的生活是那么悲惨,为什么却带着微笑,并进行续写。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只要抓住课文的主线,那么续写的那一只只风筝就会绚丽飞翔在写作的天空。

教材中很多地方会在精彩中一笔带过,这时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小练笔,让学生结合语境想象当时的情境,既可以加深课文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给我们留下空白的地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还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废墟中的孩子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孩子们会说些什么?还可以设计:当阿曼达的爸爸与儿子幸福相拥的时候,现场是什么样的?人们会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都是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创设的情境都是让学生更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那种不会舍弃的信赖,同时在笔尖流淌的小练笔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训练迁移,启发感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好读后感也是一个切实有效的训练。部编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很适合让学生进行读后感的训练。教师们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某一重点来写,学生在认真读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独特见解。在读一篇文章时,引起内心感想的内容可能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众多的感想中选择一两个点来写,不要面面俱到。同时,教师要处理好读和感之间的联系,“读”是“感”的前提,只有读出文章的韵味,才能写出感的独特。小学生写读后感时写得更多的可能是读的内容,出现读多感少现象,所以教师在引导写作时,必须多作指导。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教师可以设计小练笔:“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认识到地球是美丽、伟大的,但又陷入与脆弱的、经不起人们的破坏之后的思考,写小练笔时,有的学生抒发了自己的痛心,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伤心,还有的通过实例写出了自己的担忧。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后,教师针对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语用教学训练,让学生写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们有的呼吁:要爱护动物,滥杀动物会造成动物生物链的失衡、森林和人类家园的毁坏。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丰富了生活积淀,想象的空间被打开了,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写作,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创造性。

总之,在课堂中,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活动环节,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深入对文章的解读,找准语用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文本范例的习得中,渐渐熟练、合理、有创意地使用文本中的规范语言;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写作中去。因此,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搭建语文实践平台,让阅读成为快乐习作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徐立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研究[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14.

[2]张 静.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07(29):125-127.

猜你喜欢
日子想象母亲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