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萍
美术教师在进行学校美术教育工作中,应当有机地将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又要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引导学生爱祖国、爱民族,懂得欣赏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他们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等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激发珍惜传统文化、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营造情感氛围,在艺术欣赏中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师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将学生轻松引入课堂氛围。如七年级下册《春》中,我根据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特点用图片和视频展示草原上的春天,以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氛中感受、学习。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故事、典故以及名人名言等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除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欣赏《高原的歌》这幅画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从构图、色彩及其蕴含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也可让学生观看一段蒙古族的历史故事视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民族文化和对本课学习的热情。
二、激励知识创新,在笔墨飞舞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除了讲解传统绘画技法和欣赏名家名作,还结合现代审美思想以彩墨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使学生在自由创作中体验国画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蒙古族风情绘画是我校校本教材的重要内容。我们根据本校特点,在美术课堂运用校本教材开展特色教学,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将赛马、那达慕等民族传统活动用美术语言表现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充分感受、体验民族文化的过程。
三、探究知识重点,美化教学环节,渗透民族文化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美术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践练习,从而达到思想的升华。
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条件。以《面具的设计制作》一课为例,重点环节是教师指导、启发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设计制作独特的面具作品。同时,教师还可准备一些蒙古族查玛舞、民族传统活动等材料来进行对比观察,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审美体验。另外,中国传统的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如陶器、青铜器等,无不闪烁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介绍中国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感。
四、在美术课外活动中积极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美术课外活动是美术课堂的延伸,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还要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的时间。如我校组织开办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乌仁”美术社,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进一步深化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结合校本教材,把剪纸和版画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民族剪纸、版画的学习。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美,感受到民族傳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民族文化教育只有依靠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接受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发挥美术课程的优势,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根据美术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深入钻研教材,重视情感激发,创设教学情景,美化教学环节,在初中美术课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提高课堂教学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效。这正是美术课走向现代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钟志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民族教育研究,2008(1):109-112.
[2]王 军,董 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