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德
【作文教学案例】
一个下午,我带着学生们去养蜂场参观采访。活动当中,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兴奋、激动、恐惧以及初次采访的手忙脚乱等等。活动之后,我让学生自由完成作文一篇。习作交上来,现状却让我大跌眼镜:学生们大多是将采访到的知识点像“记流水账”一样记下来,没有重点可言,语言也平淡无味。
活动之后,我以一个写作者的身份开始思考:活动结束后如果让我来写文章,我会写些什么呢?我会确立什么样的写作中心,选取哪些合适的素材?作为教师,我应如何引导学生确立中心,进行选材?我设计了以下的写作任务。
(1)写信劝说篇。创设写作情境:“随着春姑娘的脚步的临近,校园里的杏花、桃花以及满地的小野花都赶着趟盛开了, 一年级的小家伙穿梭在花园里忙个不停,他们在干什么呢?仔细看,他们一手拿着一个饮料瓶,一手拿着纸做的小夹子, 正在捉蜜蜂呢。很多蜜蜂因此‘悲惨地死去。 请你给一、二年级的弟弟妹妹写一封信,利用你了解的关于蜜蜂的知识劝说他们不要再捕捉、伤害蜜蜂了。我们将在班里选几封写得好的书信,选代表到一、二年级宣读。”
(2)人物刻画篇。创设情境:“根据简单的调查,因为同学们大多惧怕蜜蜂,所以养蜂人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多是古怪的、不可接近的,通过这次近距离的接触,你对养蜂人的看法有什么改变?请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所认识的养蜂人。”
(3)体验感受篇。创设情境:“第一次当小记者采访别人,在采访前、采访中和采访后你分别有什么感受?第一次与蜜蜂如此亲密接触,头顶飞的、耳边转悠的、衣服上趴的、脚底一不小心就要踩到的几乎全是蜜蜂,甚至你要走了它还恋恋不舍地跟着你,有的还被蜜蜂‘吻了一下,你有什么感受?不妨写下来与小伙伴们分享。”
我们围绕着蜜蜂主题,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进行了三次主题系列作文训练:书信、写人和叙事的记叙文,出了三期《川上新竹》班刊,学生经历了采访、拍照、上网搜集资料、写作、修改、劝说、打印习作、打印宣传稿、制作班刊一系列的活动,虽然有时也有畏难情绪,但是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成就感,实现了在真实的情境中“言说”和“实践”两者的结合。
【反思】
1.写作教学要基于真实的交际情境
学生大多害怕写作文,但并不是没有内容写,“不想写”和“不会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我曾做过问卷调查,有70%的学生把写作文当成痛苦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真实情境,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劝说的任务,就将写作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交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写作是为了表达,为了更好地劝说。
2.写作教学的指导要基于学情
分析学生习作现状:不会确立中心,围绕中心选材,当看到的、听到的、网上搜集到的大量信息涌入脑海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将这些信息用笔记下来,有“记流水账”之嫌。
分析学情之后,我确定了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相结合的训练,最终基本上解决了问题:①初步学会变叙述语言为描写语言;②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写作情境确立写作的中心;③初步学会围绕中心,从搜集来的资料中筛选合适的为我所用,列出写作提纲。
3.写作教学要注重写作过程的指导
参与体验之后,学生形成的是感性的、粗浅的第一经验,但要将这些体验的结果转化为文字表达并不是顺理成章的,需要教学予以辅助。教师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搭建“支架”,辅助转化过程顺利畅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才能让学生真正乐于动笔。
在分析了學生写作现状之后,我首先立足于地域特色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再给予其不同的帮助,搭建一个支架,如在“人物刻画篇”帮助学生确立写作中心、选材,通过例文提供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让学生很容易从现有水平提升到更高水平。
研究仍在继续,立足地域特色创设有效的习作任务情境,开发主题系列活动作文,慢慢地将学生由“写作人”转为“交流人”,将教学目标转变为“交流目的”,将完成写作任务变成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倾诉与表达,相信师生都会慢慢喜欢上写作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