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研究进展

2018-04-20 09:59楼历月何洪义刘曼曼
考试周刊 2018年37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农民工

楼历月 何洪义 刘曼曼

摘 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女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群体出现,她们有大学生的学识但是在城市里和农民工享受相同的待遇,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相对剥夺感。本文对女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及相对剥夺感进行深度的研究综述,了解女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程度、影响因素及其危害,为多方面多角度探讨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打下基础。

关键词:女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心理疏导

2015年,杭州经济新常态下开新篇,取得了生产总值10053.58亿元的骄人成绩,成为全国第十个迈入“万亿”级别的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这一特殊的城市建设群体,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农民工的结构特征正发生显著变化,第一代农民工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大规模进入劳动力市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国民素质的稳步提升,他们中的部分人有着大学(大专)学历,一个新兴群体应运而生——大学生农民工。

一、 概念定义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相对剥夺感是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提出的一个反映相对评价心理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或群体相对于自身状况所持有的态度,是伴随着在比较之后对自身利益得失的判断和评价而产生的主观心理感受。”此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古尔指出,相对剥夺感源于行动者对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不一致的认知。说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不仅是与参照群体进行比较的结果,也与自身期望的比较有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参照群体、价值期待、公平理念三个方面。

二、 女大学生农民工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针对大学生农民工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就年龄而言,在16岁至24岁有超半数受访者有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抑郁、焦虑、孤独、失衡心理。张晓分析得出这种心理状况主要包含更强自我意识蔓延、自我认知能力欠缺、身份认同危机、缺乏归属感以及更多职业诉求得不到满足等。郑风田认为产生的原因在于学校层面职业教育和个人技术能力上的缺失,政策上的帮扶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大学生农民工因为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定、目前生活状况、思想现状以及因此产生的心理困扰也愈加得到关注,而后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专注于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现状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农民工的思想状况也有积极的方面,这种積极的方面体现在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促进和支持,而相应的对策需要从国家、社会、高校及大学生农民工个人角度着手进行。女大学生农民工不仅要与男工面临相同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而且,相比男工,女工还要面临性骚扰、家庭暴力、就业和报酬中的性别歧视等更多的不平等。徐礼堂、房正宏认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通过微博等新兴媒体形成具有发展性的社会网络及其效果以及借鉴其他理论模型诸如恩泽格尔的移民分析四维度模型,剖析了阻碍这一人群融入城市的因素,并从政府、学校以及个人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三、 “相对剥夺感”的两面性

女大学生农民工相比于普通女性农民工,有着更高的精神需求和自我期待,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其身心健康也更容易受损;相对于男性农民工,她们还要面临性骚扰、家庭暴力、就业和报酬中的性别歧视等更多的不平等,对此,她们会采取较激烈的对抗行为,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不满或平等诉求,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待遇福利差的次级劳动市场从业,她们相比于普通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高的精神需求和自我期待,然而受自身经济水平、工作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她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不到有效保障,直接或间接地对她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使她们承受了不同程度的健康风险,其健康状况更容易受损,甚至严重影响了她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女大学生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Mackie,D. M.,Devos,T.,& Smith,E. R. Intergroup emotions: Explaining offensive action tendencies in an intergroup contex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4),602-616.

[2]郭星华.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3]和红,任迪.新生代农民工健康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6).

[4]刘建宏.“大学生农民工”的思想现状、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徐礼堂,房正宏.新生代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9.

[6]姚俊,赵俊.农村人口流动的健康不平等结果——基于劳动力再生产的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15,(4).

[7]尹可丽.中国成人心理健康维护方法[D].重庆:西南大学:2011,17-21.

[8]张杰.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1):778-782.

[9]张晓.“大学生农民工”的心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科学社会主义,2012(6).

[10]诸晓,等.大学生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2,(11):91-92.

[11]李艳,白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与微博传播——以四个不同定位的微博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69-77.

[12]郑风田.“大学生农民工”有出路吗[J].理论纵横,2010,(12):64-65.

作者简介:楼历月,何洪义,刘曼曼,浙江省杭州市,浙江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