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谈到了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军事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可行性,分析了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与军事英语课堂教学难题的契合度、微课与产出导向法驱动环节的契合度,以期为军事英语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微课;产出导向法;驱动环节;军事英语
1.研究背景
为了加强部队院校学员用英语进行外事交流的能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院校军事人才,笔者所在学校于2014年开设“军事英语”课程。经过1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军事英语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利用英语进行军事交流、执勤处突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显露出来:1),军事英语生词少、信息量大,而所分配的课时有限,因此课文讲解以及单词学习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员课堂参与度不高;2),自身专业与英语的结合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所学与所用无法结合起来。不少同学课后反应,当下学得很起劲,但是由于用不上便很快遗忘了。也有同学提出,由于不知道什么场合可以用得上,所以只是完成任务式的学习,并没有对这门课程产生太大的兴趣。
为了解决教学难题,笔者分析研究了文秋芳教授提出的本土教学方法“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试图将微课和产出导向法的驱动环节结合起来应用于军事英语课堂教学。
2.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1 POA教学理念与军事英语教学的契合度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本土外语教学理论,从2008年提出雏形至今,该理论已经发展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在前人对输入和输出在二语习得中作用的阐述的基础上[1-3],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教学假设,倡导学用一体,以用促学的教学手段。该理论颠覆了“先输入,后输出”的常规教学顺序,强调输出---输入---输出[6],即以输出为起点,驱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以输出为目标,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辅助的输入以驱动输出为导向,为目标输出服务。
产出导向法具体体现在教学流程上有三个核心环节:一是驱动(motivating), 教师通过呈现交际场景对学生发起挑戰,学生尝试完成交际活动,随后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二是促成(enabling),要求教师清晰地描述产出任务,学生根据产出任务进行选择性学习,进而进行产出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并检查;三是评价(assessing),包括课上的即时评价和课后的延时评价。
文秋芳教授指出,在三个教学环节中,驱动环节是最具创意的部分,同时也是最关键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环节[4-5]。教师需要确定恰当的产出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产出任务,还要围绕目标和任务设计“产出”场景。这个环节的设计成败不仅决定着教师是否能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饥饿感,与此同时,它的设计也决定了促成环节的学习内容,决定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对接。
产出导向法的三大环节与笔者当下军事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见引言)高度契合,尤其是驱动环节,笔者认为驱动环节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军事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
2.2微课与POA教学理念的契合度
在国内,微课的概念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视频课程资源[6]。鉴于目前移动技术的普及,国内外诸多教师已将微课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文秋芳教授在阐释产出导向法时,也建议广大教师可将产出驱动这一环节拍成视频或者微课[7]。
鉴于微课自身的一些优势和特点,笔者认为在设计驱动环节时,可采用微课来呈现交际场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讲,以微课形式展现交际场景,可增强场景的真实感,能将学生快速的带入情境中,让他们置身处地的思考。从教师角度讲,微课的应用使得教师能够将部分课堂进行翻转,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观看微课,从而节约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其他环节的学习和练习,解决了军事英语课堂任务大、课时少的难题。从学生的角度讲,课下观看微课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避免了课堂上即时输出的压力的负面效应,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8]。
因此将微课英语与产出导向法的驱动的环节,颠覆传统教学方法,将产出导向法三大环节引入军事英语课堂,是改变目前军事英语教学困境的关键。
3.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微课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军事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产出导向法与军事英教学的契合度、微课与产出导向法的契合度,笔者认为将微课应用在产出导向法的驱动环节,在军事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可以为部队院校军事英语教学带来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1985: 201-215
[2]Long, M.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13(1): 126-141.
[3]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r of H. G. Widdowson [C]. Oxford: OUP, 1995: 125-144.
[4]文秋芳. 输入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5,159(6): 14-22.
[5]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a, 47(4): 547-558.
[6]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222(10):61-65。
[7]文秋芳.微课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设计与评价[R], 2015b,讲座。
[8]夏传真.基于认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微课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22 (6):161-162。
作者简介:伊娜(1988-),女,陕西西安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外语第一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