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宗
摘 要:新课程教育改革政策出台之后,教育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出现很大变革,小学教育领域也对教学标准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要求课本知识与当代社会现状结合,不仅教授学生基本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更要让学生了解社会,意识到人类社会群体发展的趋势。如何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具体的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含义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应用
小学生处于初步认知世界的阶段,他们主要通过间接学习课本知识的方式获得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一门课程,除此之外,该课程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为学生展露外界社会的一角,让学生了解社会,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道德世界观。要教好这一门课程,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善于运用生活实例,为学生营造体验式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沉浸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接受正确的理想道德的熏陶。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是应对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思想品德课程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实践体验,能让处于懵懂时期的孩子对各种复杂的情感和思维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并且要注意合理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他们用那些理性认识去指导自身的生活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研究表明,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度与课堂所教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成正比,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挖掘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从内而外地沉浸在课堂中。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为小学生进入青春期调控自身情感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贴近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小的生活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达到使学生通过一堂品德教育课养成一个健全良好的品格,只需要教师进行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以及整个学校和社会的良好环境的影响,教师有义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努力使教学活动贴近实际生活,多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例如,在《我生活的地方》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前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考察任务,让学生去观察自己每天生活的地方,并做好记录,在课上再邀请学生上台来展示自己的实践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功课的学习习惯,也能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和学习。
2.注重环境影响力,为学生创设贴合的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涉及很多抽象的意识形态的知识,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要理解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体验式的教学环境中,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设定相应的情境,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更快地获得情感共鸣,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授《祖国妈妈,我爱您》这一课时,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教导学生要热爱祖国,那么学生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爱国情怀的伟大性和重要性的。此时,教师可以参考诸位爱国伟人的英勇事迹,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对每一位公民的重要性。
3.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注重思想品德的引导教育
简单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教导是短期的,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教育内化到他们的素质修养中去,就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锻炼作用。学校和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加学生体验生活的经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与生活完美结合。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之后,还应注重思想品德理论化的教育,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在生活中面临新的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切实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例如,在进行《做有责任的小公民》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授完课本知识后,让学生进入小区参与社会实践,了解作为小区的公民,要担负起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等社会责任,这样不仅能加深學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还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讲文明、树新风的好习惯。
现代教育日新月异,体验式的教学是一种具有独特教学效果的高效教学方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成型的一门重要课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和生活上的指引,有助于学生一生的人生轨迹的前进,这些前进离不开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馨远.层层递进,实现“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的渗透[J].文理导航,2016(7).
[2]王芳.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9).
[3]高照香.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课堂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