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

2018-04-19 08:29谢新标
考试周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培养

摘 要:语文学科和其他的课程不同,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更具备实践性的特性,开展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思維品质进行相应的培养,可以说,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实际教学当中,怎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充分的运用直观材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强化,让学生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论述,希望对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 前言

思维的创新性是对知识的摄取改组的表现,更是对知识的充分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的一种发明,是一种创意的意识,更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二、 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

如果教学当中情感氛围非常的适宜,那么学生在学习方面会充满积极性和热情,而且能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且更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等能够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更利于学生进行思考,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启发,让学生形成思维意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首先,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改中明确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该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并且要学会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的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达出来,对于学生内心的不同想法,教师应该认真的倾听,更要时刻关注对每个学生独有的思想、看法。在这样的自由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作品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深层次的认识,将现有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抽象感悟能力。

其次,设计好引导语。例如,每一篇作品对于学生都是新鲜陌生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掌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好引导语,从情感出发,引领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来容易激活学生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设计巧妙的课堂提问

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充分的运用提问的形式,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应该和学生的意见进行互换,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活跃思维,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提高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同时,在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注意在提问时师生的互动交流。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必须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提高,因此,教师在提问教学当中,不仅仅是自己要进行提问,学生也需要提问,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回答,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提问和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是多层次的。教师的提问会提高课堂的紧张感,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方向,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提问会凸显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第二,把握提问程度。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确学生课堂目标。

四、 培养合理的想象力

合理的想象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约束,冲破现有的局限,培养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创设形象。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已经不同于小学的看图学话,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行一行的文字,如果没有合理的想象力的辅助,无法进行再创造,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仅仅是枯燥抽象的概念,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可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不能深层理解作品表达的意蕴。然而,真正的艺术形象是要依靠想象力才能发现的。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合理的想象力,透过枯燥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进行再创造,形成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课本内容了解的现实生活,在作品中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感悟。其次,通过想象力架设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世界,挖掘学生内心世界的宝藏。

五、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春》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春风、春雨、春花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讲春雨时,“密密地斜织着”,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见过的斜风细雨,再把这个“斜”字品味一下,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春花分类,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春花本身并不了解,但因为这节课的学习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课文景物的特征,同时也勾起对其他写景课文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刚.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23-98.

[2]李金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4):331-378.

[3]林雪平.浅析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9-102.

作者简介:

谢新标,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富岭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