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誉
摘 要 浙江省高职院校区域布局基本合理,专业设置与产业基本匹配,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结合紧密,但开展技术服务规模偏小,社会培训数量偏少。同时,深化产教融合的合力不够,动力不足,创新力不强,红利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增强政府、学校、企业的“粘度”,加强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强化产教融合的引导激励,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供给侧改革;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33-0052-07
深化产教融合必须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两张皮”问题,从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浙江省产教融合现状,对浙江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浙江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基本情况
(一)高职院校区域布局基本合理
据浙江省2018年高职教育质量年报,目前,浙江省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院校47所,全日制在校生35万人。各地市2017年生产总值(GDP)占比及高职院校设置数情况见表1。
从数据统计及对应关系来看,浙江省11个地市区域内高职院校数量排名与其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占比排名大致符合。排名前四的杭州、宁波、温州、绍兴4个地区2017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3.56%,对应的4个地区设置的高职院校总数也达到33所,约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70%。从数量占比及各地市高职院校设置的实际情况看,浙江省高职院校区域布局与经济区划基本匹配,反映了高职院校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度相关性,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实现了互动发展。这是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天然需求。
(二)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基本匹配
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高职院校规模基本保持稳定,相应的,浙江省高职专业数和专业点数也基本保持稳定,专业总数保持在310~330个左右,覆盖了高职高专教育全部19个专业大类。专业点数保持在1200个左右。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专业设置实行动态调整。2015-2017年,浙江省面向三产的高职专业点数分布情况以及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构成情况见表2、表3。
从2015-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面向一、二、三产业设置的专业点数分布及动态调整变化情况看,浙江省高职专业布局总体上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吻合,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基本匹配,这是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前提基础。
从具体的数据关系来看,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点数最少,占全省专业总点数的3.3%,与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基本一致。近3年来,浙江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而且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面向三产的专业点数近3年也在逐年增多,2017年超过面向二产的专业点数,其发展变化趋势与经济产业发展趋势一致。
(三)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结合紧密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人才。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服务情况,也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指标。2015-2017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企业情况见图1。
从近3年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绝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到企业一线就业,占比基本上稳定在80%左右。其中“服务中小微企业”占比在70%以上。这表明高职院校为企业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高职教育与经济产业在人才的供需结合上十分紧密。
(四)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服务规模较小
目前,对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服务情况的评价方法,还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来进行衡量。结合高职院校技术服务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3个主要指标来进行比较分析。2015-2017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技术服务收入情况见表4。
从2015-2017年技术服务收入和占比的增长情况来看,浙江省高职院校总体的技术服务能力在逐步增强,横向技术服务、纵向科研以及技术交易3项指标的年收入多数在逐年攀高,占办学总收入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服务收入的绝对值和占比还明显偏低。如果按照校均值来计算的话,2017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技术服务校均收入只有960多万元。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除了人才培养外,还承担着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咨询服务、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职能,而这恰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的短板,是亟需通过产教融合来大力拓展的新空间。
(五)高職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数量偏低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情况主要通过培训收入、培训人次等指标来考察。2015-2017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情况见表5。
从数据来看,2015-2017年,浙江省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收入在逐年提高,相应的培训人次在逐年增加,表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意识在不断增强,社会服务的贡献度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收入的绝对值并不高,在办学总收入中的占比偏低,2015-2017年社会培训收入在办学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是4.1%、4.8%、5.0%。从培训人次来看,如果平均按7天为1个培训周期的话,2017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培训人次只约为31万(2214600人日÷7日≈316371人次),总数很低。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20年,全国“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约为全国人口总数的1/5,按此平均水平推算,浙江省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要达到年均1000万人次以上,而高职院校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主力军,应在其中占据较大份额。
二、浙江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通过近十几年由点及面、先易后难的实践探索,呈螺旋式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成效,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对照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高职院校在开展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为进一步深入把握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面向高职院校和企业管理人员,就产教融合的主要内容、实现情况、满意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突破口等方面开展调查。同时,结合2015-2017年浙江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和2014、2016年两届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结果等文献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部分高职院校负责人、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个别深度访谈。
(一)产教融合的合力不够
产教融合涉及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等多方主体,需要建立主体间的多边关系,形成合力,才能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但是,根据关于“当前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形成合力不够”是首要问题。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当前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促进产教融合现状的评价”,高职院校中74.38%的人员评价是“基本满意”,15.7%的人员评价为“不满意”,只有9.92%的人员认为“非常满意”。73.33%的企业人员评价是“基本满意”,16.67%的人员评价为“不满意”,只有10%的人员认为“非常满意”。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和企业人员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高度一致。同时通过与部分高职院校、企业负责人的个别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到,他们对“基本满意”的评价内涵也一致,都认为“基本满意”就是指对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三方合力推进产教融合“还不太满意”,形成产教融合的合力不够。
(二)产教融合的驱动力不强
关于“当前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参与调查的高职院校人员中有66.12%认为是“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驱动力不强”,占比最高;企业人员中则有43.33%做出同样的选择,占比位列第二。
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最大驱动力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55.37%的高职院校人员认为“企业和学校的各自利益需求”是最大的驱动力。
在产教融合中,学校和企业的各自利益需求是多元的。根据调查结果,高职院校的前三位需求分别是“学生就业”“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企业的前三位需求则分别是“员工技能培训”“员工储备”“管理干部培训”。
学校和企业的各自利益需求满足情况如何呢?根据调查,高达88.43%的高职院校人员、73.33%的企业人员都认为是“部分满足需求”,另有13.33%的企业人员则认为“完全没有得到满足”。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利益驱动”是最大的驱动力。高职院校与企业都有各自多元的利益需求,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各自的利益都只能获得“部分满足”,这就导致了产教融合的驱动力不够。根据对部分高职院校、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也表明,大部分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主要兴趣点在于订单式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适用人才,而在产品开发、技术研发、技术培训等方面,企业更愿意与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而在一线人才培养方面,企业也面临着众多选择,完全不愁找不到合作院校。与此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选择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利益诉求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供就业岗位,而在提高广大教师的技术能力、研发水平,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实际投入不大,积极性也不高。可见,作为产教融合的两大主体——企业、学校,除了共同致力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外,驱使他们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的动力是不强的。
(三)产教融合的创新力不足
“十三五”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后示范(骨干)”时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也进入了“深水区”,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看,产教融合新形式、新举措不多,新拓展缓慢,出现了创新力不足的迹象。
在关于“当前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46.67%的企业人员认为“产教融合形式创新不够”与“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形成合力不够”是并列第一位的两大问题。同时,关于“当前推进产教融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43.33%的企业人员认为“创新产教融合的形式”是第一位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占比最高。
对2014、2016年两届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结果的统计分析,也表明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探索呈递减趋势。每两年评选一次的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最能全面体现全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情况的风向标。2014年,浙江省评选表彰了高等教育项目247个(一等奖98个、二等奖149个)[2],其中高职院校获表彰项目72个(一等奖29个、二等奖43个);2016年浙江省评选表彰了高等教育项目250个(一等奖100个、二等奖150个)[3],其中高职院校获表彰项目74个(一等奖30個、二等奖44个)。两届评选表彰项目总数基本相等,高职院校获表彰项目数也基本相等,具有很强的可对比性。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各高职院校的实践重点,2014年获表彰的此类项目数为20个,2016年为30个,分别占当年度高职院校项目总数的28%、41%;其次是教学综合改革相关项目,2014年为16个,2016年为14个,分别占比22%、19%;但在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提供社会培训服务等产教融合改革实践方面,2014年共评选表彰此类项目14个,占比19%,其中诸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合作开展“创建农民学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开展“以‘六个一工程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建设”,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县人民政府、宁波华宝塑胶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县校合作:高职教育‘宁海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市教育局 、嘉兴电子商务协会等合作开展“集团纽带 四方联动:区域职业教育产学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等一大批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实践项目,涉及面广,改革创新力度大,充分反映了浙江省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的改革活力和明显成效。而在2016年的评选表彰结果中,产教融合方面的项目不增反减,锐减至2个。从项目数据对比上看,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非但没有轰轰烈烈地深化下去,反而有了偃旗息鼓的明显迹象。2014、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高职教育)项目情况对比见图3。
(四)产教融合的红利不明显
相关统计数据已经表明,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技术服务等收入总体不高,在办学总收入中的占比仍然偏低,充分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红利不明显的问题。
产教融合红利不明显问题与合力不够、驱动力不强、创新力不足等问题是互为因果的。红利不明显既是当前产教融合的一大问题,也是产教融合合力不够、驱动力不强、创新力不足必然导致的结果。
三、主要原因分析
(一)学校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20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不少中专学校升格或成人高校转型举办高职教育(浙江省各地市举办的高职院校前身情况见表6),成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力量。这些院校没有行业(或企业)办学的历史背景,学校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对接不紧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教育培训等业务工作没有依托关系。
与此同时,我国对高职院校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要在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中起到主导作用,企业和学校要发挥双主体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服务一般都委托给教育行政部门,而教育行政部门实际上很难主导协调发改委、财政局、经信委、国资委、人社局等政府经济管理相关部门和众多的企业(行业)来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为解决这个困境,不少地方会采取建立市级层面的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的方式来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4年4月印发了《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14]56号),要求建立市级层面的产学对接工作机构,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负责人,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人社局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机构成员,工作机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负责开展日常工作。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松散型的非常设机构,只能起到临时应急的作用,很难持续发挥作用,而且约束力并不强。至于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可能靠政府部门的一纸公文来实现。
(二)校企双方的利益供求不对焦
产教融合本质上是基于各方共同利益的融合。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只有以利益为纽带的合作才是最可持续的关系,利益驱动的校企双方才能深化融合。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上是不对焦的。作为享受国家财政拨款支持的高职院校,其校企合作基本利益诉求聚焦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就业等人才培养过程方面的合作。企业的利益诉求则聚焦于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除了希望获得人力资源支持外,更希望在技术攻关、产品开发、职工培训、产品推广等方面获得支持与帮助。利益诉求不对焦,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定位上的不一致,因此,双方往往只能基于某一项利益,开展项目层面合作,而无法进行全面深度的合作,更无法达到产教融合的境界。因此,目前的校企合作絕大部分只是“基于学生就业”(吸纳人才)的合作,而较少有“基于产品推广”的合作、“基于技术研发”的合作和“基于生产”的合作等。
另一方面是校企双方的利益需求都难以在合作中获得完全满足。首先是高职院校无法满足企业的核心需求,尽管不同的企业由于类型、规模以及发展阶段不同,各自的核心需求不尽相同,但是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目前都进入了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阶段,对技术技能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等需求是基本一致的。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起步晚、底子薄,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还无暇致力于提高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能力水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仍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短板”和“软肋”。在关于“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融入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存在哪些能力不足”的调查结果表明,最大的不足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选择占比76.03%),其次是“科研成果转化不够”(选择占比73.55%)。
与此同时,企业也无法履行人才培养的“主体”职责,满足不了高职院校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需求。在关于“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过程中能提供哪些帮助”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教学”“帮助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能”以及“参与校园职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的帮助意愿和能力都是不足的。
(三)产教融合的引导激励不到位
我国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都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财政拨款,拨款方式是按生均经费划拨(到2017年要不低于12000元/生/年的标准),学校所获得的财政经费多寡与学校的办学规模最直接相关,而与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程度等内涵建设、社会服务情况关系相对较小。而对高职院校办学业绩实施考核的是业务主管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对高职院校的办学业绩考核中,对学校的基础条件(人、财、物)和人才培养质量情况考核占比最大,而对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等产教深度融合情况的考核占比较少,以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体系为例,其考核一级指标及分值占比情况见表7。
从考核体系指标设置及分值占比情况可以看出,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相关的“校企合作与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指标考核只占了全部考核分值的15%,比例偏低。从该指标考核的具体内容来看(该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及考核点设置情况见表8),50%的分值用来考核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资源开发、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等校企合作教学情况,另50%的分值考核为社会提供技术应用开发与服务、提供员工培训与鉴定等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情况。考核的内容指标及分值比例设置,与当前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求不相匹配,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的导向与激励不到位。
2015年以来,项目导向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探索出现“断档期”。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地(市、州)政府、大型企业集团等作为举办者负责对高职院校实施党建监督、行政管理,并按年拨付办学经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高职院校办学进行业务指导、管理和办学质量考核,并通过实施相关计划项目,实行差异化项目经费资助。这种利益分配机制导致的结果是,高职院校办学必然要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质量考核+计划项目”为导向,亦步亦趋,千校一面。特别是在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上,完全是以项目为导向,以利益为驱动。2006年、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等以国家财政经费资助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接连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示范引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近十年的快速发展。该建设计划到2015年实施完成后,尽管教育部随即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即所谓的优质校建设计划),但优质校建设计划具体实施办法迄今尚未出台,优质校建设计划的目标是什么、项目经费如何落实等问题,至今没有权威答案,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探索出现“断档期”。
(四)产教融合探索进入“深水区”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已进入到“教育与生产的交叉制度”层面的探索阶段,这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水区”,现行的体制机制与产教融合发展目标不匹配,成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亟需破解的最大障碍。调查表明,28.1%参与调查的高职院校人员认为,推进当前产教融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完善产教融合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例如,在探索建立学校、企业双主体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中,如何破解公办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与混合所有制不匹配问题?在探索学校、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兼职机制中,如何破解事业编制人员管理制度、党政干部管理制度与市场利益分配机制不匹配问题?等等。这些体制机制层面的障碍破解,并非一地一校所能为,也并非一时一刻所能破。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当前阶段出现了闯劲不足,创新不够,选择知难不进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政府、学校、企业的“粘度”
要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与产业对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对口率”和质量。大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能力,增强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意识,不断提高高职教育产业贡献力。不断深化推进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举办创新型组织(如协同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公共实训基地等),将高职院校办成“地方很需要、企业离不开”的院校。
(二)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高职院校要坚持既姓“职”也姓“高”,凸显职业性和高等性,二者不可偏废。在当前阶段,高职教育在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同时,要更加强化高等教育的特征,要增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提高高职教育的供给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改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供求关系,促进产教融合。同时,在当前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坚持终身职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职工、农民、退役士兵、低学历人员等特殊群体,残疾人、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引导激励
要优化高职院校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产教融合成效的考核力度,提高指标分值占比。同时要结合实际,科学设置对产教融合成效考核的具体指标,发挥考核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指挥引导作用。改革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方式,在生均拨款的基础上,设立产教融合专项经费项目,提高项目经费拨付比例,加大對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扶持资助。以“利益”调节手段来调动产教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要破除公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事业编制和干部身份障碍,使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以“自由身”参与企业科研生产活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破除公办高职院校资金、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障碍,要充分结合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特征,为高职院校的对外投资、资产混合提供绿色通道,使产教双方实质性地融合在一起。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05.
[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高等教育项目的通知[EB/OL].[2018-10-01].http://www.zjedu.gov.cn/news/26830.html.
[3]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6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的通知[EB/OL].[2018-10-01].http://www.zjedu.gov.cn/news/147748645091291760.html.
Analysis on Situation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Zhejiang Province
Luo Mingyu
Abstra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gional layout of is basically reasonable, the specialty setting is basically matched with the industry, and the talent supply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demand of enterprises. But the scale of technical services is small and the number of social training is small.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ant force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not enough, the motivation is not enough, the innovation is not strong, and the dividend is not obviou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viscosity" of government,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trengthen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break down the obstacles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upply-side reform; system and mechanism
Author Luo Mingyu, research associate of 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3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