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宣
“汉阳江雨昔曾过,岁月惊心感逝波。”每过汉阳月湖桥,从车窗望一眼汉江,汉水在这里变窄,河船交错,袁中郎《怀龙湖》的诗句就蹦跳出来。
四百年前,他们弟兄三人从公安坐船,绕行长江,在汉阳琴断口,入汉江,过蔡甸,经滠水,转入麻城,一直走水路。他们要去探望李贽。其时的李贽隐于麻城城郊南三十余里的龙湖山中,初借居龙湖寺(无念和尚的道场),后在湖的北面建立芝佛院,在此隐居读书著文,开门授徒。
不僧不俗的李贽,这位有着实践精神和平民色彩的思想家,被世俗保守势力目为“异端妖人”。而袁氏三兄弟对其顶礼备至,是他的入室弟子。在公安柞林他们见过李贽。当时李贽游于郢中。经焦闳介绍,他们做过长谈。第二年,兄弟仨再次乘船专程访李贽,在龙湖盘桓三月。三月不尽兴,李贽和中郎依依不舍,还送其到武昌,一起游黄鹤楼、九峰山。万历二十一年,中郎与友人专程去麻城访李贽,在龙湖芝佛院逗留多日。
三袁三见李贽,其意义非凡。李贽夸老大宗道“稳实”(宗道人性敦厚,为二弟辟了道路);老二宏道“英特”,以为宏道是继承他事业的“英灵男子”。与他们声息相通的汤显祖,以为李贽“都将舌上青莲子,摘与公安袁六休”。
中郎弟袁小修在《中郎行状》中披露了李贽对三袁的影响:“中郎既见李贽,始知一向掇拾陈言,株守陈俗见不可,让其死于古人语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和李贽心的碰撞、精神的融通,生出电光,确立了他对个性的体认,找到了他作为写作者自我意识的核心,他的一段精光从因袭古人衣冠中给剥离出来。行吾心之所事,来充实他的性命之学,才有后来三袁在文学上的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在《怀龙湖》诗中,中郎把李贽比作老子,有非凡的本性,为其无人赏识而伤感,更为李贽不容于世人,被驱逐、芝佛寺遭焚毁而愤慨。“矯首云霄时一望,别山长是郁嵯峨。”中郎在诗的末句描述了离开龙湖后对李贽的追思。在他的辞章和心目中,李贽的栖隐事迹和反抗流俗的形象如同置身于其中的山峦苍郁巍峨。
2012年初夏,我去寻访法眼寺明一法师,在寺中停留多日后,然后驱车寻访李贽的龙湖遗迹,颇有感叹。那里一片破败,无法想见袁宗道《龙湖》游记所述的情景。我驱车离开时,也停在那里望了望远山,层层叠叠波浪般的山岗涌向远处的高山。这是中郎看见过的山岭,一瞬间感应到袁中郎在郁郁巍峨的山地所寄托的情感还留存在这里。
根据麻城阎家河镇李贽大道歪斜的路标,打听了好几个路人,按照他们挥手指示的方向寻找龙湖。曾走错过方向,又调头,绕行密集的两层民宅(几百年前这里肯定是山野荒坡),到达庙公村。我向一群在门口打着麻将的村民打听,其中一个用手指示龙湖寺就在后面。从长满草丛的小道进入,停留在几幢几乎毁弃的房子前,实在找不到袁宗道描述的情景,无法复原,想象不顶用。
在公安三袁的眼中,这里曾是“万山瀑流,雷奔而下,激而为潭,潭深十余丈,望之深渊”的龙潭湖。那突出的怪石嶙峋上建有寒碧楼。潭南为龙湖寺,潭北为芝佛院。芝佛院倚山临水,上下两层,下院为李贽讲学处,院内存有李贽准备百年后的藏骨塔。在此远眺,可观“诸山森然屏列,不知几万重”。
龙湖早就不存在了。视线中仅余一条水沟,一块大石头似乎临时摆放在那里。沟里黄沙被挖出,坑坑洼洼裸呈在那里(当年龙潭急流变成了小沟)。坡地上种着庄稼,几棵稀疏的小树。李贽被逐时,芝佛院被烧,李贽避难于与此相隔百余里的法眼寺(无念和尚新辟的道场)。岁月推移,民众为生存计,移河改道,耕田上山,这里的生态破坏殆尽。
在几幢破败的房子中,我看见了门楣上有“龙湖书院”几个字。里面用红纸条写满捐款修庙的村民的姓名,走路颤颤巍巍的老尼把我引入干涸沟中的石头前。她不知李贽和无念和尚。含糊的本地口音听不出她说些什么。我停在一块大石上,想见李贽描述的钓鱼台所观的“青树红阁,隐见其上”的情景;他的《石潭即事》的诗句: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藏书阁与三袁油灯下的论道与酬唱的情景,俱与时光消泯,归之于无常。
当我离开时,停在高处,张望层层起伏的山岗,念及宗道游记中影影绰绰的描述,有那么一点屏列在那里的意味,但不森然。西下的阳光照过来,为之抹上一片淡红。
“矫首云霄时一望,别山长是郁嵯峨。”是的,中郎把他对李贽的感情融入他对龙湖寺四周包围的山峦的瞻望之中。
我是一路打探路人,过麻城东、阎家河镇、三河口,再转入狮子山,寻法眼寺去的。在拙作《山地行纪》诗中曾描述过寻寺的实境与心境。山路陡峭,布满草丝,路面塌陷,一些碎石头停在路上,山行没有回头路。从车窗外扫一眼,万丈悬崖。想见无念和尚着袈娑持杖走在布满草丝与山石的路上,袁中郎也走在这条路上(他寻访无念师,多次来到黄檗山中);李贽也逃难奔于这路上(他在法眼寺避难多月,后经友人护持北上)。
三袁兄弟访龙潭寺,无念和尚正欲离开此地,开辟黄檗山道场。他们遣人将无念师邀回,对谈数日。无念师曾赠书中郎:贫道已事未明,向天涯觅宝藏,劳碌三十余年,今识悔少停,只合插镘山居,以尽天年。
后来,无念禅师心愿落实:佛殿僧舍,粗可居住,佛声浩浩,山答谷应,四季有野菜黄荆可食。中郎听闻乐之,愿与念公共住。这在他的《开黄檗山记》皆有激隋的陈述。中郎愿如无念法师一样,避远狂禅,老实修行。他在《法眼寺记》中这样写道:“愿念公严立藩篱,与此清净道侣老于此山……”言无忌惮之言,行无忌惮之行,口角圆滑,我慢贡高者,不许停此山一时一刻。庶几儿孙相传,法堂之草永不复生矣。”
几百年后,我站在法眼寺大雄宝殿的围栏旁,和明一法师言及李贽和三袁的交际。我说,我来晚了。法眼旧寺毁迹,只剩下那株白果树,无视无念和尚眼中猿猩啼号伴着念经声声。明一师说,袁中郎《法眼寺记》石碑当时还在的,被民工毁弃做了地基,他们也不知袁中郎是什么人,此碑有何价值。
明一法师让我到不远处的息影塔休息读经打坐。我和耀学僧人于息影塔前念咒绕行。一到那里便被此森然肃穆的气息所罩。无念法师圆寂后的真身即在塔中。菩提树枝叶繁茂。山泉流淌声可闻,夜间萤火闪灭于此。我在烛台前读《大明顶首愣言经》,白日于大寺前树下打坐,然后校读无念禅师的《醒昏录》,发现中郎为其写过序文。又遇读李贽的《龙湖图赠无念上人》。灯影日光里,他们的事迹在这山河故地和我的心中演绎重现。
无念法师避远狂禅,老实修行。袁中郎跟从之,曾与无念师多次相晤论禅,用力于修持,以淡守之,以静凝之,不再放纵习气。在他的《论禅》中这样写道,以为禅有二种:狂禅(于本体偶有所入,便一切讨现成去);另一为不求悟入,唯向事上理会,以念佛习定为功课。中郎在修行上日益亲近无念师,崇尚渐悟实证,对李贽早期的狂禅之风有所避退。其深知道力不能胜业力,为魔所摄持。经过从顿悟到渐修转变,他最终选择归隐于家乡的柳浪馆,在此修持。渐悟禅道,渐悟自心,浊骨凡胎渐由脱化。他走的是从放逸到自律的修行之路。
我常在合卷或散步的空隙念及中郎。李贽早年与中郎的交往与思想上的碰撞,影响后者日后文章学的革新,形成了公安三袁的文学主张,在汉语散文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一笔;那么无念师在他们生活中的出现,更新了其整个生活的形态,中郎与弟兄在他们的生活中开拓着各自的修习佛禅,将之引入词语生活,在他们的日常与诗文里注入深味的禅意。
2014年秋日,我独自在公安县城斗湖堤闲逛。念及三袁的事迹,往南张望,想见中郎的柳浪湖,没有去找寻的意思。你又能找寻到什么呢。大地更新异常,一切在加速地毁弃,况且时光久远。袁中郎生前好友苏惟霖题写的“袁中郎故里”的碑石,早已易位破损字迹漫漶,残留在县文化馆的院内。不用提中郎的别业(柳浪馆),你只能从文字里寻迹,在诗行间去想象。
生死情切,欲持戒学。袁中郎兴建柳浪湖,他亲手经营,在此度过了六年时光。城郊一块洼地,约三百亩。万历二十八年,中郎从北京告假回乡,在此络以重堤,种柳万株,建柳浪馆。除了游历,便是潜心读书研究佛学,以他的行动回应无念禅师对他的生活的影响。从《柳浪馆杂咏》的组诗里,可观诗人生活小景。他的幽静与逸雅,他近半生的生活追求与人文实践落实在柳浪湖里。
“古藤隨意拙,熟鸟任情啼。茭蒲分外长,渐与竹栏齐。”他打开窗户正对着远处的湖水,和柳浪起伏的长堤,为了临窗望见白鹤,他剪短了树枝,免得白鹤藏匿。中郎在此题诗赠客,与僧人隔溪叙谈。纵风生水态,任月织波纹,莫遣鸥凫去。
到他这里来的只有江鸥和野鸭子。柳浪馆饶水饶烟,临花临柳,在此他创立净社,与僧人朋友谈经吟诗,穿土凿石盖起僧庐,制作番唐佛像,闲来翻书学种瓜果菜蔬。他念佛吃斋断了荤食,亦无复身外宦情。
袁小修写有《柳浪湖记》(前有柳浪,后有篑笃,仿其二兄在家乡造筼筜谷隐居修行,四周为节长竹高的筼筜所环绕)。
中郎自建柳浪馆,是识得无念和尚后出于内心的仿效行为,是他在吴县辞县令游历山水的深化。那年他将为官的痛苦消解到吴越山水中,妻山侣石,放情极意,审美感情转移到山水中。
而建馆隐居,他索要闲适,想息交,忘我(不招杀身祸)方能住世。在济世儒生之外他是个倜傥风流的名士,以风雅自命,恋恋烟岚,如饥渴之于饮食。同时代的人他望之翩翩,若天际真人。
在给友人的尺牍里,他谈及世间有四种人:有玩世,有出世,有谐世,有适世。他喜适世,以为世间第一等便宜事,真无可闲适者,向往天下不紧要人。他以为大丈夫当独往独来,自舒其逸,岂可逐世啼笑,听人穿鼻络首。
和友人往县城南六十里孟溪镇外镇孟溪村,访三袁故里,他们在家乡的遗迹令我颇有兴致。我们驱车前行,到了镇上路口,见其三袁石塑雕像。将车弃在旅店前,步行过混乱的小镇,过巷子,突然望见碧绿田地,天地开阔起来,白鸥起落于开阔的坡地和岗地上。
崇祯年间,宗道、中道同得到御赐祭葬。他们的坟地和碑文还在,碑墓之间林夹道,形成一巷,当地人称碑巷。近丈余高的石碑已遭毁弃,无处可寻。
岗地起伏,湖堰相间。乔木千张的荷叶山,山下沼地漫延无际淤泥湖,西去二三里处有方堂寺,寺前有棵望出数里的高大银杏树,东去二三里则是一条可南通沅水澧水、北通长江的孟家溪,小修曾用“山之苍苍,水之晶晶”加以描绘。他说他家乡“四周树如邓林,田园好畦,塘中既富菱芡,湖上复饶鱼虾”。这是他们在外的梦想之地,是我们楚地最具代表性的乡村风物。他们生在这里,死后也葬在这里。
好山好水好诗人。家乡的美景人伦熏染了他们弟兄三人。早年,他们在家乡结社,用诗文吟唱家乡。“历尽繁华始爱贫,布袍芒履混村民。”置身于此,念叨小修的诗句,“荞花银粟涨,枫叶火山明”。他用汉字保存他家乡的美景、江汉平原的风光。每读小修倍感亲切,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诗文记录的皆为楚地风物,如《午日沙市看龙舟》《夜泊沙市》《沙市水涨,时六月杪矣,居民犹竞渡,口占》《荆门道上》《游石首绣林山记》《游洪山九峰山记》,诗文记录他眼中那个年代的楚地山水自然。这个热爱家乡与生活的人啊,一生最大的行为艺术就是在长江的船行。
万历三十六年,中道率性在舟,时达六年,一舟破旧,复制一舟,为他的船取名为泛凫,效仿楚人屈原。“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他做得比屈原还逍遥,把自己交付于水,随水流转,终其性命。如他所说,他一入船即洒然有诗兴。居家读书字不入眼,在舟中,则沉酣研究,极其变化。或半年不作诗,一入龙舟则诗思泉涌。
万历三十七年,春江水暖,三十九岁的中道,泛凫从家乡孟溪出发顺长江而下,朝他向往的吴越逶迤行去(纪录于他的传世名著《游居柿录》)。之前仿学家兄中郎在老家建筼筜谷而隐居,静居数月,忽思出游,其势有不可久居。家累逼迫,外缘应酬,熟客打扰,了无一息之闲,加之因科举未第而沮丧不乐,隐居于此而烦躁。
中道为自己找出路,进入依靠的舟中,以名山胜水洗浣俗肠,山水中参求其性命之道、生之佳趣。龙舟中,他拒绝了酒,这世俗享乐的源泉。在风雨飘飘的芦荻中,检讨自己:“败我之德,伤我之生,害我学道者,万万必出于酒无疑也。”雨中清寂,焚香读书,自抄诗书,感人世之无常,悲繁华之易歇。舟船为即为家,泛凫船于春光中东行,到了南京后,访大报恩寺,会道友,精求禅学。
他提醒自己,生死事大,不可忘乎所以丢掉生命的本意;恨自己学道不坚,不时不由自主地落入世情窠臼中。最后,他还是忘不了仕途功名,泛凫船在京口调头,放弃返楚,往北过扬州,漕行入京,谋他的科举去了。这是可理解的传统文人的逆转。他毕竟有过对生命的浪漫想象,生命意志所呈现出的亲历行为,他的泛凫真实不虚,一直在我的想象中流转于长江的日夜里。
秋日的江汉平原分外平坦开阔。
我把头探出中巴车厢,观望道路两旁炸开的白花花的棉花田地。秋日热烈,田地中的草丛被晒得萎靡。空气里透出太阳烤炙棉花草木散逸出的焦糊气味。阳光和白晃晃的棉花让人双眼迷蒙。
时光交错。这是你第几次到公安了。你从北京回到南方,回到楚地家乡一晃六年。你视线中的风物亲切又陌生。那日,从三袁家乡离开,和友人小酌,酒意令思绪恍惚。想见三袁当年走水路,全凭舟楫。现在水路已停运,通过公路运行。你走访三袁的家乡,就像是寻访楚地心灵相通的文友,如同他们几百年前前往李贽居住的龙湖寺一样。他们不是死者,他们的行踪事迹就在你的心里,如同代人一样亲切不生疏。他們似乎还活在我们的楚地,你们相互感染,心境相通相融;他们的事迹左右着你对生活的选择。他们没有死,时间没有流逝。中郎和中道还停歇在柳浪湖或篑笃谷。
在心里你对自己说,一切建筑都会毁掉,找不到它们的影子,被人刻意破坏或自行毁灭。你不得不以文字来保存。一切在加速毁弃,但我们的汉语还在,他们的生活在其中得以持存,这是抵抗时间流逝的最好方式,是我们在世的信靠。他们用古诗写着现代情感,而你用现代诗传达你们的呼求。袁中道诗中的白鸥还在你的眼前飞呀飞,你确信那是他热爱的诗行中的那一只,并在你的寻访的途中找到你。
山河改道,人事更迭。你从北方回到楚地,爱着这里的田野与河流。这里写满了我们热爱的汉字。人事之外没有时间。它停顿在这里。在家乡平原,并不孤寂,你们就是一体。我们出走与归来,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里。
长江边的公安县城南六十里孟溪镇孟溪村的三袁故居距离我的出生地,走水路只有六十余里。四百年前,袁中道乘他的木船过石首经洞庭湖几乎从我的老家边上穿过。
八百里洞庭涵融了长江南北的湖泊。古时这里名云梦泽。我的家乡就在返湾湖边,为云梦泽之遗迹。我从北方回到家乡的省城,准备归宿于此。
乙未年冬日,和亲友在湖边停下,观望着无边的返湾湖水,仿佛望见三袁的柳浪馆和筼筜谷。
在异地漂流多年后,我回归故乡,重建了房屋,将在世的最后时光和老去的故乡融合在一起。
光阴交错。三袁弟兄,在楚地家乡,我们相遇,你们重入梦来。归故乡,向死而生。明知家园终归破残无迹,却在楚地建造自己的居所,试图将它们留存在文字中。入故乡,我读懂了此俳句:这终老住居地,哦,雪五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