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学会编程

2018-04-18 10:40伍先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流程图图标程序设计

伍先军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使中小学普及编程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人工智能和编程的理解,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属于更高级的范畴,编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核心在于算法,所以在中小学编程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算法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过渡到人工智能的学习。

传统编程教学的困境

传统的编程教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步,到本世纪初,教材基本就是某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操作说明书,教师和学生都以软件操作为核心,课堂几乎成为公司软件培训部,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为“程序教学1.0”。这种以程序设计语言语法为中心、按成人短训班模式组织教学的做法,可能适合有大块自由时间消化、肯主动钻研的大学生,但不适合课时极少、几乎无自由时间可支配、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

2003年启动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在“程序设计”前面增加了“算法”,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常常脱节——先讲算法,容易纸上谈兵,空洞说教,或者讲清楚了算法,却没时间编程实现;先讲程序设计,算法就显得多余甚至是累赘。二是“程序设计”本来概念就多而且难懂,如常量、变量(数组)、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算术表达式、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字符串表达式等)、函数(内置函数、自定义函数)、过程,还有各种语句(如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的语法。若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还有各种控件(类)、对象、属性、方法、事件等高难度概念。现在引入“算法”后,又新增了许多内容,以及一些常见算法,如解析法、迭代法、穷举法、二分查找、排序算法、遞归算法等。三是由于课时少,上机时间不足,学生编写代码、调试程序经常出错,往往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难以形成知识积累和意义建构,致使每节课几乎都是零起点,久而久之,学生对程序设计容易产生恐惧甚至厌恶心理。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为“程序教学2.0”,虽然引入了“算法”,但没有厘清“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关系、面向过程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关系,导致“头发胡子一把抓”,不但原来“程序设计”的问题没有解决,还增加了新的矛盾。

这一轮课改也在高中数学中引入了“算法”,出现在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中。然而,放眼高中数学算法教学课堂,我们会发现“纸上谈兵”几乎是普遍现象。一是许多数学教师的算法水平和实现能力偏低,只会“纸上谈兵”。算法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新增内容,许多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求学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算法,在职业培训时也没有及时有效地跟进,他们缺乏在计算机上验证程序的意识和能力,一般只会“纸上谈兵”式地模拟计算机执行流程图,几乎不安排学生集体上机实践,从而将本来实践性强、生动有趣的内容变成了机械呆板、枯燥乏味的说教。二是“固化”“机械”的高考题型助长了教师的“纸上谈兵”。由于多数高考题似乎就只考“根据流程图写出程序运行结果”这种题型,而且往往只需照着框图模拟运行几趟(一般是3~6趟)就能直接得到结果,这种极端机械的题型,使得大部分一线数学教师和学生坚信只需“纸上谈兵”即可,从而大大削弱了算法教学。三是算法教学存在两大“结构性”障碍,让师生止步于“纸上谈兵”:①分析问题时,在得出了用自然语言表示的解题步骤之后,怎么把它转化为流程图呢?无论是在纸上还是在黑板或电子白板上画,无论用纸笔还是用Word、Visio等软件画流程图,都费时费力。②好不容易画出流程图后,再怎么转化为程序?这个框图是给人看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算法思想时用的,往往只能用于手工模拟。由于先学流程图,学生还不会写代码,因此无法写出代码验证算法。如果先学算法语句,学会编写程序代码,则又淡化了算法思想的主导作用,违背了高中数学算法教学的初衷:重在理解算法思想,不要上成程序设计课。这就是算法思想与程序实现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从逻辑上讲,先有算法思想,再编程实现;但从技术上讲,先要编写程序,才能承载算法。这样就陷入了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

综合上述情况,算法教学在高中是很难有效开展的。那么,算法教学的出路何在?

画程软件破解编程教学难点

算法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算法中的抽象属于人的思维范畴,可使用图符系统(如流程图)或形式化语言(如伪代码)来表达,当然,也可以直接用自然语言表达,但最终要落实在能够由机器自动化执行上。算法思维连接“人”和“机器”,为确保机器的自动化,必须在抽象过程中进行精确无歧义、人易懂易操作、机器也能执行的符号标记。此时此刻,我们渴望有一种“翻译工具”,能把这种抽象的符号系统,直接“翻译”为计算机能执行的软件,实现从“抽象”到“自动化”的软着陆。

自然语言是人的语言,但机器不懂(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有改善);伪代码是意在跨越各种计算机语言而提出的一种通用的、简明的文字符号系统,书写伪代码,实际上需要有程序思维和代码基础,所以不太适合初学者,而且伪代码并不能被计算机执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机器能懂的语言,虽然经过多轮迭代进化,计算机语言已经离人类语言越来越近了,但对初学者而言,中间仍有巨大的鸿沟。怎么顺利跨越这道鸿沟呢?

探究算法教学,其实也就是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从分析问题得到用纸和笔分步骤可实现的通用算法,可称为纸笔算法;第二步,把用自然语言描述的纸笔算法转为用流程图表达;第三步,把流程图翻译为程序代码实现算法。高中数学“算法初步”教学,往往实现了前两步,无力实现第三步,倒在了算法被实证检验的最后一公里,使教学最终沦为令学生厌烦的“纸上谈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则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解决问题”,常常舍弃算法构思与流程图,即抛弃了前两步,直接编写代码,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写代码,常常无法向学生讲清楚,而且若代码较长,学生更接受不了,编程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综合两者,理想的算法教学是,第一步是根基,不可偏废,只能通过启迪学生数学分析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等来达成;第二步要易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第三步则要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实现。如果学生能用拖拽图标的方式轻松地绘制流程图,系统能够根据流程图和学生键入的信息自动生成程序代码,那么在研究、设计算法时,就能暂时不理会程序语言代码和实现的细节,只需专注于算法思想,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算法入门的门槛。显然,教师需要一个算法教学的工具平台,来辅助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快捷方便地绘制、修改流程图,二是自动编程实现算法、验证算法。

“画程软件”应运而生。“画程”,寓意“用画图(流程图)的方式画出程序来”。画程软件能把流程图自动翻译为程序代码(支持Python,Java,C,C++,VB,QB等六种计算机高级语言),能编译(或解释)运行实现算法,这样就使原来的算法教学的三步变成了两步:第一步,设计算法(用自然语言表示);第二步,用画程软件画出流程图,而这个流程图是可以执行的。画程软件避免了一些教师上机操作底气不足的尴尬,解放了教师;降低了算法入门门槛,适合初学者,释放了学生;可轻而易举地改变算法,是学生自主研习算法的好工具,激活了课堂。该软件对电脑设备要求低,操作简单。因此,画程软件成为中小学普及编程教学的极好平台,使人人都能学会编程成为可能。

程序教学1.0和2.0,都是以“电脑”和“知识”为中心,学生要花大量精力学习它们的各种规则,才能小心谨慎地驾驭它们。令人“愤怒”的是,不同的计算机语言即使实现同样的功能,它们似乎也要故意使用不同的关键词和语法规则(如下表),使得人们总是为应该学习什么语言而纠结。

例如,要输入一个变量,就要根据不同的语言选择不同的“关键词”,是input,还是read,是scanf还是cin,抑或next(),还要严格遵守其语法规则,否则机器就罢工。

引入画程软件后,程序教学升级为3.0,教学以“学生”和“思维”为中心,学生只要会用纸和笔解决问题,写成步骤,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流程图,让计算机去编写代码并运行解决问题。如输入变量a,只需在“输入图标”中键入变量a就行了,至于怎么写出合法的输入语句,那是画程软件的事、机器的事。

画程软件实际应用案例

下面笔者以“有限验证考拉兹猜想”为例,说明画程软件的用法。

1.问题描述与算法设计

德国数学家考拉兹(Lothar Collatz)于1930年提出考拉兹猜想,又名3n+1猜想或冰雹猜想,是指对于每一个正整数(用变量n表示),如果它是偶数,则对它除以2,如果它是奇数,则对它乘3再加1,如此循环,最终都能得到1。

设计算法验证考拉兹猜想(当然只能是在有限的数据范围内验证),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算法:

第一步,輸入n(正整数);

第二步,若n为偶数,则将其除以2,否则(n为奇数),将其乘以3后加上1,结果仍用n表示;

第三步,如果n等于1,退出到第4步,否则转回到第2步;

第四步,输出“考拉兹猜想成立!”。

2.用“画程”软件绘制流程图

画程初始化时,就自动产生了一个只有“开始”图标和“结束”图标的(空的)流程图,它们之间有一根流程线相连。“开始”图标上有一个小红旗,表示当前主流程图(画程允许在一个流程图文件中有多个主流程图共存,以便于比较不同的算法,当然只能有一个为当前主流程图,如下页图1),拥有当前执行权。

第一步,拖入一个“输入”图标,在其内键入n。在画程中,输入变量的默认数据类型为浮点实型(float),本例此处应改为整型(int):在刚才的“输入”图标的“输入”两字上点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输入变量定为整数类型(int)”。

第二步,拖入一个“判断-分支”图标,内置条件怎么写?“n为偶数”如何用计算机的语言表达呢?显然,在画程支持的6种计算机语言里,取模运算的写法并不一致,为此,画程引入了一些“汉字关键字”,可以跨语言直接使用,如“取模”“整除”“π”“且”“或”“等于”“平方根()”“绝对值()”“随机整数()”“返回”“为偶数”等,这样就能尽量实现“一次性画图,多语言通用”。直接键入条件n为偶数,在“是分支”里拖入一个“处理”图标,在“处理”图标里键入赋值语句n=n整除2。在“否分支”里拖入一个“处理”图标,键入赋值语句n=3*n+1。

第三步,这里有一个词非常关键——“转回”,也就是说,流程线要回到上面来,必须使用“判断-循环”图标,拖入一个“判断-循环”图标,条件怎么写呢?键入n等于1,“如果n等于1则退出”,所以这个“否”与“是”要交换,只要双击“是”或“否”就改变了。“否则,转回第2步”,要转到上面来,怎么操作呢?流程线不能拖动,可以把上面的分支(条件)结构拖拽到循环体内来(放在“判断-循环”图标“n等于1”的上面),这样就实现了“转回第2步”。

第四步,拖入一个“输出”图标,键入“考拉兹猜想成立!”。

第五步,运行程序,检验算法是否正确。

单击“保存流程图”工具,保存画好的流程图文件。单击“编译工具”,编译程序,成功之后,(以Python语言为例)弹出窗口(如图2)。

此时输入一个整数,如100,按回车(如图3)。

这个例子集聚了输入、输出、处理、判断-分支、判断-循环等五种基本图标,让学生重点体会“分支”与“循环”的异同。

画程软件还有其他功能,大家可以去做更多的探索。

猜你喜欢
流程图图标程序设计
云的识别指南
基于OBE的Java程序设计个性化教学研究
项目化教学在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Android手机上那些好看的第三方图标包
图标
有意思的厕所图标
流程图学习指南
漂亮的网站Logo随手“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