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其娟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皮肤病防治院 浙江 绍兴 312300
婴幼儿湿疹是一种较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好发于1~2岁的婴幼儿,发病原因与婴幼儿的遗传、过敏、消化不良、皮肤发育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相关,可发生于头面部、颈、肩、背、四肢甚至是全身各处[1]。皮疹初起时皮损一般为对称性分布的红斑,其后出现丘疹、水疱,常因瘙抓、摩擦导致水疱破损,形成渗出性糜烂面。由于湿疹缠绵难愈,经常复发,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活质量。本观察采用中药苦参汤外洗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婴幼儿湿疹,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6月门诊就诊的128例湿疹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45天~24月;病程3天~2个月。对照组中男37例,女27例;年龄39天~23月;病程2天~2个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组:采用苦参汤外洗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外用。方药:苦参60g,野菊花、地肤子、金银花、蛇床子各30g,黄柏、白芷各15g,石菖蒲10g。上药煎液400ml,分2袋,1∶3比例兑温水外洗局部,每天2次;并予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外用,1天2次,治疗7天。
2.2 对照组:采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涂擦患处,每日2次,方法和疗程同上。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治愈:患儿皮损完全消退,无干燥及瘙痒等自觉症状。显效:患儿皮损消退>70%,干燥及瘙痒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患儿皮损消退>30%,干燥及瘙痒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患儿皮损消退<30%,干燥及瘙痒等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病因较复杂,中医学称“胎潋疮”“奶癣”“胎癣”等,多由禀受胎毒及外感风湿,蕴结肌肤所致。肌肤营卫不得通行,郁而化热,腐而成脓水,热毒蕴于肌肤,日久化燥,风燥相兼而使局部皮肤干燥且痒。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治疗所用苦参汤出自清代医家高秉钧所著的《疡科心得集》。其中苦参除湿祛风止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煎剂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及抗过敏作用,可抑制变态反应,提高细胞内cAMP,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2];黄柏性味苦寒,清热燥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抗真菌作用及对溃疡的发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地肤子性味苦寒,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肤子的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提物还有抑制过敏作用[2];蛇床子药性苦温,取其祛风燥湿之功;白芷活血排脓,生肌止痛;野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石菖蒲化浊祛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痒之功。
结果表明,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值得临床推广。
[1]林元珠,高顺强,徐世正.现代儿童皮肤病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01-404.
[2]高学敏.中药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21.
[3]李家邦.中医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