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寄宿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8-04-17 02:33安兴
新课程·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不良行为寄宿生农村

安兴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明显提升,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还存在很多管理方面的缺失,导致寄宿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针对农村初中寄宿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对策,对于寄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寄宿生;不良行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大部分农村学生寄宿在学校上学,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目前,农村初中大部分为寄宿制学校,一周内学生吃住都在学校,他们在学校度过的时间最长。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呵护,他们形成了特殊的性格和心理,如性格孤僻、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往往会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针对农村寄宿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深入剖析其形成的各种原因,并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农村初中寄宿生不良行为的成因

1.社会因素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社会上出现了功利思想严重、道德价值观念歪曲等一些不良现象。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表现出缺乏远大理想、毅力不强等情况。同时,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也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校园周边开设的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一些娱乐性场所,违法经营,纵容初中生入内消费,在负面效应的影响下,使他们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2.家庭因素

由于父母亲长期外出务工,周末及假期中,大部分寄宿生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顾,他们年龄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对孩子只“疼”不“管”,使孩子处于无约束状态。他们只注重物质上、生活上的给予,而忽略了心理上、精神上的关注。长期以来,孩子的行为习惯逐渐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同时,由于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较低,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不能和孩子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往往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学生不能从内心深处主动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3.学校因素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初中学生面临中考的巨大压力,学校过分强调学习成绩,教师过分强调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紧缺,无专职生活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寄宿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内心深处常感到孤独和焦虑,又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往往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自身因素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叛逆心理严重,情绪容易激动,行为过于偏激,思考能力有限但又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尤其是初中寄宿学生,他们内心脆弱,心中的想法不愿和同学交流,又不敢向老师倾诉,只能埋藏在内心深处,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来打发时光,从而养成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二、农村初中寄宿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策

1.社会、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构建完善的寄宿制学校教育体系,不断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农村初中寄宿生的心理辅导,为他们创设一个和谐友爱、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从而保证农村初中寄宿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例如,学校可以邀请当地公安、司法、消防等部门进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积极协调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和老师勤沟通、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使学校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例如,可通过QQ或微信等平台,全面地了解寄宿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或个别指导,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反馈给家长,使一些不良行为在萌芽之中得以教育,也可以通过寄宿制学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们走进学校,近距离感受孩子在学校的真实状况,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督促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开展寄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学校要营造温馨健康的成长环境

每学期开学时,孩子们刚刚住到学校,往往都不太适应,尤其在晚上,有的挤在一个床上睡觉、有的偷偷地哭,还有莫名其妙肚子痛的等等。这些行为其实都是离家的孤独无助等情感问题的外在表现。所以,作为管理者的学校就必须要有一些针对性的方法,为寄宿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的成长环境。一是从入学起就建立寄宿生个人档案,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生活关照和不良行为矫正。二是教师要倾听寄宿生的心声,弥补亲情上的缺失。教师要细心观察,发现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时帮助解决。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教师要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克服不良行为。有了不良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理是不矛盾的,只要工作做得细,就会得到满意的效果。四是要及时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寄宿生向榜样学习,促使寄宿生积极参与到规范言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行列之中。

总之,我们要根据农村寄宿生的心理特点,持之以恒地给予教育,让孩子们的内心发生转变,从而自觉改正不良行为习惯,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莹.浅谈农村中学寄宿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2(6):164.

[2]姚起.农村中学寄宿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浅谈[J].课外语文(下),2017(3):140.

注: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寄宿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368。

?誗編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不良行为寄宿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农村寄宿生有效管理对策分析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初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每天给“小小寄宿生”一个香甜的梦之吻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