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从管理走向治理的“中度变革”

2018-04-16 15:32苏霞
中小学管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代会校务扁平化

苏霞

2016年7月,在“新学校香山训练营”上,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提出了“中度变革”的概念,希望帮助校长们找到一条不用翻天覆地又能升级换代的变革之道。笔者以为,中度变革就是基于学校现有的基础条件和资源,选择一条可切入、可实施的路径,通过某一点的突破逐渐带动其他方面改进的变革。正是循着这样的理念,山东省德州市实验小学开启了从“管理”到“治理”的变革之路。

一、管理结构之变:从多层级到扁平化

德州市实验小学有54个教学班,3000多名学生,167名教职员工,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一直以来,学校实行层级管理,安排一项工作,从校长、分管副校长、各部门主任、副主任、组长,再落实到师生,由于管理层级过多而使效果大打折扣。作为校长,因为事事都要操心、过问,所以我经常是抽不开身,出不了校门。

2016年,我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尝试进行治理结构的变革,大力缩减管理层级,实现了治理结构扁平化,形成了四会(教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六部(一级部到六级部)、七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学管理中心、课程开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督查评估中心)的组织架构。

六个级部作为学校的事务部门,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于一身,将权力和责任最大限度地集中在一个实体上。级部设管理委员会,中层直接任级部主任,校长、副校长任级部支持员,参与级部管理,级部的重大事项或难以解决的问题由级部管理委员会决定。同时每个级部成立一个党小组,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级部管理委员会半月召开一次级部会议。由于层级减少,管理重心下移,教育教学成为级部一切工作的中心。七个中心部门分权分责,降低管理层级,让更多的头脑管理学校的事情,同时职能转变也带来了大家服务意识的提高。

二、管理主体之变:从单一到多元

扁平化治理结构的架构与实施,改变了过去权责集于校长一人的单一管理主体模式,教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共同组成学校权力机关,分别决策相应事项。治理主体相互制约,防止了决策失误或某一方权力过度膨胀,确保各项决策的科学性。

一是建立一个有权力又代表民声的教代会。德州市实验小学的教代会由全体教职工按一定的比例民主推选产生。对于关系学校发展及教职工权益的重大决策,包括学校章程的制定、绩效工資的分配、规章制度的制定等都必须通过教代会审议后方能实行。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改变教代会通过的决定。教代会审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确保各项决议真实有效。

对于提交教代会的每一份文件,学校首先要了解教师的需求,然后由骨干教师讨论、起草主要内容。文件草案确定了基本骨架后再放到级部讨论,以吸收更多普通教师的意见。学校根据反馈意见对文件草案再次进行诊断和完善,如此反复多次,最后交由教代会审议通过。目前,学校教代会已经通过了《德州市实验小学章程》《德州市实验小学教师综合评价方案》《德州市实验小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等文件。每年暑假前,教代会还会听取中层及校级干部述职,对述职人员进行无记名满意度测评,并现场公布测评结果。

二是组织一个有统筹力的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及主持级部工作的级部主任组成。校长主持校务会,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学校每两周召开一次校务会,统筹安排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提前编写每周周程安排。

三是成立一个有权威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设立秘书长1名(由分管业务的副校长担任),副秘书长2名(分别由教学管理中心主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担任),一般人员7名。一般人员在市级(含)以上教学能手教师中推选,并经校务会提名、教代会审议通过。学术委员会除了负责教师职称评定以外,还负责名师工作室的设立、重大课题的立项、校本课程的引导、教师校本培训的学分统计、教师招聘考核、教师教学水平考核,以及市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推荐工作。特殊情况下,校长如果认为学术委员会的决策存在明显问题,那么可通过校务委员会进行二次审议。

四是组建有服务意识的三级家长委员会。学校组建校级、级部、班级三级家委会,在校内设家委会驻校办公室,制定家委会章程。校级家委会每学期召开一次会议,由学校介绍一学期的各项工作情况,家委会成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及建议。对于家长比较关心的家长义工、家长进课堂、校服选用等事项,相关部门要及时听取家委会的意见。

三、管理对象之变:从他主到自主

扁平化治理的实施,把教师放在管理的中央,实行权责对等,既明确每位教师需要做好的工作,又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发展,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平台。这样就变“管理教师”为“教师为自己的事业和专业做事”,改变了过去大多数教师被动接受管理、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的成长汇聚到一起就是学校的发展。

扁平化治理结构下,每一个级部类似于一个“微型”学校。级部内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明确的分管工作,每一个人都是团队的管理者。另外,权限清单的出台很好地避免了管理的空白地带,使级部工作在学期之初做出安排后就能稳步自如地展开。

随之而来的是学期末的工作总结淡化了个人评价,重视集体展示,由过去的个人总结改为级部的团队展示,从考量个人的工作成绩到关注级部整体工作的进展。对于每学期评选出的优秀级部,学校的奖励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级部,如为级部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等。在这样的机制下,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越来越强,凝聚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现在,级部已经成了教师共同的家,碰到困难大家一起分担,成了学校最美的风景。

四、管理效能之变:从强制到唤醒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教育的核心使命就是唤醒,学生的教育如此,教师队伍的管理亦是如此。扁平化治理结构的建设和实施,唤醒了教师沉睡的潜能,强化了级部的团队意识,级部成员之间都能换位思考、真诚互勉,有了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一年级的杨老师参加我市德城区班主任论坛展示前一周,每到学生放学后,团队成员都会聚在一起热烈讨论、集思广益。“不要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后面有一个团队在支撑你呢。”在团队同伴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杨老师的精彩展示得到了与会教师和领导的肯定。

学校六个级部在建设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团队文化。他们给自己的团队命名,编写团队口号,提炼团队精神。比如:第一级部“萌萌静语”团队的口号是“精雕铸大气,润物细无声”,团队精神是“教育无他,惟爱与榜样而已”。团队文化的建立助推了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一、二年级的“四季童年课程”,三、四年级的“主题项目课程”,五、六年级的“整本书阅读”,都开展得如火如荼。

文化不仅是团队的核心,更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力。扁平化治理结构下形成的“大气和谐,敢为人先”的实验精神,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素养的提升,学校的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我们欣喜地看到,“蝴蝶效应”正逐渐在校园里呈现。

猜你喜欢
教代会校务扁平化
加强高职院校二级教代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落实校务公开,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中小学教代会的异化及破解
破解教代会中“假民主”需提高“五度”
校务信息化促进高校管理变革和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高校教代会与大学民主治理的发展
扁平化的球星Ⅱ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