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新闻写作的问题与改善

2018-04-15 05:13韩姝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闻稿导语稿件

韩姝

为更好地提升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现场展现和新闻采写能力,从而为祖国培养越来越多的专业媒体人才,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陆续开展“小记者实践活动”。这些小记者活动有全国性的,如新华网、中国少年报社和小主人报社牵头发起的小记者实践活动;也有地方性的,如重庆日报社、南京晨报社、扬子晚报社、太原电视台等牵头的小记者实践活动。即使这些活动有专门的培训,但纵观这些平台推出的小记者采写的优秀新闻稿件,却发现存在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即新闻的特点特别弱,作文的痕迹特别重。鉴于此,笔者对影响力较大的全国性的新华小记者网上的“优秀稿件”栏目进行了细致分析,以期寻找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新闻专业主义

德国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谈论人的交往行为中指出,语言需要同时承担认知、协调和表达的功能,并要同时满足“四个有效性的要求”:可理解(comprehensibility)、客观真实(objective truth)、道德适当(moral correctness)、真诚(sincerity)。客观真实、可理解、道德适当和真诚,正道出了新闻专业主义应该坚守的核心理念。新闻专业主义被视为以客观中立的笔触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一种信念,其核心在于客观和中立,要求“媒體拥有不受政治势力和商业势力以及其他势力影响的独立空间,作为社会公器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为公众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服务”[1]。胡翼青教授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包括技能的专门化,“即在新闻写作之中,引述当事人的话、强调可验证的事实等等”[2]。

新闻专业主义普遍被认同的内涵包括:自由独立、客观公正、公共服务、专业自律,在微观层面其体现为立足于事实、客观平衡的报道手法。其坚持新闻报道的“事实原则”,即尽可能准确、客观、全面而深入地报道事实,决不能有主观、虚假和错误的信息。

二、小记者新闻写作的问题

新华小记者网是由新华社新华网发起,新华网培训频道和竞赛频道指导操作,旨在拓展全国中小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实践空间,为全国中小学生搭建“激励学习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展示自我风采”的综合平台。本研究通过对新华小记者网“优秀稿件”栏目2018年5月17日至7月19日的54篇新闻稿件作为分析文本,发现小记者们的新闻稿作文痕迹太重,主观性太强,缺乏新闻写作的严肃、严谨和客观。

1.采访真实,但稿件撰写太过主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小记者多为8至16岁的中小学生,他们虽然缺乏媒体行业的实践经验,但能够深入现场参观与采访,很好地坚守了新闻采写活动的“实事求是”。但如用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客观来衡量,他们的稿件就显得过于主观。小记者们大量采用“我”“我们”等第一人称,从自身的角度描绘事物。如王一鸣在《有爱处处是阳光》这一文章中,围绕助残日参观特殊儿童中心这一主题,从自身的角度来描述参观后的感受:“对于我们来说,失明如午夜觅食的狼群般可怕……我们要人人都做到不歧视残疾人,关爱关心残疾人。”另外,小记者在新闻稿中以较多的笔墨来抒情,减损了新闻的客观性。如史庚鑫在《新野新华小记者工作室体验主播活动有感》中写道:“这个周日,我来到组委会参加了工作室的体验主播培训,这真是一场既有趣又有益的活动。”施柏宁在《我当献血员》中便以“对啊!这点小小的疼痛与献血者的付出比起来算得上什么呢?我长大后也会做好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这样的主观情感纳入到新闻稿中,严重违背了新闻的“客观、中立”原则。

2.语言较生动,但新闻结构固化单一

美国著名记者威尔·克里姆斯说:“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你写的报道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小记者们的新闻稿善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烘托、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述事件,比较生动,但新闻稿结构固化单一,大多为纵向结构,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内容安排,而非专业新闻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和并列结构等。如潘望之《厦门研学生活》中,以“7月12日,新华小记者厦门研学活动的第一天”作为开头,点明事件的开始时间,然后按照厦门研学活动的开展顺序进行叙述。候惠赢的《“红色教育”——我的兰考研学》一文的纵向结构更为突出,“早上5点30分,大巴车来了”,然后随着时间线的推移,使用了“首先”“接下来”“午饭后”“最后”这一系列的连接词。纵向结构虽然好用,但全部采用单一的新闻结构并不利于小记者新闻采写素养的提高和职业专业素养的养成,毕竟纵向结构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新闻事件。

3.新闻题材单一,标题导语不规范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的功能是凸显新闻信息的主体事件。小记者们能够写实,但不善于提炼亮点。小记者们在撰写新闻标题时,存在三类问题:一是完全没有凸显出事件或活动,以名词或名词组作为标题,如王婧宜的《望海小学毕业典礼》、吴安迪的《难忘的红色夏令营之行》、程嘉欣的《中原银行实践体验采访活动》等。二是标题过虚,没有做到虚实结合,看不出具体事件或活动,如王一鸣的《有爱处处是阳光》、吴伟伟的《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历练》,采用没有实质事件信息的虚新闻标题,不符合新闻消息撰写的规则。三是没有凸显显著性的新闻价值,标题提炼缺乏新意,如薛靖启的《参加篝火晚会有感》、王紫清蓝的《参观人民医院心得体会》、潘望之的《厦门研学生活》、张浩宇的《法莉兰童话王国活动感想》和陈嘉怡的《水之源》等。

导语是新闻的“第二个门面”,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小记者们的新闻稿,大部分缺乏导语,少部分有导语但撰写不规范。如梁淑文的《焦裕禄,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陈嘉怡的《水之源》都没有概括新闻六要素(即Who、Where、Why、When、What、How)的新闻导语。王一鸣《有爱处处是阳光》中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这首歌唱出了我们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唱出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关爱!”,以及施柏宁《我当献血宣传员》中的“大家知道6月14号是什么日子吗?世界环境日?不对。世界无车日?也不对。是世界献血者日!”,算是有了导语的雏形,但是在引用歌词和设问手法使用之后也缺乏新闻要素的交代。

三、小记者新闻写作改善建议

小记者们的新闻稿件,与其说是新闻稿,不如说更像是作文。为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小学生的新闻写作素养,建议他们的稿件要脱下作文的“外衣”,穿上新闻要素的“夹袄”,加强客观描述,去掉主观情感抒发。

1.做好准备工作:查资料列问题清单

小记者在进行活动采访前,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全面了解参观的场所,对需要采访的对象有基本了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带着规划和问题去采访,才会有条理,才会抓取到更为精彩的新闻内容。在拟定采访问题清单时,需从同学们关心和亲近的话题着手。比如小记者们要对新野县中医院“5·12”护士节体验活动进行采访,需要查阅护士节的来历、意义,新野县中医院的简介以及新野县中医院举办护士体验活动的历史和宗旨。如有采访环节,对医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医生叔叔的工作包括哪些?”“怎么可以不生病呢?”“做一名医生辛苦吗?”“未来想当一名医生,要怎么努力呢?”针对护士的问题可以有:“护士阿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护士阿姨累吗?”“护士阿姨的宝宝生病了,要进医院吗?”“怎么才能不害怕打针呢?”

除了在采访前要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采訪提纲外,在活动现场还要仔细观察周边的环境,观察周围人的表现和反应,将活动氛围和相关人物的行为动作都作为写作素材。

2.用事实说话:坚持客观的笔调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客观要求,新闻消息,一定是站在客观记录者的角度来书写活动和事件,不能加太多主观感受和形容词,否则会影响观众了解事实真相。首先,在新闻消息的写作过程中,“我”“我们”第一人称需转换成“同学们”“大家”等第三人称,因为“新闻语言的表达切忌使用第一人称,即‘我‘我们等词汇”[3]。其次,尽可能少用形容词,不要使用抒情语句,形容词和抒情语言体现的是主观对于对象的理解感受,容易给读者造成一定的导向。

3.提炼显著性要素:锤炼标题与结构

新闻的价值在于读者能第一时间了解新闻活动(或事件)。小记者们在坚持真实客观的基础上,要提炼新闻事件中最具显著性的新闻亮点,开门见山地将显著性要素放在标题中,放在导语中。同时,标题宜采用实写或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不能仅是采用虚题。如纯虚题《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历练》可改成虚实结合的《研学旅行到凤阳小岗村,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就能抓取到事件核心,即小记者团队到凤阳小岗村研学体验农村生活。

另外,在新闻撰写的结构安排中,可尝试倒金字塔结构(最重要的环节放在最前面,次要的环节往后放)和并列结构,而非千篇一律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杜绝以“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和“首先”“其次”“然后”来开头,而是用事件环节的进展来安排段落。

参考文献

[1]杨凯.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

[2]胡翼青.碎片化的新闻专业主义:一种纯粹概念分析的视角[J].新闻大学,2018(3).

[3]韩文涛.报社记者新闻写作技巧漫谈[J].传播力研究,2018(8).

【本文系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自设项目(项目编号:17PTXM132)成果】

猜你喜欢
新闻稿导语稿件
我的问题③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阔腿裤的小秘密
新闻稿中的记者工作方法浅析
浅谈电视新闻稿“视觉化”表述方式
“什么”的深意
陈道明越俎代庖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