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意象教学古诗

2018-04-15 01:30汤静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古诗意境

汤静

古诗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正是其中一种方式。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然要十分重视对诗中意象的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传世之作,该诗因意境优美而引起关注并广为流传。作者正是通过大量意象的运用及深厚的文字功底带给人情感与审美上的震撼。可以说,意象的成功塑造是凸显《春江花月夜》艺术价值的重要“功臣”。本文即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分析抓住意象教学古诗的策略。

一、意象解读对于古诗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意象是构成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进行审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意境是作者将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的一种境界,这也成为评价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如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通过“明月”“春江”“妆镜台”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游子在外思念家乡,思妇在家思念未归人的画面,蕴含着丰富而层叠的情感,情与景交融于此显得极为自然。作者在整首诗中并未过多使用表示强烈情感的词语,但“江上孤月”与“楼上离人”相呼应,营造出一种离人之愁的意境。张若虚在此诗中多次运用“月”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有阴晴圆缺,被人们赋予了悲欢离合的情思。学生了解了“月”的意象,更能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其次,在古诗教学中,分析诗歌意象有利于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在古诗中,诗人根据主观审美经验和情感,选择、加工不同的物象,使得最终呈现出的意象带有主观色彩,如李白用“大鹏”的意象表达豪情壮志,屈原用“香草”的意象比喻品德高洁。而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也对“江月”“海”等物象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情感,通过“春江水”“明月”“海”这些意象描绘出了江潮连海、月明潮生的情境。江潮浩瀚,和远方的海平面形成一体,气势磅礴。作者通过组合这些意象营造了巨大而又浩瀚的意境,形成了自然与人类之间强烈的对比。此时的作者相对于壮阔的自然景象而言只是一个微小的存在,由景入情,抒发了世界如此之大却无法安放渺小个体的情思。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意象,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与审美情趣。

最后,在古诗教学中,重视意象教学能够让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我国的古诗大多有含蓄、凝练的特点,这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密切相关,诗人较少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我国的古诗中有一些含义较为穩定的意象。如《春江花月夜》中“月”这一意象。中华民族对“月”的祭祀和崇拜由来已久,从周时期便有对此事的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祭月逐渐演变为拜月和赏月,并因为月的圆缺特性赋予其人间喜乐团圆和离愁思乡之情。由此,“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意象。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也用“月”来突出主题和升华人物情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处:开头几句利用月光引出宏大的场景,中间的思归之情与结尾的游子思乡都利用月光来突出作者的无奈与伤感。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当前古诗意象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总体水平有所提升。语文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以及光讲不练的教法有所改变,学生在学习方面也表现出了可喜的进步。尽管如此,古诗教学依旧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能够完成教会学生古诗内容、传达古诗中心思想的教学目标。但在具体内容方面,意象的讲解仍只是一笔带过。具体来说,当前古诗教学中的意象分析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意象解读方式,自身的文学素养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意象解读对于古诗教学十分重要,但由于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概念较为笼统,在审美上并没有明确的范畴,加之部分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有限,本身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其中的意象,更毋论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审美。很多教师仅仅是将教学参考书目中涉及意象的一些内容机械地传达给学生,并不具备引导学生一起鉴赏古诗意象美的能力。如在《春江花月夜》中,“春”的意象出现过多次,作者先是写道“可怜春半不还家”,之后又写“江水流春去欲尽”,这里的“春”不仅是指时间飞快地流逝,更暗含对游子青春流逝的感慨。李煜在《相见欢》中同样使用了“春”的意象,作者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里的“春”则是感叹生命的无常与短暂。同一意象因作者的情感差异而营造出不同意境,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就很难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

其次,学生对意象知识的积累不充分,没有掌握正确的鉴赏古诗的方法。在目前的古诗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不太重视意象知识的积累,认为只要掌握古诗大意,并背诵考试可能用到的句子即可。在此背景下,学生没有主动积累意象的意识,古诗鉴赏水平也很难提高。如《春江花月夜》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学生结合以往的积累,能对“月”“鸿雁”等常用意象有所了解,但对“南浦”“妆镜台”“捣衣砧”等意象比较陌生。在这首诗的解读中,学生可能仅大概了解诗歌的内容,却不了解作者使用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含义。

最后,古诗教学中缺乏师生、生生互动,影响了课堂意象教学效果。尽管新课标要求增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但很多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依然将自己定义为主导者和讲授者,学生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教师将整首古诗肢解,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为学生讲授古诗中的词义、典故等,而没有带领学生感受古诗中意象组合带来的意境之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也将自己定义为知识接收者,被动接收教师教授的内容,而没有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加之在考试压力下,很多学生学习古诗更多是出于实用性的考虑,而不是去感受作者用意象所营造的意境,这偏离了古诗学习的本质。

三、抓住意象教学古诗的策略

1.以意象为前提,运用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以合理的鉴赏流程来引导学生。一般来说,古诗的鉴赏是由“意象”上升到“意境”,之后再到把握整首诗的“诗情”。从表面来看,古诗中的意象似乎都能单独成立,但实际上这些意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且在这种联系之下,整首诗才形成了意境,具备了审美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独立的意象相联系、相组合,从而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春江花月夜》中的“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使用了“落花”“江水”“春”“落月”等意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给人一种宁静之感,但联系本诗的主题,在此宁静的意境之下,“梦”“可怜”等词鲜明地把一位有家归不得的游子形象凸显了出来,将他身处异乡、漂泊零落的落寞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出现的多个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整体的情感表达。

2.注重意象积累,在古诗阅读中进行感受

意象的积累对于理解古诗十分重要。学生有了大量的意象积累后,在阅读古诗时,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意象,便能迅速进入由意象所营造的诗歌意境中。由此可见,学生意象的积累对于理解古诗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学生意象积累不足成为提升其古诗阅读鉴赏能力的一个很大阻碍。而学生要想积累大量的意象元素,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大量的古诗词阅读。课堂教学因为时间有限、教材容量有限等原因,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掌握一小部分诗词意象。学生要想积累大量的意象,还需要积极进行课外的阅读和积累,如学生可在书店、图书馆、网络等平台阅读更多有关古诗意象的书籍刊物等,广泛积累意象。在积累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对所积累的意象进行分类,构建自己的意象知识体系。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意象延伸到课外古诗学习中。如在《春江花月夜》中多次出现“月”的意象,教师便可让学生将该诗中的“月”意象与其他古诗中的“月”意象进行联系和比较,分析异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意象。

3.以意象为核心,打造互动式古诗教学课堂

传统古诗教学属于“填鸭式”,即教师从字、词、句、语言、逻辑等角度来教授古诗,而非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诗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些知识,并产生了古诗晦涩难懂的印象,并没有发现古诗的意境之美,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也不高。要改变这种现象,提升古诗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抓住意象,打造互动式古诗教学课堂。首先,教师应自行转变角色,由纯粹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古诗的鉴赏者。自己能够对古诗进行审美,才能与学生分享鉴赏古诗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境,真正体味其中的美感所在,使学生爱上古诗。这也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其次,学生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到古诗教学中去,调动自身的情感去理解古诗中的意象,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古诗意象的魅力,把握古诗的精髓所在。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古诗意境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春江花月夜
春色满园
传世作品最少的诗人
《春江花月夜》赏析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美学价值
一朵花的意境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