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课堂提问提升阅读效率

2018-04-15 01:30赵新义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母爱课文母亲

赵新义

《秋天的怀念》选自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部分。在这篇课文中,凸显母爱和感知母爱是课文的基本思想。阅读这篇课文,对每一个读者来说都是在感知和回味母爱。在把握文章基本思想的前提下,若想进一步挖掘课文中更深层次的内容,就需要在教学前做好准备,不能让学生泛泛阅读。要保证阅读的有效性,还需要讲究阅读策略。

一、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老师的主要责任是要教学生学。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生学是最根本的问题,整个课堂也是以此为立足点,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领会文本。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当前中学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环节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1.问题难度不合理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合理,要么是问题太过简单,让学生感觉没有回答的必要;要么就是问题太过高深,让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很长时间得不到回应,整个课堂陷入沉默。这不仅会使教师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有的老师在学生刚阅读完后就提问: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懂得母亲最后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认为“我”到底懂了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认真领会课文之后才能够得出答案。学生刚阅读完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导致他们失去兴趣,状态趋于消沉,课堂气氛沉闷。

2.问题设置太随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的问题应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学情,问题设置过于随意,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应该从什么方向思考。有时候会出现花费大量时间去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造成教学计划无法正常进行。很明显,这样的提问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以《秋天的怀念》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有一些词语描述了母亲的动作,请同学们将这些词语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并分析动词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太泛化了,并没有具体到哪一段落。学生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通读全文才能够找到,等他们找到动词之后,可能来不及分析其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只能压缩最后的精讲时间,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上文以《秋天的怀念》为例,分析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问题。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虽然最终是依靠学生的读来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因为学生毕竟没有完全掌握系统的阅读规律,很多时候是在“打乱仗”,思考也缺乏系統性,所以就需要借助教师的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具体说来,教师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引发认知冲突

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形成思维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因为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十分有限,对文章内容往往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会歪曲原意,理解出现偏差。思维是源于怀疑的,因此教师应认识到认知冲突教学法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母爱”“秋天”等关键词是学生最容易发现的,而这些关键词也非常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深入探究课文中的问题。比如学生从文中看出春天了吗?为什么会提到春天?母亲的言行出现了哪些反常?为什么只有母亲再也没有回来以后,作者才能够深深体会到母爱?明明已经活不下去了,为什么还是要坚持活下去?这些问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对某些学生来说甚至会产生认知障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了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困惑、紧张的情绪,继而想办法解除压力和解决问题。

2.选好提问角度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选一个好的切入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对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教师的提问大而化之,非常随意,很可能导致学生理解偏差,提问的效果自然难以保证。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来看,教师设计问题始终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提问的角度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目标已经变成了三个维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做到三者和谐统一,教师的提问也应该从各方面着手,既要重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也要重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通常来说,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会忽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很容易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情感的激发,所以在选择问题切入点时应着重关注。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带给学生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秋天的怀念》是叙事性散文,是作者对母亲的追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从作者叙事过程中所倾注的情感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学生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文中母亲到底是怎么照顾儿子的?(可以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语句,分析课文的时候可以相互交流)你读完了这篇课文之后,内心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思考,所以也更加仔细。教师设计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希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有关语句加以思考,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母亲的爱,从而感受到作者所塑造的一个充满耐心、做事细心小心的母亲形象。设计第二个问题的主要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的思念之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类叙事散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叙事散文中生动描绘人物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母亲爱的力量。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会反复阅读文章,甚至还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周边同学小声讨论,借助同学的思维来帮助自己。教师在学生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观念之后给出参考答案,使学生一下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猜你喜欢
母爱课文母亲
阅读母爱这本书
母爱的另一面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给母亲的信
母爱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