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生活的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微策略

2018-04-14 09:31车菊燕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兴奋点

车菊燕

【摘 要】 在地理题材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品德目标和地理知识巧妙整合,牢牢把握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通过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学习符合儿童认知和思维的生活地理、社会地理,从而让品德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成为儿童的地理,生活的地理,有生命情感的地理。

【关键词】 对接点;兴奋点;延伸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地理方面的内容和教育要求。在地理题材品德课堂上,需要教师把品德目标和地理知识巧妙整合;牢牢把握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通过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学习符合儿童认知和思维的生活地理、社会地理,从而让品德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成为儿童的地理,生活的地理,有生命情感的地理。笔者以浙教版三下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关于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量体裁衣,找准对接点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认知体验入手,让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地理知识在课堂上找到对接点,让枯燥的地理知识与鲜活的生活体验和谐共振。

1.与儿童的亲身体验形象对接。为了让儿童对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形象的感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們尽量做到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儿童的原认知出发,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回归生活;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实现教材与现实的对接,让儿童“品”到生活中的地理,同时渗透情感。

例如第四单元《我们的地球》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知地球是个大球体,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请4位同学上台,手拉手围成圈,让学生形象感知这个圈有多大。接着我继续板书加零:“40人呢?400人呢?4000人呢?40000人呢?40000000人围成的圈会有多大?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地球得要40000000人手拉手,才能围地球一圈。”

学生一片惊呼:“哇,地球真大啊!”

以上教学,我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从他们亲身感知的四人围圈的大小为认知的基点,以此辐射,不断扩大,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地球是个“大”球体。

2.与乡土资源无缝对接。品德教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与学生生活较近的乡土资源作为对接点补充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挖掘乡土生活资源,使情感目标更加厚重和饱满。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整合乡土资源呢?

(1)合理取舍乡土资源。乡土资源数不胜数,在收集与课程相关的乡土资源材料时,如果取舍不当,那么势必会造成主题不明,喧宾夺主的后果。所以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乡土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如:在“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这一主题单元中,有许多乡土资源可以开发、利用。《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和《了不起,家乡人》都涉及到乡土的许多内容。教师应该重点突出,将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特产、人物等进行合理地取舍,为教学内容“画龙点睛”。

(2)灵活重组乡土资源。综观浙教版三下品德课程教材的编排,建立在学生生活环境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且各方面的内容相互交错,螺旋上升。将乡土内容与之糅合,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自然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如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乡土题材贯穿了整个单元,分别安排了《我的家乡在哪里》、《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和《了不起,家乡人》四个内容。我们深入分析这一单元的内容,其实可以《我来做个小导游》这一课提纲挈领,囊括其他几课的内容。因而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重新调整教学顺序,抓住“小导游”这一活动的展开,让学生根据需要去收集有关资料,使学生自主地去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文景观和家乡特产等。

二、穿针引线,激发兴奋点

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品德教师的不懈追求,只有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求知、健康成长。其实,地理知识也是有血有肉的,同样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只要师生共同用心挖掘、感受、体验,就一定能激活情感的兴奋点。

1.在对比体验中深化认知

在偏重于情感性的品德课上,老师们经常采用对比体验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在地理题材的品德课中,同样适用。

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教学目标中有一条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如果只用一组数据来进行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只是一堆模糊的印记。于是,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对比体验的活动:看照片对比南北的温差。

课堂上,我先出示海南的冬天小朋友在海边玩水、嬉戏的照片,让孩子们猜这是什么季节,很多孩子都说是夏天,当我用课件出示“海南的冬天”时,学生席中发出一片惊呼声。接着我又出示黑龙江的冬天孩子们滑雪、堆雪人、打雪仗的照片。

经过探讨,学生明白了海南在我国的最南边,黑龙江在我国的最北边。南北距离越大,温差也就越大。

在这个对比体验的活动中,学生对祖国的幅员辽阔的感知从抽象变成了具体,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从枯燥变得有趣了。

2.在智慧取材中价值引领。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理地貌、气候风俗、地界人口等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世界真奇妙》中,知识面非常广,在教学中,我精心取材,大胆整合。第一课时,我将目标定位为“了解一些主要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艺作品、服饰等”。在课程资源的筛选过程中,我选取了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再适时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其他各地的代表性建筑,感受各地建筑的奇妙;我又选取了中国的旗袍、韩服和印度的服装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穿插爱尔兰的格子裙,日本的和服,阿拉伯的头巾,让学生感受各地服饰的多姿多彩;我选取了最经典的艺术片段《天鹅湖》片段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同时加入中国的国粹——京剧,在学生欣赏完那一张张栩栩如生、异常精致的脸谱后,让他们学一学,唱一唱,在学唱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以上一系列资源的选取都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这也正是品德课需要对学生进行的价值引领。

3.在视觉碰撞中知情融合。图片具有具象化的特点,在地理题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图片资源,深度挖掘图片的作用,让学生与图片充分对话,有助于地理知识的建构,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们的地球》是一篇地理知识很强的课文,本节课,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地球知识的获得,更关注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在了解地貌时,我将精美的具有代表性的山脉、高原、湖泊、冰山等地貌图片做成课件,学生在欣赏美图的过程中发出阵阵贊叹。

欣赏完画面后,我问学生:“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请你夸夸我们美丽的地球妈妈。”

学生由衷地赞美道:“地球妈妈好美啊,那湖水真是波光粼粼。”

“我喜欢大海,一望无际,湛蓝湛蓝的。”

“在冰川世界生活的企鹅真是太可爱了!”

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感知了各种地貌,更激发了情感的兴奋点,被地球的美深深地震撼,流露出由衷的赞美。

三、异曲同工,拓展课后延伸点

1.“课外延伸”换“就此止步”。有很多品德课,课堂效果相当不错,但由于教学活动往往就此止步,原本成功的教育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褪色。因此,我们绝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的成功,而应设计有效的延伸活动来巩固课堂所学。

如上完“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这一单元课后要落实实践作业:双休日、节假日让家长带着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信孩子们会对家乡有更全面的了解。

2.“趣味活动”替“有形说教”。品德课程本身就具有活动性的特点,教师要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国的行政区》中关于地图的知识涉及较多,课后,可让学生与小伙伴一起开展拼地图比赛,既能让孩子获得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又让他们在趣味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巩固与经验的提升。

对于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我们对于知识要求精准规范,但不求系统化;过程与方法提倡多元综合,注重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始终,是核心和关键。总之,地理题材的品德课,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进而热爱地理,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2]邬冬星.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小学品德与社会)[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3]吴永军,王一军.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兴奋点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行教学
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思考
趣点·群文相映成趣
化学课堂上增强学生兴奋点的几种途径
多元价值评判中的教学新格局论
初中科学教学“兴奋点”创设的探索
数学教学中学生兴奋点的激发与维系
精准选点,破译古诗词教学的密码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盘活阅读课需找准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