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选点,破译古诗词教学的密码

2016-05-07 13:12王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兴奋点古诗词

王芳

[摘 要]古诗词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就要精准选择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想象点、疑惑点、错误点和动情点,让学生走进古诗词、解读古诗词、感悟古诗词,从而提高古诗教学实效。

[关键词]古诗词 兴奋点 想象点 疑惑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21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产生共鸣;二是古诗词的话语风格与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加上多数古诗词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使学生很难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三是古诗词教学的模式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词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那该如何突破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呢?

一、巧设兴奋点,探寻多元解读

从心理学讲,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往往强于理性思维,他们思考问题往往凭一时的情绪。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找到学生兴奋点,设计出让学生有强烈探究欲望的环节,让学生带着激情去学习,了解诗意,感悟情感。

教学《小儿垂钓》,为了探究其中“遥招手”的意思,我和学生合作表演当时的情景。我先引导学生思考:路人该站在哪里呢?诗句里哪个字提醒了我们?学生很快找到诗句中的“遥”字。然后,出示一张“遥”字的象形字图片以及演变过程。按照 “先分解,再组合”的字理识字原则,让学生明白“遥”字的意思。接着,师生合作表演“招手”的情境。在表演中,出现了四种情况:一是“摆摆手”让问路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二是甩甩手(手掌向外)让问路人走开,不要打扰钓鱼;三是“招招手” 叫问路人走近的手势,然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吓跑鱼儿了;四是“先摆摆手再招招手” 叫问路人不要喊了,再走近来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一个“招手”,学生就有很多的理解,表演起来真是各有各的情趣。看到大家都很兴奋时,我又抛出话题:“其实,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让我们运用字理析词的方法,探究一下‘招的字理,你心中就会有答案了。‘招是会意字,表示打手势叫人。”这下学生明白了:小儿“遥招手”不是拒绝回答问路人的问题(摆摆手动作),而是怕说话声惊动了鱼儿,急忙招手示意(招招手动作),叫问路人走近些再回答。这孩子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中还不忘帮助人,真可爱!这样的“遥招手”,钓鱼助人两不误!

二、紧扣想象点,还原生活情境

古诗词讲究含蓄,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因认知经验的限制,学生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我们要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零散的景物拼接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把静止的画面活化为流动的情境,让他们理解古诗的意境。

例如,教学《渔歌子》时,学生理解 “不须归”有点难度。教师先拓展张志和的另外三首《渔歌子》,引导学生去触摸诗词深处的东西。在拓展的材料中,学生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作者“乐在风波不用仙”;他们又仿佛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他“醉宿渔舟不觉寒”;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笑著荷衣不叹穷”。接着,我引导他们找找这首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找到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然后,我从“颜色”入手,让学生讨论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景物的颜色,并总结出一些优美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景物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从这些景物中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可以写景,也可以抒情。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景,悟到了情。这应该成为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自觉追求。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氛围,给学生一个走近古人和古诗词的扶手,这样就教会他们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三、抓住疑惑点,鉴赏独特写法

古诗词因其语言精炼跳跃、意蕴深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低年级学生阅历浅,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第一学段的古诗词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架设思维训练的阶梯,引导他们进行思辨、推敲。

例如,教学《悯农》,学生很难理解明明种下的是“一粒粟”,怎么会收到“万颗子”呢?还有明明“四海无闲田”,怎么会“农夫犹饿死”呢?第一个问题好解决,因为这里的“一粒”就是蕴含着许多粒粮食。第二个问题,有学生是这么理解的:“我知道,农民伯伯每天辛苦地工作,忙得连饭也吃不上,所以就饿死了。”也难怪,那个年代离孩子们实在太遥远了,对他们来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怎么可能饿死呢?

于是,教师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当时的农民,自己没有土地,他们要去租地主的地种,每年要交租给地主,还要交税给官府。比如,一户农民向地主租了10亩地,到了秋天收了2000斤粮食,地主收租500斤,官府收税500斤,还剩1000斤,这是一个丰收年,农民还可以勉强过日子。可是第二年,年成不好,发大水,农民到秋天只收到了1000斤粮食,可地主的租要交,官府的税要缴,你们说农民还有粮食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了。”有的还担心地说:“这样农民不就饿死了吗?”

教师通过仔细讲解,使学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接着,再出示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的两幅图,形成强烈对比,使学生展开想象。

四、抓住错误点,培养思辨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与预设不一致的反馈。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识以及自尊心;另一方面要抓住机会,及时予以修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培养思辨能力。

例如,教学《元日》,在学生理解了“桃符”的意思后,教师在黑板上竖写教材中插图上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并指名学生读。学生脱口而出,但读反了。教师再请一个学生读,他读正确了。教师随即点拨:“古人书写是竖写,顺序是从右往左,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从右往左读。这可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噢!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课本上一个极不起眼的插图,学生发言时一个不经意的小错误,都成为教师眼中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这样的开发与利用、点拨与渗透都和古诗词教学的氛围相契合,真是妙不可言。

五、利用动情点,发掘背后意韵

“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古人见柳思别离、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

例如,教学《元日》一诗,在理解整首诗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王安石笔下的《元日》仅仅是一幅节日风俗画吗?此时他已度过了人生中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年都是这样,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学生一时语塞。教师进一步点拨:“有时候我们要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这样才会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随即出示诗人的生平资料,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信息。原来,此诗写于王安石初登相位之时,那时的他对革除旧制、推行新政充满了信心,心情非常愉快。因为心情高兴,他耳边听到的爆竹声是悦耳的,嘴里饮的屠苏酒是暖的,眼里看到照进千家万户的太阳光是暖的,想象出人们换桃符的心情更是暖的。“暖”字这个动情点的教学就像一个巧妙的支点,使课堂变活,诗情变厚实了。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这些动情点展开教学,以活跃、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古诗词教学实效。

教师只有做好文本的“知音”,敏锐地发现一些探究点,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才能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兴奋点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化学课堂上增强学生兴奋点的几种途径
多元价值评判中的教学新格局论
用新闻为经济“兴奋点”精准素描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