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思考

2017-04-18 12:49丁丽丽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兴奋点

丁丽丽

【摘 要】区域游戏作为小组学习、个性学习的一种游戏形式,因其多样性而深受幼儿喜爱。但如何合理创建区域一直是教师讨论的热点。其实幼儿在活动中已给我们提示,就是他们活动中的兴奋点、兴趣需要和探索活动,所以教师根据这些提示为幼儿提炼区域活动的雏形框架,搭建一个自始至终能够参与的平台,会更好地满足不同幼儿的游戏和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提示;兴奋点;兴趣需要;探索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127-02

区域游戏作为小组学习、个性学习的一种游戏形式,因其多样性一直深受幼儿喜爱。但如何合理地创设各个区角的内容、如何借助区域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何让区域游戏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要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其实幼儿在活动中已给我们提示,就是他们活动中的兴奋点、兴趣需要和探索活动,所以教师根据这些提示为幼儿提炼区域活动的雏形框架,搭建一个自始至终能够参与的平台,会更好地满足不同幼儿的游戏和发展的需要。

一、第一提示:兴奋点

兴奋点!兴奋点从哪儿来?从各项活动中顺延出来。这是教师最易把握的区域游戏创建方式,既是对活动的一种补充,利用区域游戏的小组操作特色,帮助部分幼儿进行某些技能方面的巩固。比如:绘画的练习、数学操作的练习等。又是对活动游戏环节的完善和提升,让幼儿快乐体验中的发展更贴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小班幼儿认识了各种水果,“水果蹲”的游戏及时被老师带进了幼儿的活动中。游戏是这样进行的:小朋友各自选择一种水果图片挂饰挂在胸前,同时扮演这种水果。由一人起头念儿歌“ ××(自己的水果名)蹲,××蹲,××蹲完××(他人的水果名)蹲”,被点到水果名的幼儿就按照这种模式将游戏接下去。幼儿对“水果蹲”游戏表现出极大兴趣,踊跃参与,教师叫停时还是有许多高举的小手和撅着的小嘴。

在热闹的游戏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已经知道了游戏的两个关键点:第一,游戏中“我”代表一种水果;第二,前一种水果(幼儿)结束时说到的后一种水果(幼儿)接着开始游戏。他们掌握了游戏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但笔者在观察中也看出了不足:第一,当教师退出后,幼儿独立游戏效果与教师参与、带动游戏不同,缺少一根将游戏连起来的线,游戏节奏易被打乱;第二,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参与游戏,能力有强弱;第三,部分幼儿游戏过程中蹲的动作不太明显,幼儿间易起争执。教师根据观察得出结论,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游戏手段也要适度变化,游戏需要改进。

高举的小手和撅着的小嘴提供给我们幼儿的兴奋点,如何抓住这个点并借点来带动幼儿发展的面呢?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幼儿身体平衡能力方面考虑改蹲为跳,演变为新游戏“水果跳”,这一改变同时也为幼儿参与游戏间隙提供了坐下来休息的机会。另外,游戏中增加了节奏明快的音乐,让音乐成了老师的参与和引领的替代品,音乐的节奏给了幼儿一根将大家连在一起的线,为游戏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背景指导。

“水果蹲”游戏就这样被有效地完善,幼儿兴奋点也被顺利抓住并留在了区域游戏中,而这个点在游戏中轉化成了面,既帮幼儿从中掌握了水果名称,又让幼儿用身体对节奏进行体验和表现,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提示:兴趣需要

“兴趣和需要”隐性地告诉我们幼儿正在关注什么,什么是他们的热点话题。有经验的教师会本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理念,在幼儿的兴趣动向中生成新的区角,将兴趣需要用幼儿最喜欢的区域游戏形式留住,让他们主动在幼儿园或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感受自己被重视,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游戏、学习积极性。

大班幼儿在绘本教学中接触了“露营”“野餐”等相关概念,对绘本中的描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总乐意和老师探讨露营、帐篷、野餐等细节,神情中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教师从幼儿的行为中读懂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于是专题进行“露营”的主题谈话活动,用语言的描述帮助幼儿建立了露营认知的构架。主题谈话活动因部分幼儿家中拥有露营相关物品而时时现出“我家有这个”的高潮,甚至还有两名幼儿家中就有帐篷。在热烈的气氛中物品拥有者们非常乐意地表示要将物品带到幼儿园与大家一起分享。不久,帐篷就立了起来,孩子们乐翻天,可劲儿地往里钻,乱哄哄一片。很快,就有幼儿发现问题:仅有帐篷无法野营!于是,根据兴趣需要,再次生成主题区域:露营天地。老师和幼儿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创建区域环境:露营天地。大班幼儿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完全有能力判断自己的需要,老师就用问题帮助幼儿进行梳理:你觉得露营天地中可以玩什么?哪些我班区角中有?还需要添加些什么?幼儿开始思考、观察、判断,介入游戏环境创建:图书区可以加入,放帐篷里;烧烤区可以移过来,吃吃玩玩;表演区设在这里可以进行露营表演;可以增加吊床;可以用照相机拍照……摊点区域因主题而开始集结,个体区域因需要而闪亮,整合组建主题游戏区让每个区动起来,更让幼儿全身心动起来了。游戏进行到最后,甚至同龄班、邻居班的区域都加入了进来,主题区域整合形成了年级特色、楼层特色,满足幼儿交流互动的需要。

抓住兴趣和需要,展现了一份精彩!而这份精彩是幼儿自己去创建,自己去描绘,自己用努力表现出来的,他们的存在感明显增强,更自信,更乐于沟通和分享,解决问题、落实想法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第三提示:探索活动

“探索”,因为操作材料的复杂、卫生安全因素的考虑、难于处理集体操作与个体操作的关系而往往被教师省略或用其他形式代替,一直以来幼儿可自主探索空间较少。区域游戏的小组化活动特色给探索活动提供了最有利的平台,而且在游戏精神的引导下,幼儿更乐于尝试,更愿意在实践中表现和验证自己的想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在班级“各种各样的瓶子” 主题活动中,班级出现了一大批的小玻璃瓶,这些玻璃瓶是大家陆陆续续收集的一些小药瓶,瓶身高三十厘米左右,小口,老师已经清洗干净。久了,量就多了,亮晶晶的一筐就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干吗用的?怎么用呢,班级老师就和幼儿商量,提出建议种种,最后商定:瓶子画。在瓶子上用颜料作画,让瓶子变美装扮活动室。

瓶子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已经接触过,驾轻就熟。所以,老师本着“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的认识,只是负责提供瓶子、颜料、画笔,其他让幼儿自由进行,作品不负众望,精彩呈现。但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在等待瓶子干的过程中,着色在瓶子外部的颜料开始随着不断的风干而剥落。美变得七零八落了,而且因为瓶身被颜料覆盖,亮晶晶的外壳也失去了光泽。美,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问题出现了,区角还在,孩子们在探讨、尝试,老师没有急着介入和指导,而是静心等待孩子们带来惊喜。偶然,一幼儿调皮的举动让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沾颜料的笔滑到了瓶内。涂在瓶内的色彩和瓶外一样靓丽!有人就开始尝试在瓶内涂色,展示给大家看:瓶中画,色彩鲜艳,而且瓶身亮晶晶,外壳干干净净。区角的幼儿纷纷效仿。

单纯的瓶内涂色很快被幼儿提升为简单的物体画。但笔太粗,每每画者嘴里都一直嘟囔,一个劲儿找老师:笔太粗了,有细的笔吗?老师悄悄地这个区角里增添了棉签。细心的幼儿发现新材料,尝试起来,效果颇佳。

不断地尝试终于赋予了小瓶子美丽的生命,亮晶晶外壳的瓶中画成为班级的吊饰,摇曳生姿,用最美的身姿给孩子们的常识和智慧点赞。

探索因问题而存在,问题在幼儿的动手动脑中得以解决。成功是对他们探索活动最好的肯定,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再次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教育以人为本。幼儿园教师在活动中一定要本着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尊重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的的需要。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表现会带给我们提示,教师要善于用眼睛去发现这些提示,并抓住这些点来创建区域游戏。这样的区域游戏创建,是幼儿的需要,是幼儿的创建,真正是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空间还给幼儿,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环境、材料中,展现和释放他们的游戏精神、游戏能力。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验游戏的快乐、体验创建的智慧、体验探索的成功。

(编辑: 张 婕)

猜你喜欢
兴奋点
课堂因预设而美丽、因创造而更有活力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行教学
趣点·群文相映成趣
化学课堂上增强学生兴奋点的几种途径
多元价值评判中的教学新格局论
初中科学教学“兴奋点”创设的探索
数学教学中学生兴奋点的激发与维系
精准选点,破译古诗词教学的密码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盘活阅读课需找准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