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客”为“主”

2018-04-14 09:31刘海龙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教学效果

刘海龙

【摘 要】 在教育改革环境下,主体性教育思想也得到人们的重视,主体性教育不但继承了传统思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作为直接构建者,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则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以及服务者,从而为广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 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主体作用;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讲则首先需要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近些年以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策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也获得一定成果。

一、注重培养学生主体学习兴趣及动机

在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中,学习动机一直都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在课堂上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其它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以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学习动机。例如:在“Christmas”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给学生详细讲解圣诞节的相关内容,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也就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心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贴近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接受新知。情绪心理学研究中曾经指出:学生情感的认知水平,则需要动力、强化以及调解功能调节。其中动力功能,也就是情感中关于认知活动的增减效能,也就是说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够对认知活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消极情绪则阻碍情感的认知活动。在认知活动中,情感能够起到一定的增效功能,在当前小学生中存在一定的动力不足,这一问题则在情感认知影响下能够得到改善。情感调节功能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一定组织或者瓦解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情感过强或者过弱,则会引起人们的思维混乱,也会出现记忆困难,但是如果情感强度适中,愉快的情绪则便于实施智力操作。那么在教學过程中,如果能够创设良好的情境则能够让学生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保持学习状态,并能够促进学生心理活动深入发展。

2.在课堂上设置悬念。首先,在新课内容导入中,则需要设置“悬念”,确保学生在课间活动始终保持亢奋状态。那么在教学中,也就是如何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设置“悬念”,就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

其次,在教材过渡过程中,也需要设置“悬念”。在不同教学内容中,均能够和其他内容相结合从而形成整体,那么在教学内容过渡阶段,如何实现学生的良好衔接,则成为重点,在此过程中设置悬念,则能够更好地对教学结构理顺并衔接。

再次,在课堂结束之前,也需要设置“悬念”。教材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起因结果,层层递进,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新课程内容教学中旧课程则是一把“钥匙”,在一节课程结束之后,并不能够单纯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还需要和之前的学习知识以及未来学习的知识相结合,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有兴趣去探索这一个“谜底”。

3.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适度有效的表扬能使课堂充满热烈的气氛,委婉含蓄的批评能让课堂洋溢温情,关注全程、关注全面能让课堂体现和谐发展。

4.组织竞赛,构建愉快情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竞赛,并在课堂上构建愉快教学情景,则能够逐渐强化学生学习动机,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积极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听和说,注重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积极参与

让学生多听。英语作为语言类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听是最重要的,听是进行后三者的基础,因此听对整个学科的影响是巨大的。

让学生多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的参与的多少,就英语而言,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堂中积极的发言,能主动提出及解决问题。在课堂中说主要是借助讨论来实现的,不管是教师提出的疑问还是问题解决方法等均可以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沟通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主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氛围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感情的相互作用反应构成的心理环境,不但对师生教学行为具有影响,同时也涉及到教学质量、学生个性形成。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现代教育学家在研究中指出:想要显著提升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则一定要是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共同构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想要实现以上目标那么在教学中注意:明确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的正比关系,分类预设;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学生的价值意识来营造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营造课堂氛围,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每堂课细化要求,分段创设教学氛围,提高每个阶段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主体意识

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目的教学,则能够引导学生有目地性的掌握思维方式以及推理方式。教学过程本身也就是师生统一活动,那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这一主体,并最大化的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学生贴近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程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学习方法。比如: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内容之后,需要及时总结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均依照自己的情况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及行为,从而有效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美]Ronald L. Partin 著,徐富明,杨阿丽,张爱宁译.《教师课堂实用手册——新老教师教学与管理策略》(第二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巴巴拉.G.戴维斯著,严慧仙译徐辉主编.《教学方法手册》[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

[3]杨光泉著.《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5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教学效果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案例教学法与标准化病人联合教学提高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效果的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浅析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