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新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着重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文化性。阅读教学要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使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文就新时期下,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体作用;发挥
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认识:
1.适时导入,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形成
学生个性的弘扬是在老师课堂教学中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下形成的。因此,适时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能动的认识主体尤为重要。如教学《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时,可让学生看图,说说云雀的家在哪里,可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画一画,说一说,教师把语文课的触角延伸到课外,通过学生画和说巧妙地运用了语文课外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大语文教学观在语文教学上的反映。由此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形成。
2.激情导趣,让学生乐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改进阅读教学策略,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其中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使小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要注重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让学生阅读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如教学《泉城》这篇课文时,教师事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泉水形成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对济南为什么被称为“泉城”产生了兴趣,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潜心读书。通过自读、自悟得出四大名泉的来历,以及济南泉水闻天下的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及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中的理解和感悟带有个性化色彩,教师自己要准确地把握课文内涵,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反应与引导。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评价事故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主神宙斯和普罗米修斯。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认为普罗米修斯触犯了天规,所以宙斯他是公正、无奈的,从而不能认定宙斯凶残冷酷。这与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显然是违背的,但有其合理成分——普罗米修斯触犯了夫规,审斯惩罚他是合法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以呵护一个学生的独特思维火花为满足,而应以此为燎原火种,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形成合理、清晰的个性化体验,获得积极思维的乐趣。让学生围绕产生分歧的焦点问题:“宙斯到底是不是一个凶残冷酷的神呢?”形成“愤”、“悱”的学习情境,引导全体学生在与文本的再次对话中,在学生和师生间的再次交流中,丰富对文本和自我逐渐接近,认识事物的实质,使学生乐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学法的掌握应该是的,要做到在学会某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培养,从而让学生有能力做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紧扣“森林太重要了”这一点,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读出“森林太重要了”的感叹,读出“一定……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的决心和期盼,并把说的话写下来,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能力,从而让学生悟出人类必须要维护生态平衡,爱护身边的环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悟情传情,培养语感。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的事物”。这个教学片断的训练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平台和切入点。让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衔接起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情感世界,激活心灵感受,培养学生优秀的表达品质,完全符合新课标精神。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人人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读后有感受,会质疑。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茹红忠.平等对话:凸显主体地位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1:129-132+140
[2]肖楚强,赵复查.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中的语文阅读教学[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4:90-94
[3]朱忠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2.0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