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臻
【教学目标】
1.素养目标:(1)学会审清作文题,抓住作文材料的核心詞,全面考量辩证思考;(2)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3)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逆向思维,能够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2.知识与技能:修改并完善作文提纲;
3.过程与方法:全程参与作文提纲的讨论和写作;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面对现实与理想的思想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在千呼万唤中终于于2018年年初出版了,这给未来的高中教学和考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近年来,浙江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写论述文,具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和思辨空间,体现出时代性、人文性和哲理性,着眼于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2017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写作的发展等级要求“深刻”“丰富”,要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要“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因此,学生的论述文要想在考场作文中获得高分,将文章写得更思想深刻,内容充实是当务之急。
面对学生论述文平庸的现状,笔者思索: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述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学科素养包含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言为心声,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
二、课前的作文提纲写作
2017年12月10日,我校组织了一次高三学生的周末语文练习,针对其中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作文提纲。
作文题目是:“《诗和远方》指理想的生活,来源于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前不久,诗人余秀华离婚了,因为她再也不想忍受苟且的生活和苟且的婚姻,她说她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人认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余秀华此举是对《诗和远方》的最好证明;有人认为,生活需要先正视眼前的苟且,才会有诗和远方,余秀华无法面对现实中生活,更别说诗和远方了;还有人认为,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发现诗,也能让心走向远方,余秀华此举只能体现她自己不够强大。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的作文提纲交上来后,我发现问题多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不清题意,不抓作文题中的核心词,偏题。
如生1作文提纲:
标题:《不要放弃梦想》
概述材料:理想的生活是朦胧的,遥不可及的,现实是残酷的艰辛的,该如何抉择?
观点:即使现实很艰辛但也不要放弃梦想。(没有抓准核心词:“诗与远方”与“苟且”)
为什么: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即使生活使人痛苦不堪,但不要放弃生活的信仰,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依然充满美好。(论述部分偏题)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无法抵挡的事,而这些事是你必须面对的,因此与其痛苦地面对不如有一颗充满梦想的心去解决一个个困难。
怎么办:怀有一颗乐观又充满梦想的心,远离烦恼,放松心情,沉着冷静面对每一个问题。
重申观点:略。
2.观点正确,但论述跑偏。
如生2的作文提纲:
标题:《用苟且成就诗和远方》
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经历世间的苟且,若不经历苟且怎么能知道诗和远方的重要。用生活的磨难来使自身强大,才能去触摸诗和远方。
为什么: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只有让苦难成就人生才能坚持到成功。爱迪生为了发明灯泡,一共实验了几千种灯丝,才真正使灯泡普及。(论述偏离观点)
结尾:略。
3.观点正确,论述也不偏,但是只有一个理由撑起全文,论述思路不清晰,没有理清分论点,不能多角度或层层深入地论述观点。
如生3的作文提纲:
标题:略
观点:要专注于当下才能思考诗与远方。
论述:无法接受目前的苟且,那么生存就有难度,无法生存还谈什么诗与远方?(一个理由撑全文,没有分论点。)
又如生4的作文提纲:
标题:略
观点:处理好苟且才能去追求诗与远方。
论述:诗与远方不是口头说说而已,也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由眼前看似“苟且”一步一步铺垫上去的。路是人走出来的,诗与远方就是一个个苟且来铺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眼前的苟且,这是我们的基石。(一个理由撑全文,不能多角度论述观点。)
4.作文缺乏经典的素材,缺乏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论述观点。
交上来的作文提纲,几乎都没有写明用何论据,或者就是围绕题目中余秀华的事件来论述。
三、课堂教学过程
环节一:联系生活,引入作文
【设计】 针对学生作文审题偏差,论述偏离,空话连篇的现状,我要设计一个环节,由将作文题中的核心词“苟且”“诗与远方”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打开学生的作文的思路。让学生感悟到作文并不是就是停留在纸上的空话,而是我们对实际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思考。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从生活现象中得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把写作与生活联接起来,在思考生活中提升思维。
【现场】
上课铃响,走进教室,我见学生都准备好了听写本,准备开始每天常规的默写。我笑着说:“默写是生活的‘苟且,而思考作文就是思考人生,那才是‘诗与远方。”只见学生们眼睛一亮,有人小声说:“对哦,这不就是作文中的‘苟且和‘诗与远方吗?”
我话题一转:“但是——,我们只有先处理好眼前的‘苟且,才有资格去追求‘诗与远方。所以讓我们先来默写。”
学生眼中的光芒随即就黯淡下来,失望地“哦”一声。
我不动声色,接着说:“同学们,这是第一种观点。还有第二种观点:默写是我们的‘苟且,而思考作文是思考人生,是非常神圣的,是我们心中的‘诗与远方。让我们断然与‘苟且决裂,去追求‘诗与远方吧。你们选择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
学生兴奋地大声说:“当然是第二种观点!”
我顺势导入教学:作文提纲的写作。
环节二:全面考量,审题立意
【设计】 我打算让学生重新细读作文题,通过设计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全面考量分析材料,深思熟虑,从而实现精准审题立意。我打算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导学生:
1.指导学生全面考量和辨析。学生要抓住“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先要概括和提炼材料,找到核心词语,明确外延和内涵。很多学生面对材料首先想到的是:我有这方面的经历吗?社会中这样的事还有哪些?就把事例当作论据用到作文中,把具体事例综合一下,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但论点的概念却很容易模糊,立意难保准确和深刻。当材料超出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学生的思考就力不从心,出现立意肤浅的问题。
2.指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思考。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展现的,但作文材料中往往包含着一种核心关系,如果我们可以抓住核心关系,适当引入哲学思想,如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就不会因材料变化莫测而“乱花渐欲迷人眼”。
【设计意图】 论点是论述文的灵魂,论述文写作深刻与否,核心就在于论点是否深刻。因此,由作文题目挖掘出精准深刻的论点来立意,是写好论述文的第一步。
【现场】
师:作文题目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是什么?
生1:“诗与远方”和“苟且”。
师:材料中呈现出可供选择的观点吗?哪几个观点?
生2:有观点。有三个“有人认为”,就呈现了三个观点。
师:具体分析一下。
生3:第一个观点应该是抛弃眼前的“苟且”,勇敢地去追求“诗与远方”。
生4:第二个观点是应该首先处理好眼前的“苟且”,才能去追求“诗与远方”。
生5:第三个观点是眼前的苟且中也有“诗与远方”,所以应该先处理好“苟且”。
生6:我认为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可以把它们合并为一个观点吗?
师:我同意的你的看法。
师:你们认为“苟且”是什么?“诗与远方”又指什么?这两个核心词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
生7:“苟且”就是指生活中非常琐碎又无奈的事情。比如目前的学习。
生8:你怎么把学习当作“苟且”啊?思想有问题啊。
师(笑):境界还是他高。
全班学生大笑。
生9:“诗与远方”指美好的诗意生活。
生10:指理想的生活。
师:那么我们作文的论点可以是什么?
生11:为了追求“诗与远方”奋然与眼前的苟且决裂。
生12:只有面对眼前的苟且,处理好眼前的苟且,才能追求理想的“诗与远方”。
师:那你这个观点,重在阐述前面的“处理苟且”,还是“追求诗与远方”?
生12:这个我想不太清楚?
师:观点要明确,不能骑墙。
生13:应该是重在阐述“处理好苟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很好。这样我们就审清了题意,完成了作文的第一步:审题立意。
环节三:教师示范,理顺论述思路
【设计】 鉴于学生课前写的作文提纲大部分是杂乱无章,学生对于论述文还没有太明确的概念,所以我打算自己准备好一则作文提纲,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板和范本并教给学生本文论述过程的一个因果描述思路,搭建起论述的结构。
【设计意图】 学生写作的一大问题是论点只做“散点式”思考,自己对论点还不能真正自圆其说就匆忙动笔,论述思路出现阻断、偏差、迷茫就临时拼凑一些事例,把自己都想不通透的道理贴上个标签,草草了事。论述思路不连贯,不流畅,“断裂式”“撕扯状”的论述,显然与“深刻”“充实”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可以教会学生写因果关系的描述性文字,理清自己思路,由此把整篇文章的思路构建起来,实现论述“一以贯之”。
可以提出“四个问题”:观点是什么?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用描述性文字把这“四个问题”回答到位,理顺思路。
【现场】
生:论点现在我知道了,可是论述文到底要怎样写,我还是比较混乱的。
师:是的,在批改同学们的作文提纲时我也发现了同学们还没有写出像样的论述文提纲,但是我不认为同学们写不好作文提纲,只是现在同学们还没有找到感觉。接下来,我想给大家做个示范和讲解,然后,同学们再来写,好不好?
生:好!
我给学生通过幻灯片来呈现作文提纲:
题目: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是什么(观点):不只眼前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是不屈服于苦难生活的坚韧和追求理想的勇气。三毛“梦中的橄榄树”。
有人质疑余秀华在逃避生活,揣度她“玻璃心”。我感到世界对余的深深敌意。
余离婚:“诗与远方”最好证明,不苟活在污浊泥淖。
驳论:有人说:现实生活中也能发现诗……
现实中有实例可循,如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但不可绝对……
为什么/怎么办:
分论点1:当面对失去尊严的绝境,苟且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例证:“刘禅乐不思蜀”“李煜绝命词” 李煜明知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的诗句他会引来杀身之祸,但是他还义无反顾地写出了自己心中的呐喊,因为这种没有尊严的日子,他再也无法忍受,这就是他生命无法忍受的“苟且”。
分论点2:不忍苟且,是生活的勇气,理想主义。例证1:屈原“宁赴湘流”,屈子为了他理想的生活,为了大楚的命运,最终舍弃生命去追求他心中的那一片净土;例证2鲁迅的诗意生活;例证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师,因为有追求新生活的勇气,河南一女教师顾强写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
分论点3:追求远方,舍弃苟且,本身就是无功利的生活,诗意的生活,只重过程,不求结果的人生。例证1诗人海子的生命抉择,诗人的气质与浪漫使他的追求毫无功利的生活;例证2三毛的“撒哈拉之梦”为了她“梦中的橄榄树”而流浪远方,那是她的“诗与远方”;例证3摩西奶奶的童话世界。
【拓展思维】 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
重申观点,回应开头:倘若眼前满是苟且,不如奋起,做一个决然的离别。
师边呈现提纲,边做讲解作文的思路。
师:请同学们对照自己之前写的提纲,思考:你的作文提纲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
生:我当时自己都没有想清楚观点是怎么回事,“苟且”与“远方”的关系也不清楚,只是糊里糊涂地写提纲,所以思路混乱。
生:我的作文提纲里没有分论点,只有一个理由撑全文。
生:我的作文提纲缺乏好的事例来论述观点,比较空洞。
师:大家的自我评价很中肯,认识到不足就已经是改进的开始了。
环节四:小组讨论,集体智慧列提纲
【设计】 现在学生的思路已经清楚了,认识到自己的作文提纲的问题了,也知道如何写提纲了。我打算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利用学生的集体智慧,写出本次作文题的另个观点的作文提纲。
【设计意图】 学生这时找到了写作的感觉,跃跃欲试,但是看看容易,做做难,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思维的碰撞来写出另一个观点的作文提纲,正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训练过程。
【现场】
现场片断一:
师:那么本次作文的另一个观点可以怎样拟题呢?
生:正视苟且方能行走远方。
生:好!
师:好,这个题目很好,我们就用它了。
师:请同学到黑板上来板演作文提纲的框架。
生到黑板上写下如下内容:
作文题目:正视苟且方能行走远方
苟且:下定义……
分论点1:……例证……
分论点2:……例证……
分论点3:……例证……
师:好,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把黑板上的内容填空填好。
课堂活跃,学生热烈讨论。
现场片断二:
生1:分论点1:为了理想,必须忍受苟且。
生2:分论点2:为了我们的未来,必须要处理好眼前的苟且。
师:好的,论据有吗?
生3:孙扬为了得世界冠军,每天忍受游泳2万米。
生4: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他的诗与远方,而忍受苟且。
生5:司马迁的事例太陈旧了,老师以前叫我们尽量不要用的。
师:好,有同学提出质疑。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里用司马迁的事例到底是否合适?效果好吗?
生讨论。
生6(举手):我认为在这里用司马迁这个事例是很贴合主题的,司马迁正是为了他心中的巨著《史记》,为了他诗与远方,而忍受宫刑的痛苦和羞辱。
师:这个事例不是太陈旧了吗?
生7:我认为是否陈旧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这篇文章里用司马迁之事例是很有说服力的。
师:所以就不叫“陈旧”而叫——
生(齐声):经典。
说明:讨论“司马迁”事例是否陈旧的这一过程,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场片断三:
生1:我感觉还是缺乏好的事例来论述分论点。现在讨论时别人可以启发我,但是如果是考试时我一时没有事例写怎么办?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怎么解决?
生2:我也想不好。
师:用前面我们用过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师的事例可以吗?
生3:不行,这个事例不是用来论述“为了诗与远方,与苟且决裂”这一论点的吗?现在要论述“只有忍受苟且,才能追求诗与远方”,观点相反怎么能用同一事例论证?
师:那我们就试试看是否可以用同一个事例来论述相反的论点。
生3(陷入思考):好的。
学生思考讨论。
生3:河南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她因为无法忍受学校工作的琐碎,视为“苟且”,想去云南丽江开酒吧,去追求她心中的“诗与远方”。其实“远方”与“苟且”也是相对而言的,假设她到了丽江,开酒吧的生活又会成为她的日常,管理经营酒吧必然也会有许多琐碎与无奈,那时丽江的开酒吧生活又会成为她新的“苟且”,到那时,她又该何去何从?
生鼓掌。
師:太好了,这就是一种求异思维能力。如果我们要学会用这种思维去运用我们已有的素材,正面反面都可以用。这样我们写作文时就可以“从心所欲”调用素材,素材的运用和阐释也闪耀着我们思维的火花。
【说明】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觉得没有好的事例,我启发学生用前一个观点的事例,如海子的事例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事例,试试能否用在反面的观点中来论述,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求异思维的训练,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过程。
各小组代表发言,写出了如下的作文提纲:
题目:正视苟且方能行走远方
苟且:下定义,生活的琐碎,困境
正视苟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论点1:苟且是不逃避,直面生活的勇气。
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事例:海子,鲁迅和胡适的爱情与婚姻。(这两个事例可以正面论,也可以反面论。这也是思维训练。)海子连眼前的生活都不能处理好,是他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
分论点2:正视苟且:磨练才干,成功的垫脚石。
例证:储时建,曾是烟草大王,1997年被捕入狱,女儿也入狱自杀,74岁还在坐牢,84岁成为亿万富翁。
分论点3:正视苟且是人生的修行。例证:一个欲修禅的俗人问:我该怎么修行呢?禅师说:吃饭的时候就吃饭,扫地的时候就扫地,念经的时候就念经。俗人开悟:我吃饭的时候想着扫地,扫地的时候想著念经,念经的时候我又想着吃饭。因此正视苟且才是人生必要的修行。
分论点4:眼前的苟且是帮助我们通向诗与远方的途径。
【例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史上最有情怀的辞职信。河南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她因为无法忍受学校工作的琐碎,视为苟且,想去云南丽江开酒吧,去追求她心中的诗与远方,其实到了丽江后,开酒吧的生活又会成为她生活的苟且,到那时,她又该何去何从?(这一事例,学生通过讨论将其反其意而论之,这个事例既可以用在前一个观点中,又可以用在反面的论点中,这是很好的思维训练。)
【课后反思】
笔者认为学生作文的欠缺,首先是思维品质的欠缺,所以提升作文水平的先决条件是提升思维品质。所以本次作文提纲的指导课,笔者力图进行指向提升思维与发展的作文指导和训练。
课前预设的素养目标有三个:(1)学会审清作文题,抓住作文材料的核心词,全面考量辩证思考;(2)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3)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逆向思维,能够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在教学环节二中,笔者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全面考量,辩证思考。由于问题设计到位,学生思考也比较积极主动。素养目标1得以达成。
教学环节三,笔者教会学生写因果关系的描述性文字,理清自己思路,由此把整篇文章的思路构建起来,实现论述“一以贯之”。提出“四个问题”:观点是什么?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用描述性文字把这“四个问题”回答到位,理顺思路。
笔者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列出分论点,使论述层次分明,有说服力。
教学环节四,笔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写出反面观点的作文提纲,一个观点是“抛弃苟且去追求诗与远方”,反面的观点是“忍耐处理好苟且才是最重要和必要的”这两则观点是相对立的,让学生当堂写出另一面观点的作文提纲,本身就是一个求异思维的训练与提升过程。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感觉缺乏事例时,笔者启发学生用论述正面观点的事例,试着将同一则事例用于相反的观点中,这又是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当下课铃声响时,学生完成了第二个观点的作文提纲,学生感到的是满满的成功感。因此素养目标的2和3,也得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