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黎明 黄国才
一、课前谈话,触动“情”弦
师:同学们,今年,这个节目很火,看过吗?(出示电视节目《朗读者》片段)
生:看过。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老师喜欢他们的朗读,更喜欢每一个朗读者的故事。今天我也当一回朗读者,给大关小学六年(4)班的孩子们读一个老师小时候的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我家后面有一座山,那是我童年的乐园。山上到处都有蚂蚁、蚱蜢、蜻蜓、蝴蝶……我常蹲在一个地方,看绿色的蚱蜢停在绿色的叶片上,它一动不动,我也一动不动。有时,我忍不住伸出手想抓住它,可还没等我靠近,它一蹬腿,就跳到老远的叶丛中了。
有一次,我躺在一块大石头上晒太阳,不知不觉睡着了。我梦见自己成了我熟悉的蚱蜢。孩子们,你们猜,我长什么样儿?你猜——
生1:嗯,我觉得老师是绿色的,后腿翘起来的。
生2:我觉得老师应该是很活泼的。
师:没错,我全身都是绿色的,后腿特别长。我在草虫的村落里兴奋地蹦来跳去,突然,有一只麻雀朝我飛来。孩子们,麻雀想吃我呀,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生1:我觉得老师应该跑到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师:我是蚱蜢,你觉得我怎么跑?你说——
生2:老师,你可以跳走。
师:对呀,我是蚱蜢,我不但跳了,还故意跳到一片显眼的叶子上,扭动这触须,我想告诉它:来呀,来呀,来抓我呀!那只麻雀扑扇着翅膀朝我冲过来。眼看它的尖嘴就要啄到我了,我看准时机,双腿一蹬,就跳到了麻雀的背上。麻雀恼羞成怒,一会儿飞得高高的,一会儿飞得斜斜的,它想甩掉我!我紧紧搂着它的脖子,决不让自己掉下来。咦?那不就是邻居家的桃林吗?想到他们家的水蜜桃又大又甜,瞬间,我的口水就流了好几回。唉!可惜邻居家的狗很凶,好几次我刚靠近桃林,那狗就“汪汪”地叫着冲我跑过来,摇着尾巴,瞪着我,不让我进桃林。嗯,今天,我得说服麻雀一起去吃个够。你们猜,我会怎么说服麻雀?你猜——
生1:我觉得老师应该是劝说。
师:对,怎么劝说?
生2:麻雀你先别吃我,跟我一起来,那边有很好吃的大桃子,如果你不吃我,我就带你去。
师:来,我们握手一下,因为你和我梦里说得差不多。我和麻雀就这样化敌为友了。我们飞进桃林,落到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上,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可惜我变成蚱蜢了,我的肚子太小,一个桃子还没吃完,就饱了。
我惬意地躺在桃叶上晒太阳,想歇一会儿再吃。可是,这时候,“噗”,一颗松果砸到我脸上。我的梦就醒了。我又躺在了那个大石头上。
师:故事讲完了,喜欢听吗?好,就带着这种喜欢的感觉,我们准备上课,好吗?
【点评:这是一个绝妙的课前谈话。妙在:(1)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听故事,而且是老师的故事,当然爱听。爱听故事可能就“爱”上这位陌生的老师,进而爱上她的课;(2)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故事中,不断地“猜”故事情节,师生共同“创生”故事;(3)故事与课的内容密切相关——变形,不着痕迹地“指导”。这样的课前谈话,把实用性和艺术性完善融合,学生哪有不爱之理。】
二、漫聊故事,感知妙招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那我们就来聊聊故事。
(板书:故事)咱们来聊一个和变形有关的故事。(板书:变形记)
师:你们觉得老师刚才的故事怎样?
生1:我觉得老师刚才的故事很有趣。老师变成了蚱蜢显得非常离奇,非常有趣。
师:哦,你觉得变身有趣。你还觉得哪里有趣?
生2:我觉得体验动物的生活很有趣。
师:有一段不一样的经历有趣。你们觉得刚才故事中的哪个地方特别有意思?
生3:我觉得麻雀来追你的片段特别有意思。非常享受,很刺激,而且不会被麻雀吃掉,还能和它一起玩。
生4:这个麻雀本来是要吃你的,可是后来却成了你的朋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师:哦,情节发生了意外,让你觉得有趣。除了这些特别有趣、特别有意思的,你们刚才听故事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个地方特别想笑?
生1:我觉得老师你想吃桃子,可是变成了蚱蜢,肚子很小,吃不了太多,特别好笑。
生2:我觉得老师刚才说,几次都想去菜园偷,可是又怕被狗咬,特别有意思。
师:孩子们,在故事中,这些特别有意思的,特别好笑的,这样的情节就是有趣的情节。
(板书:趣)
【点评:是的,习作指导课,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好玩、写作有意思——一个字“趣”。这里“趣”有两层含义:一是,这次习作本身的特点——变形记——变成另外一种自己熟悉的东西,当然是很有趣的经历。这是此次习作的第一个关键词;二是根据小学生习作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很有趣、允许学生写有趣的习作,善莫大焉。】
(一)引导体会“写得像”——变形对象
师:咱们到了六年级,一个变形的故事除了写得有趣,一定还离不开细节描写。默读这部分细节,你们看,黄老师像不像蚱蜢?(板书:像)
(出示课件)
……我的全身都是绿色的,后腿特别长,在草虫的村落里,我兴奋地跳跃着……我故意蹦到一片显眼的叶子上,扭着触须,冲着麻雀眨眼睛……眼看它的尖嘴就要啄到我了,我看准时机,后足一蹬,反而跃到了麻雀的背上。
师:谁来说?
生1:老师,我觉得你像蚱蜢一样,活蹦乱跳,写得特别好,特别像,而且很生动,写出了蚱蜢的活动。
师:谢谢你在语言上进行了肯定。请同学们留意写蚱蜢的动作等活动细节,看看像不像蚱蜢?
生2:麻雀一来,你故意跳到麻雀的背上,还扭着触须,朝麻雀眨眼睛.我看出了,你非常调皮。
师:你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老师的调皮。没错,我是蚱蜢,我会跳。
师:孩子们,你们看,老师已经变成了蚱蜢了,我的样子、我的动作就应该具有蚱蜢的特点,这就叫——
(板书:对象显特点)
师:这才像已经变形了。
【点评:要写好这篇习作的第二个关键词——“像”。要写得像,就要设身处地地想自己“变”成了什么、自己对变成后的东西熟不熟悉;然后,细致描写,突出细节,以显出特点。】
(二)引导体会“写得像”——自己
师:我们再来看这部分内心活动的细节,你们默读一下,看看,这像不像蚱蜢的内心活动?
(出示课件)
咦?那不就是邻居家的桃林吗?想到他们家的水蜜桃又大又甜,瞬间,我的口水就流了出来。好几次我想去偷摘几个尝尝。唉!可惜邻居家的狗很凶,我刚靠近桃林,那狗就“汪汪……”地叫着冲跑过来,摇着尾巴,瞪着我,不让我进桃林。嗯,今天,我得说服麻雀一起去吃个够。想到这儿……
(生默读,思考。)
师:有想法了吗?谁来说?
生1:我觉得这很像蚱蜢的内心活动,这里用上了三个语气词,而且非常直观地写出了老师当时的心里想法,还用上了许多的形容词,写出了老师很想吃桃子。
师:哦,你关注到了老师的语言表达,关注到了老师用的三个语气词。但蚱蜢真的会这么想吗?
生:不会。
师:那这是谁的心里想法?
生:老师的。
师:孩子们,你们看,在老师小的时候,邻居家确实有一片桃林,桃子确实好吃,我确实想吃又吃不到,我确实想去摘来吃。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心愿,对吗?(生点头)
师:刚才,前面这位同学说了,她感觉到老师很——
生:很想吃桃子。
师:那你们从老师很想吃桃子的心理活动去猜,老师小时候可能是个怎样的孩子?谁来猜?
生1:老师小时候是个十分调皮的孩子。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1:你应该是很调皮的,不然怎么会想去偷桃子呢?
师:是呀,小时候我爸总说我是淘气包。你还猜出——
生2:你是个非常喜欢吃水果的孩子。水蜜桃很好吃,又大又甜的,你看到桃子好吃,就非常想摘来吃。
师:哈哈,你觉得老师是个爱吃水果的孩子,对吗?谁还有补充?
生3:我觉得老师应该是个贪吃的孩子。
师:嗯,我妈叫我“贪吃婆”。你有补充?
生4:我觉得老师是个活泼的孩子。
师:说对了。老师从小在一堆男孩儿中间长大,比较缺少女孩儿的温婉,而多了一些活泼。如果老师把这两个信息组合在一起,你又感觉到老师是个怎样的孩子?
(出示课件)
……我故意蹦到一片显眼的叶子上,扭着触须……我看准时机,后足一蹬,反而跃到了麻雀的背上……我得说服麻雀一起去吃个够。
(生默读思考)
师:谁来说?
生5:我觉得老师很机灵。
师:谢谢你夸我,虽然这个夸奖迟到了这么多年。
生6:我觉得老师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师:孩子们,我虽然变成蚱蜢了,可我真的是蚱蜢嗎?
生:不是。
师:所以,在蚱蜢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细节里,都带有老师小时候想去偷吃桃子的心愿,还藏着老师淘气呀,贪吃呀,机灵等个性特点。这叫——
(板书:细节藏个性)
师(手指板书):孩子们,看这里当我们变形后,你抓住变形对象的外貌、动作等特点来写,才像你真的进入了变形后的世界。你可以让变形对象带有你的个性特点,甚至帮我们去实现生活中很难实现的心愿,这才像是你写的变形故事。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两个写故事妙招,一起读——对象显特点,细节藏个性。
【点评:这是写好这篇习作的第三个关键词——“个性”——自己的性格特点。我们虽然变形了——外表、行为、生活习惯都符合“变”的那个“形”,但是,这个“形”依然故“我”—把自己的性格特点、个性品行——赋予“形”上。换言之,状物亦写己。这样的“做法”是不方便跟孩子直说的,怎么办?黄老师充分运用自己的“下水文”,让孩子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去体现、去感受。这是高明的“指导”。】
三、创设情境,引导变形
师:带上写故事妙招,我们也开始变形吧。如果你也有一次可以变身的机会,你最想变成什么?
生1:我想变成雨滴。
师:真美!
生2:我想变成一棵大树。
生3:我想变成一只小燕子。
生4:我想变成一只昆虫。
师:说具体点儿,比如她是燕子,你呢?
生4:蚯蚓。
师:好,蚯蚓,默默的蚯蚓。
生5:我想变成一只小鸟。
师:哦,这只小鸟有点儿胖。
生6:我想变成一棵小草。
师:路旁的小草。
生7:我想变成一阵风。
生8:我想变成一条鱼。
师:孩子们,你们看,老师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统计表。(课件出示)
厦门市人民小学百人变形对象统计表
变形对象 人数 变形对象 人数 变形对象 人数
小鸟 14 荷花 6 路灯 3
老鼠 11 桂树 5 小溪 5
猎狗 10 蒲公英 8 白云 7
猴子 9 小草的种子 3 微风 5
蚂蚁 7 柳树 4 石头 3
师:老师所在学校六年级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和你们一样,喜欢变成动物,一部分喜欢变成植物,想变成其他物体的孩子比较少。刚才还有一小部分孩子还没举手,你们还不知道自己想变成什么,别着急,放松自己,跟老师到大自然里去走一走。来,吸气——呼气——
(播放视频,教师配画外音)
打开心灵的大门,让我们走进这片绿色,你是勇猛的狮子,还是温情的豹子?你是猴子,闪电,还是笨拙而可爱的企鹅?白云悠悠,风儿轻轻,看吧,你跳着,爬着,吃着,玩着,游着,飞着,还有从巢穴里一跃而下的小野鸭呀,那是你吗?瞧,春天来了,雪默默地融化了,你是春天里的花儿么?你使劲儿地长啊长啊,在春风的抚摸下,你轻轻地舞着,甜甜地笑了。喂,你就是俏丽的画眉鸟吗?你“啾啾”地唱着,是在呼唤我们吗?好,我们——来了!
师:你想变成什么?动物?植物?微生物?你熟悉的?你喜欢的?你向往的?你想变成什么,这回不说,拿出桌面上的黑色记号笔,像老师这样,把想变成什么写在这张“快乐王国居民身份证”的横线上,写得大大的,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师:你是小鸟、流星、水母、蜜蜂、一阵风、小溪、微风、小燕子、飞机……好有意思的变形!
【点评:这个环节,足见黄黎明老师的文学和艺术才情!更为可贵的是,黄老师把自己的才情恰到好处地转化为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行为。同时,黄老师不是把这一次习作指导当作普通的“公开课”来准备,而是当作“研究”来做。把“公开课”当作专业研究来准备,还会有什么“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之类的说辞?】
四、寻找同伴,创作情节
师:好了,孩子们,刚才,黄老师变成了——
生:蚱蜢。
师:我遇到了谁——
生:麻雀。
师:咱们这是一次奇异的想象之旅,你变形后,你希望遇到谁呢?待会儿,音乐响起的时候,这三排的同学可以自由走动,寻找你想遇到的伙伴,找到后就赶紧找空位,坐在一起,明白了吗?坐着的同学,你们也要高举身份证,用你的目光去寻找你想遇见的伙伴,看到合适的,就招呼他和你坐在一起,明白了吗?带上学习用品,举起身份证,音乐响起,开始寻找吧。
(学生自由寻找伙伴。师提醒找到就坐下。)
师:你们已经成功地在音乐结束之前,找到了伙伴。老师刚才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的同学很快就找到喜欢的伙伴,有的找了许久,勉强坐在一起,有的甚至还是孤孤单单一个人。孩子们,这很正常,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能遇到自己喜欢的伙伴。
师:好,你们已经变形了,遇到伙伴后,你们会有怎样的有趣经历呢?默想一下。
(出示课件)
变形后,你遇到同伴,会有怎样的一段有趣经历呢?
【点评:这是一个非常精当的设计——合作完成习作——共同经历“一次奇异的想象之旅”。这个习作还特别适合“合作”完成:一是属于虚构的故事性习作,以“情节”取胜,正好几个人各完成一个情节,合成一个好故事;二是故事需要不同的“形”,才“热闹”,才生“趣”。其实,许多习作指导课(由于受40分钟课堂时间限制)都可以采取“合作”创作的形式的。黄老师善于将挂在嘴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到教学行动上。】
五、学生习作,教师面批
师:孩子们,你们的眼睛告诉我,你们的脑子里,已经有故事了。请你来读一读这段“写前赠语”。
(出示课件)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也沒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个体。
不管变成什么,
你,都是独一无二的。
抓住特点,展开想象;
敞开心灵,展示个性。
你的变形故事——
值得期待!
师:读得真好!记得带上老师送给你们的写故事妙招——抓住变形后的特点来写,放飞你自己的故事!相遇后,你们的变形故事也许很长,但这节课,老师要求你们只写最有意思的、最有趣的一个情节。写的时候,留意自己的书写和速度。时间10分钟。开始吧。
(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了解。根据孩子的写作情况,做星级记号。)
【点评:“写前赠语”再一次营造写作氛围,再一次为写作“松绑”,再一次将写作要求隐含其中。】
六、引导朗读,师生共赏
(一)书写和写作速度的点评
师:孩子们,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先停笔。得到一颗星的孩子请举手。(部分学生举手)
师:这些孩子的书写特别工整。得两颗星的孩子举手,刚才老师走第二圈的时候,发现你们的书写速度特别快,说明你们的写作思维特别活跃,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变形记》课堂练笔评价表
得星指数 得星理由 得 星 者
1★ 书写工整
2★ 写作速度快
3★ 对象显特点
4★ 细节藏个性
5★
6★
【点评:老师指导学生习作有标准(目标)→学生围绕标准写作→老师根据标准点评学生习作→学生再根据标准和老师(学生)点评来修改,这是一个完整的高效能的课堂习作指导过程。更为人称道的是,黄老师珍视每一位学生的习作——以多元的标准来鼓励学生。】
(二)第一轮赏评——“对象显特点”
师:在课前,老师是“朗读者”,现在,轮到你们来当朗读者了。老师请出的第一批朗读嘉宾是李峰和韩涵同学。掌声有请——(两生上台)
师:其他同学是倾听者。我们这个环节的朗读主题是“猜猜我是谁”,你们就读老师画线的部分,其他同学听,你们猜,他们俩变身为什么?明白了吗?
朗读者1:去年黄梅时,我落在了那个破旧的四合院里,从瓦片缝中落下来。
师:你们猜吧。
生1:雨滴。
师:你为什么猜她是雨滴?
生1:因为她从瓦片缝中落下来,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什么东西在屋顶上,所以她应该是雨滴。
师:你们同意他的分析吗?
生:同意。
师:那就请朗读者来公布正确答案吧。
朗读者1:答对了,我就是雨滴。
师:真好,掌声送给她!谢谢你,你非常棒,抓住了自己变成雨滴后的特点来写,让我们一眼就看出你已经进入变形后的世界了。
师:嗯,轮到第二位同学读了,这回呀,他要读得比较长一些,同学们仔细听,猜一猜,他变成了什么?
朗读者2:那天,我踏着轻盈的脚步,在天空中漫游着。走着走着,我遇到了微风哥哥,微风哥哥在我身后轻轻地推着我。这时,我来到一片树林中,树林中长着许多高大的树,微风哥哥说:“尽情地下吧,让树长得更高些。”
师:你们猜,他是谁?
生1:我觉得他应该是云朵。
生2:可能是雨。
生3:我也觉得是雨。
生4:应该是云。
生5:我也觉得是云。
师:看来,答案集中在两个,不是雨,就是云。
师(对着朗读者说):答案当然在你心里。现在,你觉得哪个地方加一句话,就让底下的同学不再迷茫了,你觉得加一句什么,才能把你的特点说出来?
朗读者2(思考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我落到了小溪中。
师:现在猜出来了吗?一起说——
生:雨。
师:掌声送给他!你看,两位同学都抓住自己变形后的特点,有的用变形后落到哪里,也就是环境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变形后的世界;有的同学抓住自己和微风的互动,以及落到树上、落到溪流的特点,展示了自己变形后的世界。真好!
【点评:这个环节设计非常巧妙!妙在:一,聚焦标准之一“像”;二,像不“像”,不让老师说了算,也不是作者说了算,要让读者(听众)说了算;三,把点评变得如此有趣,真智慧。】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轮的朗读。这一轮请出的朗读嘉宾是季严明和方妍抒。掌声有请她们上台。
师:咱们这一轮的朗读主题是“情节对对碰”。当萤火虫遇到水母会发生什么?当水母遇到萤火虫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故事呢?我们先完整地听她们朗读,你们要认真听,一会儿请你们来点评。
师(对着朗读者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你们要用声音,用你们的朗读,把大家带入你们的变形世界。准备好了吗?
朗读者1:我变成了萤火虫。那天,我正沉迷于眼前的风景。一不小心,我掉入蔚蓝的大海中,我害怕极了,不禁“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一个亮晶晶的脸朝我游来,她对我说:“我是水母,别害怕,我来帮你!”我擦干了泪,看着她,一开始,我还不敢靠近她,后来,她的温柔使我与她拉近了距离。我不再畏惧,而把小小的身体依偎在她身上……
朗读者2:我变成了水母。那天,我和水母伙伴们吵架了,我一个人游到了水面上,看着黑色的夜空,远处一片亮晶晶的物体向我飞来,又在我头顶掠过,我真想让他们都留下来陪我聊天、玩耍。远处,还有一小点星光朝我飞来,一边飞,一边哭着。“你怎么了?小星星?”我不解地问道。“哼,我才不叫小星星呢。我叫萤火虫,是一个会发光的昆虫。伙伴们不理我了,我一个人好孤单呀!”……
师:听明白了?你们觉得她们的情节,哪儿特别有趣?
生1:她们两人写的都是失意的时候遇到彼此,想给彼此做伴。
师:一颗孤单的心,流落在一个故事里,找到了依靠的感觉。对吧?谁还想来评价?
生2:水母把萤火虫认成了星星,特别有趣。
师:带有童趣的感觉,对吧?
生3:第一位同学一开始说她有点儿害怕水母,后来却又依偎在水母的身上,特别有趣。
师:特别是这个“依偎”,特别温暖。如果你给她们建议,建议她们的情节该如何发展?谁来说?
生1:我建议可以让彼此互相了解,诉说自己的遭遇,让萤火虫和水母的相遇、相知更自然一些。
【点评:这一次指导侧重在情节的“有趣”。一是指导孩子朗读,“三分文章七分读”,读好自己的文章;二是让听众参与进来,发现“有趣”,并提出进一步修改(丰富情节)的建议,再一次合作学习。】
师:孩子们,你们看,你们给出了合理的建议,黄老师也有两个建议送给你们。第一,同学们的建议你们俩可以做参考。当然,因为今天没有时间,没有让更多同学给她们提建议,你们课后可以继续给她们提建议。但是,对待同学的建议,老师希望你们只做参考,至于你们俩的故事怎么发展,听谁的?
朗读者:自己的。
师:对,自信地说——
朗读者:听自己的。
师:第二个建议,黄老师不认识她们,你们对她们是很熟悉的,对吧?我觉得她们俩平时应该比较温婉,比较有爱心,是这样吗?
生:对。
师:你看,黄老师真厉害,猜中了。不是黄老师厉害,是她们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你们看黑板,老师希望你们回去后,把体现你们爱心的细节再写饱满一些,好吗?
朗读者:好。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用合作的形式来写一个完整的故事。两人合作,一人写一个情节,加上开头和结尾,就是一个完整的《变形记》。真的是这样吗?老师刚才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你们两个的情节跳跃性很强,没有太多联系。注意,这就是老师要提醒你们的,你们回去以后的修改呀,要在两个情节之间加入恰当的过渡,让情节发生联系。這叫——
(板书:情节有联系)
师:当然,你也可以再编写若干个情节,让你的故事未完待续,让读者充满期待。你也可以自己写,独立完成。我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同学吗?
生:有。
师:喜欢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用画图的形式,配上几句话,就是一个连环画版本的《变形记》啦。如果把你们一个个或惊险或浪漫或有趣的变形故事和我人民小学的孩子写的《变形记》合在一起,就是一本书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
生:《变形记》。
师:可以把你们的故事发到老师的邮箱:523043257@qq.com。老师希望,你们在《变形记》里放飞自己的个性,不仅写得像,写得有趣,还写出了一种属于你的——独特的味道。
(板书:味,擦掉“像”)
【点评:这个环节的指导,黄老师提出了两点新的要求:一是,注意“情节有联系”——这是“合作式”习作非常重要的训练点;二是可以配上图画,变成“连环画版本”——又一创新点。我常常想,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写作文,原因可能很多、很复杂,其中之一,是习作太呆板——从小到大就那么一种——老师(教材)让我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都是文字,能不能有不一样的表达?比如,图画配文字——连环画式习作;比如,两个同学或多个同学合作完成——合作式习作,等等。黄老师的课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而且效果蛮好。此其一。其二,黄老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总是不着痕迹、随文顺势,颇有点石成金之效。第三,由“像”到“味”,突出“趣”“味”,再显匠心。】
【总评】
总观黄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新”。一是目标制定符合六年级“变形记”的创作本质,有新意。铆定“趣”“像”和“味”,确定(变形后的)“对象”显特点,将(自己的)“个性”藏在细节中,注意(合作者之间)情节之间的联系。二是指导过程很新颖,整节课不像正经八百地“习作指导”倒像是一个大姐姐给一群小弟弟小妹妹讲故事,但编故事的“招”蕴含其中,润物无声。《朗读者》的介入,具有时效性,而且比较合宜。三是黄老师的创新意识强。黄老师的“下水文”创意十足;让学生合作完成故事创作;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等等。
当然,问题也出在“创新”上,一是黄老师的“合作”意思还不够强、落实不够到位,比如,对合作者之间沟通的指导不力;二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其实可以提到学生动笔之前,这样,习作的样态会更丰富些。
《变形记》习作指导,黄老师及其团队在厦门多校做试教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我也偶尔参与其中。本实录得到周一贯老先生的肯定和提点,特此感谢。因此,我们并将周一贯老先生的点评附后,读者可以参阅。
周一贯:黄老师这节课,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一个找朋友的组合。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它的合理性,一个是体现了合作分享的意识,这可以提高写作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特别是,找朋友组合的《变形记》,可以有效地推进想象,提升想象的个性化和陌生化,这绝对是一个很值得开阔的空间,是值得倡议的。用伙伴合作的想象,肯定可以丰富内容,达到抓住特点、放飛个性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她与《朗读者》的文化节目形式相结合,更提高了教学的内涵。但是在呈现过程中,我有一点点失望,为什么呢?因为用伙伴合作的想象,并没有带来很丰富的收获。因为我觉得找朋友的组合想象,有些朋友之间是偶然的联想,有些朋友是有机的联系,如果放在偶然联系,那效果就比较差。比如水母和萤火虫,他们的合作了,相遇了,这是非常偶然的,而小朋友变形对象的定位,要充分表现自己的那种个性,那种想象,甚至是创造的那种理想的空间,这个很难理解,变成水母是为啥,变成萤火虫是为啥?
如果是有机的联系,比如我们找的朋友,一个是变小鸟,一个是变大树,那小鸟和大树之间的联系就是有机的联系,小鸟离不开大树,大树也得到小鸟更多的帮助。这里找朋友,也要下功夫,是个非常难对付的环节。有了那么好的想象,而没有理想的呈现,我觉得非常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