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生写作的底色

2018-04-14 08:09薛元荣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验作文学校

薛元荣

学生用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艺术创作。正如学生是天生的画家、音乐家一样,学生也是天生的作家,尽管使用的表达手段不一样。所以,我把学生的学习写作文叫“写作”。学生用文字写下心灵的反映:他的心灵看到什么就写下什么、听到什么就写下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那么,什么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呢?是文化。

一、学校的主流文化最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

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写作状态是不一样的。怎么评价学生作文、学生有没有充分的时间写作等影响学生写作的状态。

我在一所中心小学任教时,由于校长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分数排名比较淡化,因此应试的压力并不是很大,至少还没有到白热化的程度。部分语文教师很“保守”,还有时间走一条正常的语文教学之路,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阅读和写作。一个班上,写作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写作敏锐的学生,其才能也显露出来了;写作感迟钝的学生也并不感到拖了班级的后腿。学生能否在报刊发表习作,学校并不注重,何况,不少优秀习作因篇幅等原因未必能发表。那时,我们的学校文化并不十分功利。

后来到一所实验小学任教。它是全区“最好的学校”,统考总是“名列区前茅”。学校的应试十分严重,已经有中学化的趋势。作业多、考试多是常态。学生普遍厌学。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46人,经常有9人不做或少做回家作业(我在中心小学时,一个班近60人;要三年左右才会遭遇一名不做回家作业的学生)。每次作文,都是一次持久战、拉锯战,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次痛苦的折磨。也不能怪学生:他们没有时间想、没有时间写,还有数学、英语作业没完成。我总是奢侈地把一节语文课让出来,给学生写作;他们觉得很奇怪,因为一向是课后完成的;他们不习惯自主支配时间,一节课,磨磨叽叽,或者趁机休息片刻,或者偷偷做一会儿数学、英语。等到催得紧的时候,拿出作文“宝库”——“课课通”或“作文选”模仿一篇交差。

实验小学是“名校”,各种创建多,宣传力度大,所获的荣誉也多。教师们在“名校”的鼓励下,拼命维持着学校之“名”。分数,是学校的生命线。语文分数,作文的比重很大。什么样的作文能得到高分?“课课通”或者“作文选”上的例文。因此,学生写作时“模仿”例文得到老师的默许,甚至在考试前,还指导个别学生背作文若干篇,届时默写即可。在实验小学,所谓的好作文,是“好词好句”堆砌的作文。

后来,我到一所以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村小,是实验小学的分部,应试的氛围也很浓郁;因为其他活动少,老师教得快、复习时间长。分部的老师以新上岗教师、代课教师和民转公教师为主,学校“农村”味较浓,每个年级总有一个“乱班”。我第一年教一个六年级“乱班”的作文,因为“乱”,学生没有作文“规矩”,这一年,不少学生能写真实的文字。第二年,我教一个六年级“好班”,仿佛学生的写作机能已经硬化,再怎么强调、指导写自己做过的、看到的、想到的,效果都不佳,很多学生不断模仿“课课通”或“作文选”上的例文。有一次,一名优秀的女生“抄袭”了一篇散文的上半部分,我在百度中搜给她看;下一次作文,她仍然无法做到不“借鉴”。

学校的价值观,最深刻影响学生的心灵。高尚的价值观,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变得高贵;高贵的心灵里才能流淌出澄澈的文字。

二、老师的素养最贴近学生的心灵

一所学校的老师行走在校园,构成了流动的文化。他们的素养反映在他们的理念和一言一行中;为人师表,不是一句空话。老师的素养,尤其是直接传授学科的老师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最深的痕迹。

学生身上有老师的影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文字。我曾任教过的那所中心小学,老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以自我发展为主,因而老师的素养是有差异的,但不乏优秀的、认真的脱颖而出。一名学生,每一学期接触到的老师至少有七八位,总能遇到比较优秀和认真负责的老师,给学生留下比較美好的印象。因为学生不压抑,压力不是太大,学习不会太死,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有自己的想法。

语文老师的素养也有差异,但因为中心小学的教研活动比较活泼,老师们都能畅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平时在办公室里,也时常交换意见、分享经验,对于写作有着一定的认识,至少有少数老师的认识是比较正确的。因为有着朴素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比较宽容,表现在字里行间有的学生尽情地散发着灵气;有的不疾不缓、娓娓道来,享受着宽容带来的安全感。

实验小学教育教学的理念只有一个,来自于一把手。老师们无需思考、不允许有和一把手不“统一”的想法。不仅理念只有一个,教学模式也只有一个。老师们最要做的是拼命教学。因为分数压力大,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严重;老师在校长的高压之下教,学生在老师的高压下学——实际上是拼命地灌输,把学生当作作业和考试的机器。师生关系紧张、淡漠、疏远,反映在字里行间的是冷漠、随意和弄虚作假。

实验小学对老师的专业发展有计划、抓得紧,对教学认真检查得尤其细致,学校的管理紧到每一天的每一个时段都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完全被绑架在学校这架机器上;老师没有了自我,只晓得跟着校长往前走,不抬头看天,也不看远方。实验小学注重学生习作的发表。为了发表,认真的老师修改得符合发表的要求:篇幅不能长、标题要夺人眼球、要有好词好句。因此,有些所谓的优秀习作散发着一股“发表味”。

在分校,当学生敞开写“我的老师”和“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时,他们的笔下是“姿态不一”的老师群像素描。老师平素的打扮、发火的样子、上课的情景等等都有着生动的描写。上课,有的老师“高冷”,有的稍微有趣些,有的“严肃”令人“胆寒”,有的作业多动不动就罚抄。但总的感觉是,师生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老师没有走近学生,没有时间了解学生,师生之间的感情比较漠然。当师生之间缺乏故事时,学生的笔下必定索然无味。

三、有文化味的活动才能成为写作的好素材

活动既是文化的成果,也是文化的助推者。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富含文化味的,唯有有文化的活动,在学生的笔下才是精彩生动的。

在實验小学,有两种活动,一种是日常的整齐划一的活动,如喊着口号出操、排着队行进。这种“统一”曾受到领导和同行的肯定。事实上,还有一种整齐划一的活动,即学生由于作业多,课间、午间都是静悄悄的,恍如走进一所中学;学生的节奏很快,连上洗手间都要小跑。还有一种是表演。无论是在校的表演还是外出比赛,集体表演还是个人参赛,学校都很重视,请人指导、反复练习,重技巧,舍得花钱用在服装、背景上;学生的舞台感多了,世面也见多了,技巧也掌握了不少。

这两种活动,“统一”的活动和“表演”的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生缺失了自我。前者被“统一”后,不会思考、质疑;后者被“表演”后,会“早熟”、会取巧。在这类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笔下的文字显得浮华、媚俗,甚至虚伪。因为这类活动过多,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没有辨别能力的学生不得不随波逐流,先是被文化,而后成了文化中的一分子。

中心小学的活动不多,而且比较“土”。日常的升国旗仪式、出操、集会等,学生不够大方,看得出学生没有历练过。即使是外出比赛的活动,经过老师的辅导,学生的表演水平仍然处于一般水平。这种“土”文化,反映到学生的文字里,一方面表现出活动内容的“土”,另一方面表现出文字的朴实,虽然有差异,但总体都是真实的。

实验小学分校的活动文化,是实验小学“统一”“表演”和中心小学“土”的混合体,“表演”不上“档次”,“土”得不纯净,因而学生的文字不免东拼西凑,属于“我”的文字和情感不多。

四、有文化的老师是学生写作的福音

有文化的老师,首先是指有风骨、有水平的老师,而不是指有高职称的老师。我读初三时,到镇上的完中读书,常常听到同学之间谈论老师的奇闻轶事。如,我的化学老师所教的班级化学成绩绝对没话讲,奇怪的是,作业一点儿都不多;我的英语老师高中毕业留校任教,一口流利的英语令人羡慕不已;隔壁班的化学老师上课就拿一支粉笔,却正确无误地告诉学生翻到第几页、作业在第几页;高中的物理老师总能猜到高考题目;一名生物老师,乒乓十分了得;一名数学老师的美声唱法让人啧啧赞叹……学校橱窗里,张贴着老师的书法美术作品,放学后,篮球场上是老师活跃的身影——在那里、在那时,我感觉到了这才是学校。我常常怀念那时的老师。

我在中心小学任教时,学生笔下的老师形象以认真负责、讲道理、关心学生的比较多。老师对学生是不是真心地爱护、关怀,学生是感觉得到的。中心小学老师身上还存留着教育最朴素的理念,比如教育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而,学生感受到了来自于老师的温暖。

实验小学节奏快、事情多、要求高,往往没有时间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所有的管理,要么“训练”,要么训斥,靠高压镇住,缺乏感情交流,很多所谓好习惯的习得是机械训练出来的。学生在作文里,多次提到校长的“粗暴”、老师的“骂人”。有的还训练得“深入人心”,如见到老师行礼问好,不少学生,不分场合,见到老师机械地行礼问好。在分校,学生笔下的老师,有上课玩手机的,有接到电话即离开教室的,有专门用罚抄恐吓学生的,有动不动就发火的……确实,在学生的作文里,很少看到师生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最近两年,一批毕业生到分校工作,新老师带来了新的空气,有的新老师能在教学和管理时,表现出民主和关爱,让学生感受到了平等的幸福。文化影响文化,不管老师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都影响学生的写作;有文化,是有文化的收获;无文化,是无文化的结果。

社会影响着老师,使得一些老师很功利。职称、骨干的评选和奖励、绩效的实施等,其过程和结果显示,给老师的专业成长等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育变得功利,老师也变得功利。实验小学追求“卓越”,为“学校荣誉”而战,老师处在校长的高压之下,很多老师变得阴郁、恐惧、听话,即使有好想法也不敢说,渐渐地,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更为让人不安的是,在那种管理模式之下,老师往往受情绪的支配,责任心不强、境界不高,唯有高压和恐吓才能“镇住”他们。人格有异的老师,其歪曲的心态影响了学生;这种阴暗的文化,影响了学生的写作。

五、解放学生的头脑,把自由还给学生

实验小学筑了一道墙,把学生挡在了自由之外。这堵墙有应试教育和形式主义组成。其中教育技术的滥用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其中仪式的反复强化使得形式主义变得“合情合理合规”。

教育是慢的艺术。技术本来是服务于教育的,也要遵循教育规律。但教育技术的滥用,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使得应试教育插上了技术的翅膀,进一步加重了课业负担、违背了学习规律。每个教室电脑、投影,一旦使用,必拉上窗帘、关紧门窗,教室进入“夜晚”状态。这是一个隐喻。确实如此,实验小学的老师喜欢关门关窗拉上窗帘,即便外面阳光灿烂。如果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拴在一个不透风、不见光的教室里,显然违背了它的初衷。

实验小学和分校,每周的升国旗仪式、每天的出操,十分讲究步伐,每个班级或手执队旗或高举班牌,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喊口号入场,颇有军营之感。每次活动,如运动会、疏散演练、六一庆祝活动等,其一套仪式是不可少的。在过多的这类仪式中,不知不觉中学生被集体化了,自我渐渐地找不到了。另外,吃饭进入餐厅要排队,吃好饭离开餐厅要排队,放学要排队……学生从早上进学校到放学,自主的时间少得可怜,连课间十分钟都不能保证自主活动,都在细节中遏制学生的个性。它们禁锢了学生的手脚和头脑,也禁锢了学生的笔。

照理,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问题不会太大。打开学生作文,很让我失望。静下心来分析,失望也在情理之中。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对著作的理解、缺少自己的见解、缺少属于自己的感想,更多的是对著作内容的概述——有些概述得还很不到位。究其原因,是学生没读懂,因为读得少,积累不够,阅读的感悟就少。阅读感悟少得可怜,加上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自然写不出真正的读后感。

六年级的学生写一个实验,把过程写下来,照理也不是难事。但事实上有难度。什么是实验?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学校虽然有挂着“实验室”牌子的教室,但几乎没有用过;学校虽然安排了科学老师,但显然属于照顾性质的配备,几乎从没有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概念来自哪里?来自“课课通”和“作文选”上的例文。我在教学这篇作文时,要求写真的过程和真的结果。为了让学生充分准备,我提前一个半月布置了这次的写作任务。但由于学生不懂“实验”,因而不会“实验”,大多只是做了一个测试,其记录也很粗糙。我觉得,这次写实验的作文,主要是培养学生求真的意识。用了什么材料、多少分量;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了什么器物在怎样的环境里进行实验?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越细越好,只要写自己亲眼看到的、亲手做的、亲耳听到的。因此,你的实验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这一次“实验”作文,以“失败”告终。实验是可以失败的,作文失败,是因为缺乏实验意识、实验文化。

为了努力推倒阻挡学生写作的墙,在完成教材规定的习作之外,我让学生自由写作。自由写作,什么内容都可以写,没有字数规定,唯一的要求——写真话。我在四年级上了两个月的“自由写作课”。这是一个“乱班”,前三年换了四个语文老师,现任语文老师是第一年任教。大约那个班的学生没有受过正儿八经的“作文指导”,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自由写作的状态,不太需要“引导”。或许是年龄的缘故,他们还处于怎么想就怎么说的年龄段,还不会察言观色,什么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内容,哪怕是呆呆地看一只昆虫。他们心灵的世界澄澈,笔下的文字也纯净。

我现在所任教的六年级一班,是比较“先进”的班级;由于班主任的高压管控,表现得比较“先进”,但“老虎”一转身,班级就成一锅粥。一开始自由写作时,学生面面相觑,很是惊诧:怎么自由?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建议大家可以写小说,校园小说、科幻小说、童话、侦探小说……都可以写,犹豫了几个回合,学生终于接受了这个本属于他们的“自由”。虽然有模仿的痕迹,但总算有自己的想法。女生的小说里,有青春的色彩;男生喜欢“恐龙”和“侦探”;大约很多学生痴迷游戏,其小说基本是新版游戏;大概是宫廷剧看多了,有些女生的小说也“穿越”了……遗憾的是,少年的心思复杂了,在那样的缺乏安全感的文化氛围里,直面现实的自由写作并不多。

六年级的“自由”之所以在“小说”的虚幻里,是因为现实没有赋予他们免于恐惧的自由。四年级的学生还不懂得害怕,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学校有校风,班级有班风。班风,其实就是学生日常浸润在那里的文化。那个班,自有其“丛林法则”,因此,很少有学生“直面现实”,自由写身边的人和事、自由谈自己的看法。第二个学期,才有个别“大胆”的学生揭开一点儿“真面目”:比如,一些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其实很凶,其实要抄作业;又比如,某些老师怎么体罚学生的。

写作是一件高尚的事,是为了高尚、为了追求真善美;即使那个六年级班级的学生都写真事、写真话,写出来的也是“灰色”的文字,令人忧郁。怎么办?我先从介绍名家名著推荐最美的阅读材料做起,介绍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介绍鲁迅、沈从文、萧红……,打开一扇窗,窗外是光明和美丽的色彩。让学生知道人类有美好的科学、文化、历史,人類的文明我们要传承、要敬畏,其次,和学生一起写作。写作,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最好的途径;写作,要用自己的脑子写,写独立的见解,即便身处“灰色”的环境里也要让自己明亮起来。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写作。与其把精力用于作文技巧的指导,不如打造温暖、明亮、人文的文化,不如培养一支有着高贵的文化的教师队伍,给学生的心灵打上美丽的文化底色。

猜你喜欢
实验作文学校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学校推介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