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闻
作文中,我们一贯看重也提倡要写“真情实感”。近年来,我们却常被小学生的“真”作文“雷”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写作,从大的类别上来讲,可分为私密性写作、公开性写作、公文性写作。前两者有着浓厚的个人创作色彩,后者则多是格式化应用。
對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私密写作与公开写作、公文类写作这方面的概念,对这方面的内容更是分不清的。所以,作文时常出现“仿”与“套”,这是很正常的,是公文类写作的隐现。“仿”、“套”这相对来说容易些,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写作,一种练习式的写作形式。对初学写作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分不清私密写作与公开写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要求达到有“度”的区分与把握,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奇怪的是,绝大多数孩子,在潜意识作用下,居然懂得哪些内容可以在作文里写,哪些内容不可以在作文里出现。这或许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或许是与阅读内容与判知有关,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学会了对写作素材的筛选与甄别。只有个别孩子,在心情、思想极其放松的状态下,会“忘乎所以”,失去判知,把私密性的内容当成公开的内容来写。
其实,孩子把私密性写作当成公开写作来对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从习作内容的角度来讲,我们不是提倡想什么写什么,写自己最想说的话,表最真切的情吗?孩子真这样做了,有什么错?另外,从数量上讲,出现这种状况,在班里所占比例极少,少得我们总是会把这些孩子写的内容作为典型来加以对待,加以传播。所以,当孩子的作文里出现“真”到私密性程度的内容,作为老师,是不必大惊小怪的。这只说明孩子单纯、率真、缺少判知力。
当孩子写作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只是与孩子的认知有关,和表达及表达效果无关。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因为孩子认知的问题,忽视甚至否定了孩子表达的效果。认知的问题,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年龄段的认知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发育,无须他人的帮助与引导,自然会认识其中的不足与幼稚。这方面的认知问题,其实是无需我们担心忧虑的,因为它只是个年龄段的问题。其突出的表现是,让我们看了发笑的、不理解的、有些超前的、有点儿坏坏的那种幼稚。第二种,则应该是真涉及了人性道德中恶的成分。尽管,我们更多时候遵循的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育信条,但对人性“恶”的成分,我们也应当给予承认与正视。只有承认,我们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待,如果我们无视其现实的存在,实际上是对恶的纵容与滋养。但正常情况下,小学生作文中出现非主流价值观的,另类的,私密性写作的内容,都是认知不足的问题,是在一种精神极其放松状态下的写作行为,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是应当鼓励的,而不应当打压。释放出来,要比埋藏在心里的效果好得多。只是到了一定程度,要给予适当认知上的引领与告知,最高明的做法是:说者有意,听者会意;而非针对这种现象、情况出现之后,趁热打铁式给予高强度的提醒、警告,更不是给予冷嘲热讽、暴风骤雨式的政治思想教育。虽然,写作要表达的是人的思想与情感,但对于练习写作阶段的孩子来说,写作内容、行为不要完全等同于思想教育。
那种真有“恶”性的人,因为有“恶”,而“恶”往往是不受人欢迎的,所以他们无论是言行还是写作,会更加注重隐藏与伪装,一般不会轻易展示于人、出现在阳光下。
所以,小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来的、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真“超前”,不是真“坏”,更不是真“恶”,只是因为认知的不足,用笔表达把控度的不足,把秘密性写作当成了公开性写作。对于这种“真”,这种放松,这种勇敢,至少要给予应当的尊重与耐心。如果是真“恶”,通过教育就可以消除掉吗?我看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