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珍
“动态生成”是当前课改的热门话题,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概念、新策略。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已成为当前作文课堂教学创新发展的趋势。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关注课堂的变化,使学生的思绪“动”起来,让作文课堂“活”起来。唯有动态变化,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作文教学也才能走出雾霾,重见天日。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建构动态生成的作文课堂呢?
一、让“命题”在对话交流中生成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总是习惯带着教材上的作文题目去上课。面对老师所给的作文题目,学生往往是一筹莫展,无从下笔。而全国通用教材中的作文题目也不一定适合不同地域的学生。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乐于写作,教师就应该打破传统教学观念,让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保守走向创新。
上课铃声已响,可一些学生却浑然不知,仍极其专注地围在一起下棋。看到这情形,我灵机一动,决定来个当场即兴命题作文。于是,我抛出了话题:“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欢干什么?”话题触动了学生说话的兴奋点,他们争相发言。我又欲擒故纵:“大家说了这么多喜欢的事,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说话热情空前高涨。我趁机再引导学生简要说出自己最喜欢做的这件事情的经过。最后让学生自拟题目,自选题材,写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在动态中生成的作文题目,切合学生的实际,再加上在写作前,学生已经就这一个话题展开了对话,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帮助,思维得以充分拓展。这样,有了对话的积淀,交流的碰撞,教师的指导,再让学生习作,学生兴趣盎然,欣然动笔,习作过程也就会变得轻松而容易多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让“选材”在生活活动中生成
众所周知,选材是学生写作的一大难题。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除了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现实生活的各个场景,更应该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融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作文指导时教师还必须教会学生懂得选择材料,合理取舍。
有一次作文训练项目是写一种喜爱的植物。植物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司空见惯的。然而大部分学生平时都没有留心观察过,属于无意注意,因此留给学生的印象往往都只是一些表层的东西,至于形状、特点、习性等都显得模糊不清,这样凭空想象就很难写出内容具体、个性独特的文章来。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此次作文,我把一些观察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后,就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一些植物。我先让学生观察串红花,远远望去,那火红火红的串红花既像一条红红的地毯;又像一团团燃烧的烈火;既像一串串成熟的小辣椒;又像一盏盏火红的小灯笼……真是美不胜收!再走近些,就会看见一只只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着采蜜。如果你轻轻地摘下一片花瓣,放在嘴里嚼一口,就会感到爽甜。再仔细看,有的开得特别鲜艳,有的已经枯萎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呢。把鼻子靠近便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通过这样引导学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让学生对植物的外形、味道等特点有了更深入详细的了解。再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并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就丰富了与植物相关的素材,写起作文来便会得心应手,不会觉得没内容可写。
三、让“立意”在辩论提升中生成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纵观古今中外,但凡优秀的作品都能折射出作者高尚的人格。写作教学更应将文品教育与人品教育结合起来,树立起做好人是写好文的终极目标的观念,做到“文以载道”。但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认知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他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辩论能使学生提升认识,拓宽思路。其实,学生辩论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辩论”中统一看法,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一次叙事作文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座风波》:一位抱小孩的阿姨上了公交车,车上没有座位。这位阿姨只好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扶着栏杆靠在座位旁。售票员阿姨让一位小学生让座,可一位老奶奶反对,说小孩不该给大人让座,还骂了售票员。
我先让学生针对这一情景展开讨论。根据不同观点,将他们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而且还有理有节地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时他们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种理性的层面,知道了主动让座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也表现出了公民个人的素养。但也提醒大家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学会将心比心,彼此宽容,友爱互助。这样的课堂训练不仅学生兴趣浓了,头脑中积累的表象被激活了,习作内容表达更丰富,主题立意也就更正确鲜明了。
四、让“写法”在评讲互动中生成
写法是作文的基本功。很多老师在指导写作时,不顾学生是否愿意,是否接受,滔滔不绝地大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等等一些写作的方法。熟不知,这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情感因素,让学生机械被动式地接受写作方法指导,到头来,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倘若老师能在動态课堂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写法,那效果完全不一样。
师:同学们,看到了吗?这盆小雏菊在假期后枯死了,多可惜呀!今天我们要为这盆枯死的小雏菊写文章,你认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生1:我认为可以写枯死前和现在的样子,形成对比。
生2:写这盆花的来历。
生3:花盆的样子。
生4:还要写清楚花是为何枯死的。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内容,你认为哪些要详写,哪些要略写,哪些可以不写呢?
(学生交流讨论)
生:我觉得小雏菊枯死前后的样子要具体介绍,这样对比描写,会让我们对花的枯死感觉非常惋惜。
生:我觉得花盆的样子可以不要写,这个跟花枯死没有关系。
生:我认为花枯死的原因要详写,这样可以向我们敲响警钟,以后更加懂得去珍惜身边的事物。
生:花的来历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还可以写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快乐。
……
这是我上的一堂随机生成的作文训练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通过师生问答、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等多种形式,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写法指导是随机灵活的,并没有课前的刻意安排,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教学,写法指导,孩子们没有太多的精神负担,也没有太多的框架约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中,掌握写作方法,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只有树立建构动态生成作文课堂的教学理念,我们才会从作文教学的每个层面去寻找突破口,进一步组织动态作文课堂。相信到那时,作文教学这一老大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