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活·生态

2018-04-14 08:09于者良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原生态经历习作

于者良

原生态作文,就是保持孩子的自然本色,“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保童真,激童趣,扬童心的作文。

原生态作文是习作教学的标志性特征,它是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生命状态为背景,以儿童生活现状为基础,以儿童的生存态势为内容的一种可持续性的教学活动。

一、尊重生命体验的个性特征

原生态作文的基础是生命个体的生活体验。体验是什么?著名教育家班华教授认为:“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体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儿童习作表达和交流的主要内容。

原生态作文应该尊重儿童生命的个性特征,因为每一个儿童的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有着自身的个性化品质;尊重儿童的个性特征,就是尊重儿童的习作权利,尊重儿童的习作自由。《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情感体验”等描述,充分体现“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作文教学当然也包含在内,而且与写作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

(一)构建体验主题,激活写作动力

儿童写作的障碍缺乏真切的体验,缺乏真实的写作动力。原生态作文教学,就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消除障碍,跨越障碍,构建体验主题,开展主题体验,引领儿童回归到写作的原点,能积极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如何建构体验主题?

在自然生态中,以观察、体验为主要路径,可以建构起“季节单元”(“赏春”“追夏”“品秋”“闹冬”), “植物单元”(“花之语”“草之原”“树之形”“木之声”),“景物单元”(“山青”“水秀”“园美”)。自然就在儿童身边,朝夕相伴,习作教学课程扎根自然生态之中,不断创造、演化出丰富多彩的习作资源。

以传统节日为平台,为儿童创设写作的时机。我们可以按照传统节日的时序建构习作单元,如“春节主题”:“做”春节(贴春联、剪窗花、做年夜饭),“玩”春节(守岁、拜年、放鞭炮、逛庙会、看春晚),“写”春节(文化解说、活动经历、才艺展示、走亲访友);如“中秋主题”:“阅读”中秋,“欢乐”中秋,“品味”中秋;如“重阳主题”:“趣谈”重阳(由来、传说、故事、习俗),“美味”重阳(传统美食、饮食文化、共享美味),“爱满”重阳(打扫卫生、洗脚捶背、赠送礼物、慰问演出),“书写”重阳(文化历程、活动体验、演出经历)。

在亲情生态领域中,适合儿童写作的情境、素材、资源触手可及——名字的来历、寻根问祖、优点轰炸、我的“蛋”宝宝、母亲节感恩行动等,它们都能为习作教学营造一个“原生态”的亲情生态文化氛围。

将原生态作文有机地融入儿童的生活体验之中,写作的需要就会应运而生。

(二)创设体验机会,写出独特感受

原生态习作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题材,写他们自己独特的体验。“体验”必须真实,没有真实的体验,学生写起文章来,必然会胡编乱造,这样就会出现“假、大、空”的作文现象,失去儿童作文的单纯和朴实的自然,失去作文的本真价值。

有些时候,儿童缺少生活体验,作为老师或家长应该有意识地为儿童创设体验的机会,无论是学校活动还是校外实践,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拓展,都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儿童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比如,现代经济发展好,交通发达,家庭出门专车接送,孩子很少有坐公交车的体验,我们可以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坐公交车上班、上学,有了这样的体验机会,孩子就有了真实的写作材料,稍加引导,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不再觉得是难事了。汪益安同学的《第一次坐公交车》、许静茹的《第一次逃票》还在《台州晚报》上发表。其实,许静茹当时不想写这个内容,因为她怕写出来会被同学笑话。我就告诉她:“你这篇文章一定能写好,因为它不仅仅单纯写逃票,而是写你内心真实的情感,更是你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第一次逃票》片段(许静茹):

“小声点!”姐姐竖直手指在嘴边“嘘”了一下。

我们的逃票行动开始了,我拉着姐姐的手,紧紧地跟着,姐姐快速地上了车,投入了两元硬币,就找了个座位,飞快地坐了下来。虽然我们成功逃了票,但心里很不舒服,好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我一直低着头,不敢看周围的人,更不敢看司机,坐在车上总觉得有好多双眼睛在盯着我,浑身不自在,心更是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真想早点下车。我的眼睛偶尔偷偷瞥一下,发现车上的人很多,但是老弱病残的座位却没有一个人坐,没位子坐的人宁可站着也不占那些座位,真是好市民啊!

过了一会儿,听到车上的喇叭播出图书馆站到了,我赶紧拉着姐姐的手走下公交车。我边走边看远去的公交车,感觉有什么东西丢在车上似的。

逃票的滋味真不好受,我下次一定不要逃票,做个诚信的人。

刚读到这篇文章,我感到很不是滋味,因为自己的学生第一次坐公交车就跟着姐姐逃票。但仔细一读,发现孩子本质是好的,重在引导和教育,其实小作者在逃票过程中心里一直充满着矛盾,最后也知道自己错了,决心做一个诚信的人。

同时,我还发现从这篇文章的角度去看,这是小作者真切的体验,不仅写出了第一次逃票的经历,而且写出了自己逃票过程中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活動,内容真实,富有童真童趣。有了真切的体验,小作者就从内心迸出一股表达的欲望。在班级作文讲评时,我将这篇作文中写“心理变化”的部分出示在屏幕上:“这段心理描写写得好!”为什么?真切、真实,是她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类似的体验,儿童生活中比比皆是,随处可遇,有的需要教师特意安排,有的则顺其自然。儿童的主体地位在体验中得到了凸显,得到了认同,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在体验中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儿童行为已经转化为写作资源,儿童的情感已经转化为言语动力,习作教学于无声处拉开了序幕。

二、关注生活经历的个性特征

儿童生活面的狭窄程度决定着原生态作文的宽广度,儿童生活经历的丰富程度决定着原生态作文的深浅度。每个儿童的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关注儿童生活经历的个性化特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确立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形式,展示自己个性化的生活场景,抒发自己个性化的内心情感。

(一)关注生活,丰富个人阅历

阅历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方式。人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通过长时间的积累,经历得越多阅历则越丰富。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交通要道,志愿者头戴小红帽,手挥小红旗,维持秩序;文明使者,伸出双手,清除城市牛皮癣;马路旁,香蕉皮随意丢弃,影响市容;景区里乱刻乱画,大煞风景;原来的清澈见底的小溪,变成臭水沟;马路上跌倒的老人要不要去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由这些生活现象,生成习作的话题,这些话题既有正能量的事例,也有负面效应的事情,需要学生自己去甄别,让学生谈谈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看法。如《扶起那份摔倒的信任》(五(6)班 王翎丞):

……这时许多路人经过转过来看,却没人帮助那位老奶奶,有的人看了一眼不声不响地走了,有的小声说道:“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一个人出来呀?”有的竟然说:“现在这社会,谁敢去扶呀?如果被赖上怎么呢?”……

我正想要扶起那位老奶奶,又想起了妈妈讲过的那起诬赖事件:扶起摔倒老太婆,3小孩被指肇事,家长被索赔医药费。我的心头一颤:帮不帮呢?正在我犹豫不决时,一位身穿校服的学生急忙走过去,拉着老奶奶那双粗糙的手,把她扶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奶奶走到人行道旁边的椅子坐下……

好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关注自己的生活,正视自己的生活,发现不了生活中真正的自我,不明白“贴近生活”的要义是展示自我心灵。于是学生作文就出现了“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贴近自我心靈”等通病。

这篇文章,小作者就正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了自己遇到这样突发的事情时,内心复杂的、真实的感受就表现出来,面对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小学生本来应该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但却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之心理发生了变化。此时,他的生活阅历也在不断地丰富,写作素材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二)走进生活,彰显个性经历

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经历过的事。生活是习作的广阔舞台,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进行习作教学,促进习作向广度发展,向深度拓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儿童习作的个性化,其实无需苦苦寻觅,它就与每个孩子在一起,随影而行,随心而动。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无论是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同一经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感受;同一个人,同样的经历,不同的时间,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比如,每个孩子换牙、拔牙的经历各不相同:有的会写拔牙的可怕心情;有的会写爷爷、奶奶怎样教孩子将乳牙扔掉的方法(上排的牙要扔到屋顶上,下排的牙要扔到床底下);有的会写拔牙其实是很简单的事……

家庭生活如此,社会生活也是这样。同样的是参与“多城同创”活动,几个同学因经历的不同,写作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写自己的发现,发现市民广场上的行人会自觉地捡起路上的垃圾,发现地面上有烧烤摊留下的油斑;有的写自己采访路人的经历;有的写帮助清洁工阿姨扫地的事情;有的写跟踪小学生,发现乱扔垃圾的现象。

《跟踪行动》片段(陶柳烨):

采访结束,我和徐鸣优去售货亭买了一根热狗。这时,正好遇见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她妈妈也给她买了一根热狗,她津津有味地吃着。我们突发奇想:来一次秘密跟踪,看看这个小姑娘吃完热狗后竹签会不会乱扔。她们一边吃一边往荷花池塘上的小桥走去,我们也尾随其后,还不时偷拍几张照片呢,母女俩谈笑风生,妈妈还搂着自己的女儿,穿着都挺光鲜的。当小姑娘快吃完时,我和徐鸣优用手机拍小河的景色时,就在那一瞬间,那个小姑娘手的竹签像变魔法一样一下子不见了,原来已经被她扔在小河里了。我们本来想去和她们讲:请不要乱扔垃圾。但是她妈妈在,我们就没敢说,只能用眼睛狠狠地看着她们,真可恶!

这一幕,让我们感到很难为情,同样是小学生,她真是丢我们的脸!她们一边走一边笑着,那笑声显得特别刺耳……

这样的习作,写的是自己的真实生活,小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这样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经历本来就各不相同的道理,让儿童习作在“个性化”的原点上返璞归真。

三、遵循生态规律的个性发展

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儿童的生态即儿童的生命状态、生长姿态、生存态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每个成长历程都应该有独特的记录方式。

(一)顺应生存态势,记录成长历程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他们生存的态势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顺应孩子自身发展的状态,引导孩子去记录自己生命过程中每一个不同时段的姿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句话是说不同的叶子之间存在差异。人更是如此,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每个事物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如果学生写出一模一样的生活,那可能是最糟糕的事。

说到这里我不仅想到了美国一位幼儿园老师上的《人生第一课》,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如果从原生态习作教学这个角度去审视这一课,我觉得作文教学更需要这样的潜移黙化,它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儿童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应该进行写作理念的渗透,这种教育不是抽象的,它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这种教育又是它能给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

到了不同的成长阶段,人的记录方式就有所不同。小学阶段,刚开始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低年级,可以引导学生“自画自说”,指导学生准备一个精致漂亮的日记本,上半页画画,下半页将自己的话写下来,画的内容广阔无边,写的内容天南海北,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了小学中段,三、四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量,老师则可以指导学生写日记,写漂流日记,小组合作日记接龙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一切;到了高段,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对待问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都有个性化的思考和见解,老师则可以从多角度引导学生不仅仅记录生活,更要记录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从幼儿园开始,应该能为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记录着孩子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应该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顺应儿童的生存态势,引导他们记录自己的生活。

(二)分享童年故事,彰显个性姿态

童年里总会有很多往事,荡漾着幸福和快乐的回忆,记录着童年的苦难和艰辛。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引导孩子带着一份美好的心情去回忆、去怀念、去采摘那欢乐园里的果实,与他人分享童年生活的故事,在故事中彰显儿童独特的个性姿态。

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莫言讲的是童年的故事,讲的是过去的故事,讲的是自己的故事,讲的是身边人的故事,讲的是社会生活的故事……

其实,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讲,也都能讲故事。有的故事,可以让家长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记录;有的故事,可以由老师引导他们去记录;有的故事,可以自己讲自己记录……童年时记录的故事,一定会为成年后写自传或回忆录等积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将儿童独特的个性姿态展示给别人。

曹文轩把写作形象在比喻成“造屋”,为心灵造就安置之地。他说,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儿童原生态作文,其实就是在造自己的心灵之屋,为自己的心灵安家。

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特征的生命个体具有其独特的生活模式,有着其特有的生态发展规律。因此,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的个体特征,应该是对教育的起码要求。原生态作文教学应当追寻个性化,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叙自立之志,显自在之趣。个性化追寻是让作文回归儿童的基本途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自主写作。

猜你喜欢
原生态经历习作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经历与感悟
习作展示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