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幻亦真总关情

2018-04-14 08:09何捷汤瑾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欣谜语放风筝

何捷 汤瑾

一、走进“清明”

师:孩子们,来,伸出小手,一起来读首儿歌吧!

(课件出示,生朗读)

柳叶绿,桃花红,过了寒食是清明;

郊外春光美如画,全家老少踏青去。

师:还记得今年的清明节,你是如何度过的吗?

生:我和爸爸妈妈去郊外踏青。

师: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感受美丽的春光。不错哦。

生:我和家人一起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

师:是啊,清明,也是一个追忆与怀念的日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绘本,去感受一个别样的清明……

【评点:开场,如题——清明。汤老师不绕圈子,简洁明了,这是基于对儿童特点的充分认知。】

二、走进“谜语”

(板书:谜语,课件出示绘本封面)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绘本的封面,特别是图中的人物,你有什么发现?

生:老奶奶身上闪着白色的光。

师:为什么奶奶像雾一样白茫茫的呢?猜一猜。

生:奶奶去世了,这是她想念奶奶……

师:这是她想念奶奶时产生的幻觉,这是幻想中的奶奶。而这位小姑娘则是实实在在的人物。看,读封面,我们读出了人物的一实一虚。来,读读题目。

生:谜语。

师:在这个故事中有很多有趣的谜语呢,想不想猜一猜?

生:想!

(课件出示,生读谜面)

由低到高,由浓到淡。忽左又忽右,跟着风儿走。

师:这是什么呢?

生:白云。

师:是白云吗?在农村,快吃饭的时候,在屋顶上可以看到……

生:炊烟。

师:对了!

(课件出示,生读谜面)

去年秋天撒下种,长出绿苗过一冬。

开春它还接着长,遍地黄花满天香。

师:这是什么?

生(齐):油菜花。

师:恭喜大家,答对了!这些有趣的谜语是谁编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吧。

(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读)

放学路上,天下着雨。爸爸告诉我,明天是清明节,我们要回老家去给奶奶上坟。

滴答,滴答,我听见雨在我头上急匆匆地行走。

奶奶是去年,在我六岁时去世的,之后爸爸妈妈把我接到城里上小学。

一大清早我们就出发了,长途汽车要带我们去往没有奶奶的奶奶家。

车开了,汽车像一条船在宽阔的水面上游走,只是这里看不到一只贪玩的小鸭子。

嘟嘟车把我们从车站接到了奶奶家,奶奶家的新房子是小村里唯一的一座红顶房子。

雨已经停了,我闻到了熟悉的泥土的味道,这是奶奶家的味道。

“青团蒸好喽,小欣,快来吃吧。”是奶奶在喊我吗?不,青团的热气后面,奶奶的笑容变成了婶婶年轻的脸。

师:孩子们,奶奶在哪儿呢?

生:在墙上。

师:奶奶怎么会在墙上呢?

生:奶奶去世了,这是她的遗像。

师:是的,奶奶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为什么会把婶婶年轻的脸错看成奶奶的脸呢?

生:婶婶说的话是以前奶奶说过的话,这句话她非常熟悉。

师:熟悉的话语、熟悉的场景一下子把我带回了往事之中。

生:她太想奶奶了,产生了幻觉。

师:因为深深的思念啊。于是,在那長长的想念当中,我仿佛又听到了熟悉的声音……

(师生在绘本情境中对话)

生:由低到高,由浓到淡。忽左又忽右,跟着风儿走。小欣,知道它是什么吗?

师:咦,是谁在出谜语?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陪我做猜谜游戏了。

生:奶奶,你回来了?

师:是的,小欣。今天是清明节,我来陪你过一天。

生:奶奶,奶奶!奶奶白得像云朵,呼吸也像云朵。

师:就在清明节这一天,我的奶奶回来了。

【评点:介于绘本本身的特质,汤老师将几个谜语的猜度穿插课间,这是很巧妙的设计。其一,儿童喜欢;其二,课堂有趣;其三,不得不说的是,绘本的画面魅力为猜测营造了浓浓的“中国风”,诱发出厚厚的“乡土情”。这正是当代儿童所欠缺的,这一课做了有益的弥补。】

三、走进“幻想”

(课件出示,师生情境对话)

师:就这样,在幻想之中,我的奶奶回来了。我们走过山间的小路,又来到田野里,我们有了这样两次对话。同学们,来,轻声地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由低到高,由浓到淡,忽左又忽右,跟着风儿走。小欣,知道它是什么吗?”

“奶奶,那个谜语我想不出答案,你告诉我吧。”

“是炊烟,小欣。炊烟是一群调皮的小孩,一些被风吹散进林子里,又有一些跑出来,想玩追人游戏。”

“炊烟,你们好!”

山路上,鸟儿啾啾地说着话,但是谁都不知道奶奶和我在一起。我悄悄地让奶奶再给我出谜语。

“好,听好喽:去年秋天撒下种,长出绿苗过一冬,开春它还接着长,遍地黄花满天香。”

“是油菜花,奶奶!”

“对,对,是油菜花。”

生:这两次对话都写了谜语。

生:奶奶的谜语都来源于生活。

生:我感受到了她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师:谢谢你们的发现。就这样,我和奶奶走过乡间的小路,经过山坡,来到奶奶的坟前,又走过熟悉的小溪。看,现在,我和奶奶来到了曾经住过的老屋前。屋后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竹林。猜一猜,这时候,奶奶可能又会出什么谜语呢?

生:与竹子有关的谜语。

师:看,奶奶的谜语来啦,一起读读。

(出示谜语,生读)

头戴节节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出土赴宴席。

师:是什么呢?

生:竹子。

师:不准确哦!

生:竹笋。

师:这就是奶奶,走到哪里都能蹦出那些好玩的、有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谜语。此时此刻,看着那翠绿的竹林,“我”会想到什么呢?“我”和奶奶又会有怎样的对话?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试着写写吧!

(生创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请轻轻地放下手中的笔,一起来交流分享吧!

“奶奶,奶奶!你再给我猜个谜语吧!”

“行啊,头戴节节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出土赴宴席。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是竹子,奶奶,我猜得对吧?”

“不完全对哦,小欣。”

“是竹笋,是竹笋,对吧?”

“对了,就是竹笋。我的小欣最聪明了。”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我认为她写得不错,特别是小欣猜得不够准确的时候,奶奶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慈爱。

师:哦,在对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温馨的画面,感受到了奶奶的慈祥。

“头戴节节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出土赴宴席。是什么?”

“是竹子吗?”

“不,不是,再想想。”

“是竹笋!”

“对了!”奶奶微笑着。

“奶奶,我们继续到竹林捉迷藏吧!我数十秒‘十、九、八……三、二、一”

“哈哈,我来啦!”奶奶又从最大的竹子后面找到了我。

师:在倾听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她写的有什么不同?

生:她在文中加入了我和奶奶捉迷藏的游戏。

师:对,加入了对往事的回忆。真棒!

奶奶,奶奶!快看,那片竹林,记得小时候您经常带我去玩呢!”

“那我给你出道谜语好不好?”

“好,好!”

“头戴节节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出土赴宴席。猜猜是什么?”

“这个有点儿难,让我想想。”

“啊!是竹笋!”

师:这位同学的创作又有什么不同?

生:她把回忆写进了对话里。

师:了不起的发现!来,看看绘本中是怎么写的。

(课件出示,生分角色朗读)

我喜欢在奶奶家废弃的老房子那儿玩儿,老房子是奶奶刚嫁来时住过的地方,现在这里开满了蚕豆花。

“小欣,我们再来猜,好不好?”

“好呀,奶奶。”

“头戴节节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出土赴宴席。它是什么呀?”

奶奶家的新房子依偎在一大片翠绿翠绿的竹林边,从前,奶奶常带我去竹林里挖竹笋,奶奶会把挖到的最大个儿的竹笋放进我的小篮子。

“是竹笋吗,奶奶?”

“是的,现在胖乎乎的笋娃娃们正在急急忙忙地长个儿呢,就像我们家的小欣一样,哈哈——”

师:掌声送给他们。好的文章,朗读也很重要哦。你们觉得绘本中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生:奶奶把小欣比作竹笋,饱含了奶奶对小欣的期望。

师:在奶奶眼里,小欣就像笋娃娃一样在快乐地成长。

生:绘本中写对话的时候,先写了对往事的回忆。

師:是啊,触景生情!原来,我们可以在幻想中回忆。

(板书:幻想中回忆)

师:继续往下读。我们又来到了哪里呢?那高高地飞起来的是什么?

生:风筝。

师:“我”和奶奶一起放风筝呢!这时候,奶奶会出什么谜语呢?

(出示谜语,生朗读)

像鸟不是鸟,身上没羽毛,每到清明节,牵线飞高高。

师:来到广阔的田野,“我”和奶奶放起了风筝。此时,“我”和奶奶又会有怎样的对话?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来,一起来分享。

记得小时候,奶奶放风筝的技术是村里最好的。因此,她经常牵着我的小手去田野里放风筝。

“奶奶,我给您出个谜语吧?”

“好啊!出题吧!小欣。”

“奶奶,听好啦:像鸟不是鸟,身上没羽毛,每到清明节,牵线飞高高。是什么呀?”

“哦,让我想想,哦,对了,是风筝。小欣,我说的对不对啊?”

“对的,奶奶,就是风筝!”

师:来,把掌声送给他。知道为什么吗?

生:前面同学写的都是奶奶给小欣出谜语。这里,他写的是小欣给奶奶出谜语。

师:嗯,这样也可以。还有什么发现?

生:他写到了奶奶是村里放风筝技术最好的。这是对往事的回忆。

师:写得好,点评得也好。这位同学就用到了刚刚从绘本中学到的先写回忆再写对话的方法。这,就叫活学活用。

“来,小欣,奶奶给你出一个谜语。你要是猜对了,奶奶就做你最喜欢吃的菜。”

“好,奶奶,您就出题吧!”

“我可要出题喽:像鸟不是鸟,身上没羽毛,每到清明节,牵线飞高高。”

“嗯——我猜不出来,奶奶,是什么呀?”

“现在不告诉你,我们先去放风筝吧!”

“好呀,好呀,放风筝最好玩了!”

“小欣,现在能猜出来吗?”

“知道了,知道了,就是风筝呀!”我开心地叫道。

师:谁来点评?

生:对话里有回忆。

师:对,在她们的对话中满是浓浓的回忆。

“奶奶,您上次和我放风筝的时候,我还只有五岁呢!”

“是啊,小欣,那时你才这么一点儿高……”

“哈哈……”

“来,我给你出个谜语吧!”

“好!”

“像鸟不是鸟,身上没羽毛,没到清明节,牵线飞高高。”

“嗯,我知道的,是风筝呀!咱们去放风筝吧!”

“好,奶奶年轻时可是放风筝的高手呢!”

没过几分钟,奶奶就把风筝放得好高好高!

师:这里有一处写得特别精彩。谁发现了?

生:他把和奶奶一起放风筝的回忆写进了对话里。

师:哦,原来,还可以把回忆写进对话里呀。来,看看绘本中是怎样写的吧。

(学生朗读)

生:像鸟不是鸟,身上没羽毛,每到清明节,牵线飞高高。小欣,这是什么呀?

生:风筝,是奶奶做的鹞子风筝!

生:对,对,小欣,我来教你放风筝,好不好?

生:好呀,奶奶!

师:同学们,绘本中的描写与刚才这位同学不谋而合的地方是什么?

生:对话里有回忆。

师:从哪些地方你们读到了回忆呢?

生:“风筝,是奶奶做的鹞子风筝。”小欣肯定回想起奶奶之前做的风筝了。

师:言为心声,她想到了这样的情景,就说出了这样的话语。

生:“对,对,小欣,我来教你放风筝。好不好?” 这一处也是。

师:对,就是这样,我们也可以把回忆写进对话里。

(板书:在对话中怀念)

(师生配乐朗读)

师:太阳低了,爸爸唤我回家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我拉着云朵一样的奶奶往家走。

生:小欣,我们再来猜一个吧。

生:好呀,奶奶!

生:来到屋前,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不赶也会走。它是什么呀?

生:奶奶,这个谜语好难猜呀,我就要走了,可是还没想出答案来。

生:是阳光,小欣。阳光总是和我们做游戏,今天躲起来了,明天它又会出来找你玩。

生:嗯,奶奶,我喜欢阳光。

师:你喜不喜欢阳光?为什么?

生1:喜欢。因为阳光能带给我温暖。

生2:喜欢。阳光像奶奶一样温暖着我的心。

生3:喜欢。阳光照亮了我的生活。

师:清明节这天,我的奶奶回来了,她给我带来了——

生1:她给我带来了温暖。

生2:带来了曾经美好的回忆。

生3:带来了童年的快樂。

(课件出示,生齐读)

清明节这天,我的奶奶回来了。她给我带来了温暖、快乐、希望……

师:爱,就如同阳光照耀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

【评点:所谓“幻想”,是此课重要的承接教学环节。上承之前教学中的谜语猜测,语境营造,意境熏陶;下接即将展开的提升点亮环节——亲情的渲染。汤老师设计的教学版块是极具逻辑色彩的,儿童身处其间,天然无痕地被“带入”一个个温情的“现场”,卷入一次次心海的悸动。】

四、体悟“亲情”

(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读)

天空红了,炊烟又升起来了,奶奶渐渐地模糊,最后变成了一个小白点。再见了,奶奶,真高兴你回来陪我过了一天。这是只有我们俩才知道的秘密。说好了,明年清明节,当一切醒来的时候,你一定要再回来。

师:浓浓的爱,如真如幻,如诗如画,看,这段文字俨然变成了一首动人的小诗。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

天空红了,

炊烟又升起来了,

奶奶渐渐地模糊,

最后变成了一个小白点。

再见了,奶奶。

真高兴你回来陪我过了一天。

这是只有我们

才知道的秘密。

说好了,

明年清明节,

当一切都醒来的时候,

你一定再回来。

师: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生生不息……(板书:生生不息)

师:爱长长,长过千年;思念,何必泪眼。今天,就在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中,我们已然把爱和美读进了心里。愿这颗爱和美的种子能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生根、发芽……

【评点:水到渠成,去雕饰,舍说教,情感自然生成。】

【总评】

绘本儿童写作之魂

以绘本辅助儿童写作,是近几年教师个性化课程建设的主流模式之一。安徽特级教师汤瑾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无疑是让人瞩目,值得关注的。我们发现她以及工作室团队不断推出新课,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在课堂中带领儿童到达一个个全新的写作境界。汤老师以及她的团队在绘本儿童写作教学上做出了让人心服口服的成绩。

这一课《亦幻亦真总关情》尤为特别,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绘本儿童写作教学样本。

不管坊间对绘本多么推崇,进入教学用材系统后,必须认识到绘本辅助儿童写作,的确是柄“双刃剑”。在我们带领儿童享受图文合奏的同时,也要看到儿童直面图画时带来的教学上的局限。画面,既能刺激儿童展开想象,同时画面的色彩、真实感、形象定格等不容忽视的优势,反而让儿童想象在具象面前有所限制。太真实、太具体、太形象的画面,挤占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有想象力非凡的小孩面对这样的画面,能够有更加无穷的延展,但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学中的“大部分”。我们的教学要面对、要解决的,正是他们的整体发展。其次,文字与画面的配合,给予儿童表达方向上明晰的指引,甚至给了可供模仿的样板,同时也限制了创意的生长。“举一反三”的表达,“一”的强大,让“三”的变式仅仅是换汤不换药的形式改变,其思维内核是缺失的,创意写作的快感是无从获取的。纵观最近的绘本儿童写作,基本带有此类的限制。模仿的表达,失去原创的个性独创色彩。

基于这两条,绘本儿童写作教学的路子和空间变小了,很多研究者止步不前。汤老师却迎难而上,不断选择优质绘本,突破上述两个瓶颈,抵达绘本辅助儿童写作的新高度。这一课,正是为我们指引了一条突围前进的道路。

首先,引人关注的是此案的课题《亦幻亦真总关情》。“情感”就是我们所谓的“魂”。以情感为教学的指归,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铺设情景,设计版块,缓步抵达,实现情感的介入,亲近,融和,升华,这就使整个教学有了“魂”。汤瑾老师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想,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猜谜”这一传统而又新颖的话语交际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汤老师也将其确证为本案设计的焦点。猜谜,有效地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让儿童的思考与表达,在谜语谜面的关联中对接起来,让儿童的思维不断处于活跃状态,不断以思维的触角触碰绘本,发现文字与画面背后隐藏的情感。这一点,就已经在为突破之前说到的“画面局限性”做努力了。猜谜,本身就带有无穷的想象,伴随想象生发的就是乐趣。

第二,绘本画面带有强烈的移情效果。一幅幅极具中国元素的,一看就诱发出浓厚中国味道的画面,以近乎仿真的方式出现,让儿童很自然地产生回忆。回忆,或者关联自己曾经的乡村生活经验;或者是长辈话谈时的童年经历;或者是短暂的乡村生活体验……这些回忆都为儿童增加了表达的兴趣。写作的背后,原来是强大的情感支撑,以庞大的生活背景为幕布,由中产生的各种体验,都蕴含着儿童个体在当下迸发出的情感因子,都是鲜活而个性的体验。

必须说一点,此绘本的画面太真了,真到几乎如同照片。这,不就是对想象的限制么?面对这样的“教材”,我们要隆重地向汤老师学习——画面,就是一种激活;画面,就是一种唤醒。教师的话题设计,是一种善意的呼唤;教师的对话态度,是一种农人般温和的期待。汤老师正是用这些,让儿童在面对仿真照片式的图画前,依然享受着表达的乐趣。支撑表达的,就是对生活的想象,对过往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切都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教师用教学激活。

第三,亲切温和的讲读,正是情感萌发的催化剂。汤老师的语言艺术,本身就是教学资源。话语是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儿童参与阅读、猜测、交流、互动;话语让情感的生成变得自然,提问与回答,回答与思考,思考与辨析,汤老师用对话带领儿童进入绘本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产生真切的体验,仿佛自己就是绘本中的孩子,自己就在和长辈进行交流,自己就在现场体验着其乐融融的氛围。教师以亲切的言语让这一份情不断地得到升华,正如湯老师为案例所起的题目《亦真亦幻总关情》那样,整个教学设计从对图文的接触和体察入手,让儿童充分地通过与同伴、教师的对话,通过猜谜等一系列言语表达活动,渐入佳境,慢慢地体悟到图文合奏中蕴藏的情感。这个过程,就是亦真亦幻的曼妙审美历程,能激活对生活的各种回忆与体验,能产生共情与共鸣。课内留存的情感,无疑将延续课外,用于生活,在儿童今后参与生活中的各种各样活动中,不断地得到滋养与陪护,让其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怀念、享受亲情的人。

善良就在这样的教学中种下了种子,而善良的种子就是绘本教学的灵魂所在。

猜你喜欢
小欣谜语放风筝
女儿的“心痛”从哪里来
一句话点亮我的世界
识字谜语
一次“特殊”的捐款仪式
谜语
谜语两则
谜语两则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