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2018年3月末“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江南论坛’高校思政课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研讨会”在江南大学召开。在会上,很多专家学者就新媒体新技术是否进高校的思政课堂以及进了思政课堂后的实效性进行了研讨。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跃教授认为,大学思政课堂时间有限,理论要深度剖析,如果形式过于花哨,一是挤占了课堂时间,二是破坏了理论的学理性和深度。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训威老师却强烈希望新媒体新技术介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他认为面对新媒体的来袭老师们所表现出来的反映应该分为三类,抵触派、骑墙派、拥抱派,他强调要支持、推进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的高度衔接,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那么,思政课到底怎么上?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掌握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大学生又将是这个时代的主宰,如何把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强调指出,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会发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都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会对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等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已经感受到,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类社会正在快速形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所谓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技术。
(一) 课程属性的必然要求
《形势与政策》课由于其即时性强,需要紧跟国内国际热点,在教学实践中也体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殊性[1],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较高的教学难度、信息量大、教学手段多样、无固定的教学专题和教学章节等特点。《形势与政策》课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时刻关注时事的发展和政策的变迁才能跟上本课程的节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形势与政策》课是最大的利好消息,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与政策内容,更新和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这也最为符合本课程的目标要求,从而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其学会根据热点内容提前查找资料,了解和把握相关政策,观察与分析具体形势,为更加深入的理论剖析提供基础。
(二)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内在要求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管理自动化等变化,已给形势课教师既提出了新要求又提供了新平台,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越来越成为趋势[2]。这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因此,多媒体、网络等软硬件,自然成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新载体。第二,95后00后的孩子是网络的“原住民”,我们思政教师,现在面临的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喝着优酸乳在温室里长大的这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受过穷挨过饿,所以跟他们讲战争年代的艰苦,讲建设国家时的奉献,甚至讲父母一代人的物质缺乏,他们有同情,却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作为这一代年轻人,他们也非常关注政治,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只是表现形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那么,在高校发挥思政课堂的育人和导向功能的时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助力,其传递的信息和思想能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同时也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学生兴趣。
(三) 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大学教育倡导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3],具有大局观,把握形势发展趋势且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具备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应对社会的挑战,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我们的培养目标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熟练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是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
(一) 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已渐渐丧失了预先获得信息的优势,而当代大学生凭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具有自主获得信息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革,课程教学应当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动态发展当中[4]。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不主动适应信息化这种趋势,及时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就会很被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怎么才能与信息技术有效衔接?一方面是技术上的,教师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自身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具备相应的网络素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能动作用,才能被学生们接纳和认可,而不至于被认为是既慢又落后,这也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有了时代感,充满朝气。另一方面是内容上的,睿智的观点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是紧跟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需要结合网络媒体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授课内容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联系起来,最终把学生需要知道的和需要学生知道的结合在一起[5],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独特优势,利用一些平台,如中成智慧课堂、微信公众号等,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吸引大学生真心喜爱这门课程。
(二)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无教师的教学环境,可以不用非得在特定教室和特定时间内进行教学,这意味着教学环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面对特定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查找资料,自己探究答案。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大,角度更多,知识更新更快,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学能力。但如何考评学生的学习自律性将成为一大难题,因为毕竟机器是没有情感的,不能像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动态等并予以及时引导。
(三) 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自动形成电子档案,其中包含学生作业情况、学习活动记录、学时记录、学生关注浏览过哪些新闻、学生有效提问次数,有效留言次数等。利用这些大数据可以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6],支持教学改革,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是可以实现的,但如何有效加以利用,需要深入探讨。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开设以来特别是1987年以来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进行研究,本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显,“形式与政策”课,虽然在帮助学生客观、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方面承担了主渠道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着教学模式、内容、手段、效果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上的诸多问题[7]。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和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更加清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课程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