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唤心多途径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策略研究

2018-04-14 18:06张栋栋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张栋栋,刘 斌

(1.阜阳师范学院 保卫处,安徽 阜阳 236037;2.阜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3.安徽财经大学 MBA中心,安徽 蚌埠 233030)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华民族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的大学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独生子女群和最大的网民群体,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他们过早的享受了太多的安逸,家庭的特殊地位让他们过多的欣赏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社会的多元化让他们广泛的体验了不同理念的现实,网络的敏捷便利更让他们尝试到了知识获得的多途径。成长环境的优越性及社会的多元化使他们形成了表现迥异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话语模式及行为习惯。“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现在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主力军,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无疑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逐梦人,因此,既要做好传学问之道,又要做好传为人之道。

一、“以新唤心”的内涵与理据

所谓“以新唤心”,泛指针对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现设计非一贯制的启导方法,使之直抵人心,领会“道理”中蕴含的真理,通过一时的触动演变为永久的感动,有效催生新理念,产生正能量,持续激励人健康成长的策略或过程。耳目一新,可以使人凝神增趣,虽“喜新厌旧”常常被人当作贬义词用,但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新”的青睐和向往。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为受教育者创设一个比较理想的发展环境,使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2]。多年的调研和实践说明,符合角色期待是很好的激励方法。从心理学上讲,心境是一种持久的影响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特点不断改变[3]。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最需要思想的时代。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最具有思想的内在渴望[4]。因而,传统的一贯制靠“教育”加“高压”已明显效果不济,理想信念,是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一时的“触动”不如永久的“感动”。只有以生为本,知其所需,应其所求,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持续用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赠君以匠石斸泥之利器,以新导心,以新唤心,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和谐的生态教育环境就能持久地激励学生们健康成长。

二、以新唤心,多途径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策略

(一) 关爱学生,精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是实施“以新唤心”的良好前提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教师最执着的初心是爱,因为只有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才会和学生进行耐心和谐的交流,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心里想什么,准备干什么;同样,依据对事业的热爱,通过全心力的投入所展示的一切学生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才会乐意倾诉自己的心声和困惑,从而为“以新唤心”实施设计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提供良好前提。

(二) 灵活多样,多角度交互浸润是高效“以新唤心”的切实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工匠”,光有“关爱”和“全心力的投入”的“匠心”还远远不够,更需精湛娴熟的“匠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好教师的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做好学生健康成长领路人的基本条件。因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不外乎是理想、道德、学习与情感相关联的问题,能够及时在这些方面提供帮助是他们渴望所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尽善的境界往往产生于有利的环境。要做到适时适地的提供学生所需的有利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坚定了信念,获得了知识,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认为,要用心设计对策,通过灵活多变的途径,启其心灵,激起斗志,导其行动是高效“以新唤心”的切实保障。

1.正面教育唤自律

几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使中华民族形成了朴实谦逊的风格和严于律己的精神,处事待物对人对己都习惯于“找问题”。一段微信曾这样写道:家长会上,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做了四道题:2+2=4;4+4=8;8+8=16;9+9=20,家长们纷纷说道:“老师,你算错了一题。”老师转过身来慢慢地说道:“是的,大家看得很清楚,这道题是算错了,可是前面我算对了三道题,为什么没人夸奖我,而只是看到我算错的一道呢!”显然,它让我们悟出这样一个哲理:教育的真谛不仅仅在于发现学生的错误之处,而要充分赏识和肯定他们做得对的地方,激发他们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动力。现在的大学生自信心很强,对于他们一味地横加指责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口服心不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与老师反目为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遵循这一原则,在内容上要用积极的、正面的事实和道理唤醒学生的积极性,在方法上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以理服人,在行动上要坦诚相待、相互尊重。要通过多元的评价机制来展示每个学生全方位的、丰富的自我[5]。通过有针对性的感化与引导,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在思想与学习等各方面不断进步。

2.问题切入解困惑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味道,修道之谓教。”《中庸》非操纵的、非窒息的教学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的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的学习[6]。教学倡导以问题切入展开教学过程,事实上,一切围绕着学生成长的所作所为都应如此。调查表明,问题甚至问题的提出次序对人的思维及结果的公正性都有影响。有人在1980年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的对象是美国居民,调查的问题有两个:A.你是否认为美国应该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的记者到美国来,并把他们看到的新闻发回去;B.你是否认为像苏联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让美国的记者入境,并把他们看到的新闻发回美国。调查结果表明,若按A,B排序,对A,B赞同的比例分别为54.7%与63.7%,但按B,A排序,对A,B赞同的比例分别为74.6%与81.9%。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有意无意的保持一致。美国人比较愿意让美国的记者到社会主义国家去,并把新闻发给美国。当把问题B置前时,就形成了一个宽松的框架,既然苏联应该让美国的记者入境,美国也应该让苏联记者进入美国,所以同意的比例较高[7]。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时代内心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内心需求,精心设计问题,把谈问题、摆事实、讲道理融会贯通,或为旁敲侧击,或为重点突破,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晰事理,消解困惑。

3.共性之中重个性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性格是五光十色,千差万别的,因而教育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分别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好的主张是不是马上去实行呢?”两人却得到不同的两个答案。孔子对子路说:“有比你阅历丰富的父兄在,你应该向他们请教,怎么能马上实行呢?”而对冉有却说:“听到了好的办法就应该马上去实行。”为什么如此?孔子道出了缘由:“冉有遇事退缩,因此我鼓励他大胆去做;而子路遇事勇敢过人,显得莽撞,所以我叮嘱他要慎重。”因此,了解学生的个性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前提,要关爱每一个学生,要注重普遍规律下的个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恒心铺起通天路,勇气推开智慧门。”始终坚定不移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4.常规视角抓创新

一个问题的解决有一般的常规方法,但对常规方法的挖掘和提炼也常常会产生新颖高效的特色方法,尤其是多学科的融会贯通,常常会创新新理论和新方法。如微积分为近代概率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同样,把概率论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在微积分中,可使得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事半功倍。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常从“质”的角度谈得多,如利用经典论述、事实依据等谈结果的利害等。伊索寓言“孩子和狼”告诉我们:说谎会失信与人。利用概率论中的贝叶斯公式就可以从量的角度,把随着说谎的次数变化诚信度降低的程度刻画的淋漓尽致。诚信之说何处始,唯有源头活水来[8]。产生并发展于人们生存世界的各个学科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高斯说:“去寻求一种最美最简捷的证明,乃是吸引我去研究数学的主要动力。”如根据积分的自身特点,运用求随机变量数字特征的间接方法与连续型随机变量密度函数的性质使得积分运算化繁为简等[9]。对其他学科亦是如此。因为“新”能长“趣”,“趣”能升“力”。可见,创新可以更好的激活一个人的自身潜力。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需,也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必然。

(三) 阅读经典,将传统文化与现实教育融合是“以新唤心”的强大推力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将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教育相融合,就会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如杨万里(南宋)的“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11]通过人与山的对比,可以让人联想到“学无止境”的哲理,从而激励自己永无休止的踏踏实实地学习。倡导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厚置文化性,注重获得感,彰显创新性,就能产生“以新唤心”强大推力。

(四)信息辐射,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强化“以新唤心”

现在,手机、电脑、网略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有效的拓广网略教育空间。如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实施慕课及翻转课堂等,利用信息的快传递,强辐射,快速回应学生们的渴求,真正实现“以新唤心”的育人效果。

总之,“以新唤心”是一个链接师生的和谐链。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管任何时候,只要不忘初心,以微笑融化陌生,用信任沟通心灵,把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作为崇高的职业追求,在持续不懈努力下,就一定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