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飞
(吉林化工学院 研究生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也步入了新时代。研究生群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将其培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而深远。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党的基层组织能否凝聚广大师生人心和推动学校健康发展,作为党建重要内容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1]为实现这一目标,要从分析新时代研究生群体现状、思想动态和组织生活等环节入手,不断拓展新思路,制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方案,并创新相应的工作模式,在研究生学习生活、党员活动和党支部建设等方面积极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新时代,高层次人力资源供给增长幅度较大。权威部门统计,我国在学研究生2015年达到230万人,较2010年增长约20%;2014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66.9万人,比2010年增长32%。2014年招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43.5%,比2008年刚刚发展专业学位时的7%有大幅提高[2]。另外,我国一些高校从本世纪初相继实施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2~3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客观限制了高校基层党团组织思政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协调研究生党建与科研工作间的矛盾,开展长期性的研究生党支部活动,以及预备党员的考察和再教育等方面;同时,增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迫使研究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工作中,投入党内学习、思想汇报和组织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导致了研究生群体中党组织的影响力弱化,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思想观念多元、学习科研压力大、与外界交往频繁,集体意识相对弱化,使得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参与度不够,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完成大学学业后,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专业和研究方向更加聚焦、科学研究工作更加深入,思想认识观念和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开放,接触学科前沿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机会增多,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更加深入,见解更加独立;研究生学制相对较短,培养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参与科研实践、企业实习、校际交流等情况增多。当前,研究生群体的科研压力普遍较大,思想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特点,学生在校时间不一,本硕间交流、跨年级交接时间较短,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空间相对较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延续性、实效性受到影响;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研究方向不同,培养方案也各不相同,日常生活较分散,学习和科研工作常以课题组为单位开展,较少以班级和党团支部为单位进行交流,全局统筹和集体意识相对薄弱,缺乏深度挖掘和传承延续等等,给规范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带来诸多实际困难[3]。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新时代,就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新模式,积极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创新、载体创新和机制创新[4]。
新时代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教育和引导研究生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道德规范和爱国主义作为基础和重点,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教育和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和任务,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创新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是改进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新时代的高校研究生是知识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群体,是我国人才强国和自主创新战略的宝贵资源和重要依靠。不断培养和吸收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发展和壮大研究生党员队伍,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切实提升思政课程水平,使之入耳入脑入心,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学科思政为理论引领、课程思政为主渠道、文化思政为融入方式、网络思政为新战线、日常思政为主阵地,积极探索和实践 “大思政”的育人格局[5],是实现高校研究生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
陶行知先生曾充满智慧地说,“先生不应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研究生导师要成为把握发展方向、引领研究生走向未来的引路人,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教学和指导工作中,帮助学生拧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6-8],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研究生。导师要根据新时代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和具体需求,通过示范引导、说服教育、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营造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和充分交流的氛围,不断增强导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塑造学生优良品行的“大先生”,完成好研究生引路人的光荣使命。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高校党团组织要紧贴时代变化,结合群体特点,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遵循研究生成长规律,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化解困惑和解决困难,为研究生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多渠道开辟研究生党建途径,提供丰富资源,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独立人格和思想感情,既注重满足研究生成长的共性需求,又关注他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期待,让其充分认识到,德育的本质不再是管理、约束和控制,而是对研究生人性的尊重和唤起,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服务和管理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更高层次。
研究生的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是在现实生活中磨炼出来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生动、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既能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研究生学以致用能力,又能培养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魅力,坚定学生社会责任感,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在进行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同时,注重加强课堂外德育实践活动,在研究生中倡导诚信教育、严肃法纪教育、加强党员意识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可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和贯彻,引导研究生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主题,把实现中国梦和个人理想统一起来,通过组织参加宣讲报告会,在研究生新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9],规范其学术行为;通过研究性学习《宪法修正案》,结合正反典型案例,开展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安全保密、换届选举警示教育和学法守法宣传教育等,使研究生树立严明的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通过宣传身边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开展各种竞赛[10]、组织迎新联谊等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基层党建活动,在丰富和生动的德育实践活动中,使研究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令其领悟到人生的开心和轻松,并时常收获成功的喜悦,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将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