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训之内容、价值及其检视

2018-04-14 16:59
晋中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治家齐家家训

任 健

(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中国古代家训是古人治家教子之训诫,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口头形式的家训是指长辈在教育后辈时依据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口头训诫和教诲;书面形式的家训是指历代以规约、文字记载甚至碑文等方式教导后辈之家庭或家族规约。二者皆是长辈对晚辈、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或教诲之规约,也涉及夫妻之间的相互戒示约束、兄辈对弟辈的训示教诲,主要体现在家庭领域,蕴含于家语、庭训、家令、家戒、家范、家礼、家法、家约、家书之中。家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儒、道、释诸家之修身立德、穷理尽性、齐家治家、行政理政、处世安民等为一体,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内容涉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涵盖内圣外王、成己成物、为人处世、修己治人、交友治民等诸领域,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和精神气质的塑型仍能发挥积极效用,其修身、齐家、处世和治平之道对当今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皆有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修身立德:传统家训之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家训是以家庭教育与规约的形式传播儒家道德伦理的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家庭化和民间化,是儒家道德伦理下移的重要路径和实现儒家德性修养普世化的有效方式,是儒家道德伦理走出书斋、走向民间的最直接的途径。一般地说,古代家训皆以修身、治学、治家、交友、用人、治政、治世为渐进次第,其致思路线围绕《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展开,其核心聚焦于修身和齐家,遵循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之推演路径。传统家训之齐家之道,主要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对后辈在德性修为、行为举止方面做规范,在治理家庭、整顿家族、平治天下等方面提出规约,以此逐渐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风尚和家庭价值导向。

治人与治家是中国古代家训的核心,治人之道之宗旨在于修身立德,其最终目的在于治家,而治家之宗旨归综于治国平天下。传统家训的治人之道主要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规约,内容涵盖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立德、立功、立言层面上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志勉学。传统家训勉励子孙立大志、成大器,成为有作为的人,这几乎是所有家训的共同特点。人应该从小立志成才,人若无志向便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家诫》),“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明确了立志与成才和成人的重要性。王阳明强调立志是为人和为学之首要前提,他在教导学生时以“立志、责善、勤学、改过”为教育信条,其毕生的讲学生涯和政治生涯皆不离本旨,“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1]

第二,修身立德。传统家训把修身立德作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如纪昀提出八条教子之“金科玉律”——“四戒”与“四宜”。四戒为:一戒贪睡晚起床,二戒懒惰不用功,三戒奢华图享受,四戒骄傲目无人。四宜则为:一宜勤苦读书,二宜尊敬老师,三宜爱护众人,四宜谨慎饮食。八条行为规范既包括了品德修养,又包括了学业督促,还包括了生活作风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王昶在《书戒》中提出了修身立德需做到九个方面:“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论议贵无贬,其进仕尚忠节,其取人务实道,其处世戒骄淫,其贫贱慎无戚,其进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上述家训素材为个人修身立德、修己治人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指导,对现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引作用,对现代社会良好家风社风的形成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应世经务。传统家训非常强调经世致用,训诫子孙“兼济天下”,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诸多著名家训都要求子弟耕读并重,以学习技术、专研手艺以自食其力和安身立命,并要求学习文学、艺术、音乐等来陶冶情操和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霍韬《渭崖家训》中强调子弟参加农耕的重要性,认为“幼事农业,则习恒敦实,不生邪心”。他还主张考试时应考核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凡耻于耕作者应予以惩罚,如连犯三次,就开除其“学籍”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皆突出了家庭教育中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性。

第四,杜绝恶习。传统家训将戒除恶习放在重要位置,谆谆告诫子孙千万不要沾染赌博、酗酒等恶习以及游手好闲、搬弄是非等不良习性,并提出须知错能改。如邵雍说:“有过不能改,知贤不能亲,虽生人世上,难为人上人。”(《诫子吟》)王阳明教导弟子“不愿狂躁惰慢之徒来此博弈饮酒,长傲饰非,导以骄奢淫荡之事,诱以贪财黩货之谋;冥顽无耻,扇惑鼓动,以益我子弟之不肖,我子弟苟远良士而近凶人,是谓逆子,戒之戒之”。(《客座私祝》)综观古代家训都希望后辈远离和杜绝恶习,对沾染恶习的子孙提出了详细的惩罚措施,轻则杖责、鞭挞,重则免祀、开除出族,甚至处死。

二、齐家治国:传统家训的根本目标

传统家训的第二大主题是齐家之道和治平天下。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皆提出了系统的治家方略,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宽严相宜,赏罚并重。传统家训在教育子孙的方法上注重宽严相宜,赏罚严明。如《颜氏家训》特别指出:“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王阳明也对子侄辈发出类似警戒。此外,家训中的女训和女戒更是对妇女违背伦常之言行提出了严厉的惩处措施,但部分惩戒手段甚至超出了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的范畴,对传统女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传统家训强调治家过程之赏罚分明,对有效治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勤俭治家,俭而不吝。传统家训重视勤俭节约、节俭有度,颜之推引用孔子名言“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以论证勤俭的重要性,但他对节俭和吝啬又作了分别:“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同时对俭和吝作了分别:“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已。”(《颜氏家训·治家》)唐太宗在《帝苑》中也告诫儿子:“奢俭由人,安危在己。”传统家训还非常重视勤奋劳作,蔑视贪逸骄奢,认为劳和俭与善相应,逸和侈与恶紧相随,子女从小务必勤劳务本。如朱伯庐的经典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南宋的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提出了“量入为出,”的原则,这对于指导家庭的日常开支有着积极的意义。不少家训还具体规定了宴会、衣服、嫁娶、婚丧、祭祀活动的标准,务必严格控制开支,上述事例突出传统家训在治家过程中对勤劳和节俭的重视。

第三,注重家风、门风和节操。良好的家风、门风和节操是治家所必不可少的。颜之推有曰:“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氏家训·治家》)明代名士罗伦说:“有好名节,与日月争光……足以奠苍生,足以垂后世。”通过家训的教诲、熏陶,成就了许多刚正不阿、正气凛然、宁可杀身也不丧志辱身的中正之士。班昭和蔡邕的女训和女诫更是对女性的行为规范和节操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当然,所谓“三从四德”其弊也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人身自由、抹杀了女性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但注重家风、门风和节操是人之为人、实现身修家齐的必然途径。

第四,避免争讼,化解纷争。传统家训指出争讼和纷争是导致家庭破败和衰落的重要原因,争讼会导致家庭破裂,家业衰败甚至倒塌,因此要避免因意见分歧而致的家庭内部不和谐,指在处理社会关系过程中尽量减少纷争,纷争不停,诉讼不止,必遭凶险,正所谓“剔牙稀,掏耳聋,谁打官司谁受穷”。传统家训强调处理矛盾纷争应“以和为贵”,早在《尚书》中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有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无论家庭矛盾还是社会矛盾,均应妥善协调,平息纷争,逐步化解分歧和矛盾。

第五,敬业奉献、廉洁奉公。传统家训尤其一些官宦家庭的家训都会警诫家人应清白做人,勿贪勿奢,奉公清廉,注重节操名声。如《周礼·天官冢宰》提出“六计”(也称“六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2]从道德修为、技能提升、敬业奉献、廉洁公正、遵纪守法、辨别能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奉公清廉的标准。赵鼎《家训笔录》认为“凡在士宦,以廉勤为本”。北宋清官包拯一生清正廉洁,对贪官嫉恶如仇,特别嘱咐“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包拯集》卷十《补遗》),并刻其名于石头以诏后代。王阳明一生以清正廉洁著称,在其教学生涯和教导儿子过程中要求清正廉洁,不谋私利,无私奉公,其为政时惩贪治污、整顿政纪,其政治生涯和戎马倥偬中取得的良好政绩皆与奉公清廉有必然联系。

第六,心系天下、忠国恤民。爱国主义是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忠国恤民是其思想主旨。如许衡《训子》诗要儿子“身在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许云《贻谋》要求子弟为官者“不论尊卑,一以廉恕忠勤、报国安民为职”。李世民的《帝范》、清圣祖玄烨的《庭训格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此等等皆旨在告诫子孙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计民生,竭力忠国爱民。古代文人士子具有深深的家国情怀,他们心怀天下,忠国恤民思想世代相传。

总而言之,如果说修身立德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那么治平天下则是人之为人之最终目的。《周易·家人》卦辞中就已经提出了“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主张,《大学》更加明确地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平天下。传统家训认为,无论天子还是庶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是齐家之基础,齐家是为治国平天下做好准备,齐家以家训、家语、庭训、家书等为主要途径。传统家训以训诫规约导引子孙,其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子孙心正意诚、家齐国治而天下平。

三、传统家训的意义及其检视

中国传统家训、家教对家风、社风、民风的塑形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具社会价值,对当今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传统家训特别强调和睦邻里、慎择交友、克己礼让,勤劳节俭、艰苦朴素、慎思谨行、立志勤学、修身立德、刚直不阿、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和谐、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仁民爱物、清廉奉公、公平正义、经世致用等精华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但对家训文化之糟粕,如重君权父权、家长中心、愚忠愚孝、男权意识、轻视妇女等思想,应果断摒弃。因而,必须对传统家训和家风作客观的分析与检讨。

首先,中国传统家训是在封建社会中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受社会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影响,受“尊亲”“忠君”观念的影响,受“君权”“父权”“夫权”等思想影响,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愚忠愚孝”“三从四德”等教条以及“女训”“女戒”中的某些戒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等级尊卑思想,束缚了个人尤其是女性的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压制了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萌芽、发展和提升。

其次,传统家训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高度浓缩,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华,既蕴含精华也存糟粕,主要有五大精华和四大糟粕。五大精华为:在为人处世上提倡与人为善;在自处上提倡慎独;在持家上提倡勤俭;在为官上提倡清廉;在读书上提倡读书做人等。四大糟粕为: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严重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对妇女有严重的歧视;在择业上重士农轻工商;教子有严重的迷信思想等。[3]积极、健康、正面的家训家教对家庭成员在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方面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相反,消极负面的家训文化对个人品行、人格独立、个性自由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再次,传统家训文化的零散性、碎片化导致缺乏系统性和凝聚力,给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带来一定难度。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血缘亲情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家庭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根本和基础,由不同血缘关系所构成的家庭和家族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有机体,家庭和家族在维系古代社会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某几个大家族甚至能左右整个社会的发展动向,正所谓“国”乃是“家”的扩大和延伸,“家”的放大就是“国”,家国一体,故名“国家”。但由此引起的问题是:由于各个家庭或家族对家训家规的不同选择,无法形成相近的、系统的家族管理体系,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宗族派系,不同宗族派系由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之差异,难免产生矛盾和分歧,当矛盾和分期无法弥合时,会直接导致宗族派系之间的裂痕加大而引发纷争和冲突,这对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最后,家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家风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但受诸多因素影响,现在很多家庭的家训家风出现狭隘化、庸俗化、功利化倾向。一些家长从小教育孩子“不能吃亏”“锱铢必较”,在教育孩子“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背后,其实是时时处处“为自己着想”。一些家长甚至用一套庸俗的“成功学”来教育孩子,成功的考核标准是能否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有的家庭甚至鼓励孩子走上社会后逞凶斗狠,溜须拍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难怪很多大学生都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应该引起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总而言之,传统家训以修身立德和齐家治国展开,围绕事亲、交友、治政、治世、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主张从童蒙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形成勤俭节约、自强不息、乐观进取、协和邻里、宽容礼让、尊老爱幼的思想发挥了积极效用,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正如上述,由于传统家训存在的缺陷,如等级尊卑观念,由零散性、碎片化导致缺乏系统性和凝聚力,在现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传统家训必须做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转型,加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数据化的强烈冲击,现代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已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论家庭成员的内在结构关系还是家庭存续的外部环境皆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传统大家族逐渐缩减,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一些传统的家族和家庭正在逐步消失,除此之外,留守老人、失独老人、留守儿童、蚁族蜗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传统家训家规的存续和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挑战。因此,在现时代下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社会伦理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尤显紧迫,传统优秀家训家规的保护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M]//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郑玄.周礼注疏[M].彭林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思想的两重性分析[J].前沿,2011(10):54-56.

(编辑 张 瑛)

猜你喜欢
治家齐家家训
General -lumps,-breathers,and hybrid solutions to(2+1)-dimensional generalized KDKK equation∗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探春治家新论
“布衣宰相”之父 范仲淹节俭治家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