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对《鬼谷子》游说艺术的运用

2018-04-14 16:52张瑞君郝若阳
晋中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纵横家嬴政鬼谷子

张瑞君,郝若阳

(太原师范学院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他最初的身份,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李斯自称为“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1]2547,后来成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李斯兼具如同纵横家游说艺术的专长,这种专长与他早年的遭遇有关。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年轻的李斯曾经担任乡间小官,看见厕所的老鼠和粮仓的老鼠分别具有不同的生存状况,心有所感,想到人之所以会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恰如厕鼠与仓鼠一样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导致。因此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1]2539。由此可见,李斯一定程度上秉持纵横家的价值观。法家的李斯之所以能够具备纵横家游说性质的特点,因为他学习“帝王之术”然后决定入秦的过程,本身就带着纵横家游说性质的功利色彩,“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1]1356。身为法家的李斯意识到,当今天下纷争局势的战国时刻,正是游说之士施展才能的时代,而法家也好,儒家也好,只是每个人所秉持的政治观念不同,处于弱势地位的布衣之士若想要得到统治者的任用,“游说”乃是必经之路。李斯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后认为,天下诸国中,楚王不具备让自己游说的价值,而关东其余国家实力弱小,只有地处关中的秦国值得自己游说。正如刘向为《战国策》所作的叙中有云“横则秦帝,从则楚王”[2]1356,言简意赅地概括出了当时天下的政治局势。李斯择秦而非楚,说明李斯对自己的游说对象也是经过选择的,正如《三国演义》第三回:“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3]28。而《鬼谷子》中蕴含的思想有很多方面说的都是关于游说君主的“术”,况且李斯有名篇《谏逐客书》闻名后世,该文尤其能够体现出李斯具备犹如纵横家口才般的游说艺术。

“游说”,意即通过言语等方式劝说他人接受自己的主张来实现目的。关于“游说”一词的出处,最早于《韩非子·五蠹》篇中可见:“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而徼幸其后?”[4]1114战国时代,公卿策士们周游于列国之间,劝说统治者采纳他们的政治主张,同时为自己谋取私利,如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已学游说诸侯”[1]2279。这种功利性的过程,就是韩非和司马迁不约而同地提到的以纵横家特长为代表的活动——游说。游说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主客双方面对面,也可以通过书信等媒介进行,虽然方法各异,但是目的却是殊途同归,就是让对方听从你的观点。因而,想成功游说别人,是一个难度非常高的过程。李斯所属的法家思想流派的代表典籍《韩非子·说难》篇有云:“凡说之难,在于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4]268游说之士要了解被劝说的统治者心理状态、所思所想,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来迎合统治者的心理。恰如《鬼谷子》第十篇《谋》有言:“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5]157被游说的人如果有哪些厌恶的事情,那么在游说他的时候对这些事情要避而不谈。

李斯的文学成就可以称作秦朝文学成就的代表。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6]395而李斯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所作的《谏逐客书》蕴含功利性质的游说艺术,可视为李斯文学成就的代表。清代李兆洛的《骈体文钞》给《谏逐客书》以骈体文之祖的地位。当年韩国派遣水工郑国赴秦帮修水渠,目的是通过此举消耗秦国国力,使之无暇攻伐韩国。郑国的目的被秦国发觉后,早就不满客卿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们趁机利用这件事情上奏秦王政,秦国贵族认为六国客卿都是间谍,之所以来秦国,都是为各自的国家效力,会让秦国陷入危险的局面,应该将他们尽数驱逐出境。于是秦王嬴政下逐客令,作为客卿之一的李斯,对秦国而言自然也在被逐之列,但是李斯不甘被逐,希望能在临行之前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于是,《谏逐客书》就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产生了。

作为纵横家中的经典之作,《鬼谷子》在诸子百家中可谓一部“奇书”。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记载:“鬼谷唇吻以策勋”[7]188、“鬼谷渺渺,每环奥义”[7]189。《隋志》、两《唐志》均将《鬼谷子》隶于纵横家类的思想要籍中。南宋的高似孙在《鬼谷子略》中评价:“其智谋,其数术,其变谲,其辞谈。”[8]57《鬼谷子》现存篇章中,最为精妙之处就是其中讲谋略政治和技巧言谈的游说艺术的十二篇文章。历史上,能正确掌握游说艺术的人能够产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9]247的影响力,比如苏秦、张仪、公孙衍等人。而李斯辞别荀子出山后,他觉得天下诸国之中,只有秦国有实力具备他游说的价值,从此西入秦,游说秦王以“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游说诸侯”[1]2540,因而秦王任命用他为客卿。从他在写作《谏逐客书》之前的经历可见,李斯也是一位擅长连横术的游说之士,因而将《谏逐客书》的内容与《鬼谷子》游说思想进行互相印证是可行的。不难发现《谏逐客书》通篇都能体现出对《鬼谷子》中的游说艺术的运用。

正如《鬼谷子》第八篇《摩》中有言:“说莫难于悉听。”[5]121在进行游说艺术的时候,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说辞。马克思在《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中提到“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游说人”[10]207。身为六国客卿的李斯游说高高在上的秦王嬴政,自身也考虑到双方地位存在着巨大差距。在上书进谏的时候揣摩秦王嬴政的内心,《鬼谷子》第八篇《摩》有言:“有以喜”[5]119、“有以利”[5]119。李斯以秦王嬴政的爱好作为“喜”,历史上六国人士对秦国带来的现实利益作为“利”,对秦王嬴政施展游说艺术中的“摩”之术,最后获得了成功。

《谏逐客书》共25句,705个字,通篇显露出纵横家游说艺术的大手笔。其中18句的句式为对偶和排比,从文章形式上无疑大大增强了游说气势。李斯的这篇策士文辞引用大量史实作为游说的支撑。正如《鬼谷子》第九篇《权》有云:“繁称文辞者,博也。”[5]131“博”,意即旁征博引。

对于《谏逐客书》,刘勰曾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评价:“此上书之善说也”[7]202。刘勰认为这篇进谏公文妙在“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7]202。对比《鬼谷子》第八篇《摩》有言:“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5]123李斯用秦王嬴政喜欢的声色犬马、任用六国客卿带给秦国富国强兵的事实来揣摩秦王嬴政的内心,正好能够投其所好。游说艺术要情理相合,秦王嬴政才会采纳听从。

更难得的是李斯“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7]202刘勰概括的这句话,正是这篇进谏公文运用游说艺术的高明之处。嬴政,作为千古一帝,是位颇具城府的人物。依《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他的大臣尉缭描述,秦王嬴政是“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1]230。从秦王嬴政异于常人的身形举止来看,历代雄才大略的君主们似乎都具备这些令人感到“相由心生”的特点,对游说君主的说客自然会产生一种压迫感。比如《吴越春秋》中记载范蠡评价越王勾践:“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虎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11]171

为什么说李斯就是在“批逆鳞”呢?首先,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秦王嬴政本来就是个既掌握生杀大权又强横独裁的君主,刚颁布了逐客令后就有人提反对意见,这无疑就是挑战他的权威。即使是李斯所属的法家中的思想典籍《韩非子·说难》亦有云:“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4]269传说龙的喉咙下长着倒生的鳞片,被称为“逆鳞”,绝不允许被别人触碰,否则脾气再温顺的龙也会发怒;同理,作为一国之君,也有他所不能被别人触碰的“逆鳞”,比如厌恶的事情。在李斯之前,纵横家中的苏秦早年周游列国,向秦惠王游说失败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因为当时的秦惠王“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1]2242。秦惠王刚刚杀了商鞅,正是厌恶游说之士的时候,不明就里的苏秦贸然向他游说,遭到失败亦不足为奇。如果游说之士能够意识到不要触及被游说者的“逆鳞”,那么基本上就获得成功的一半的保障。

《谏逐客书》开篇第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1978这11个字说明了李斯之所以上书的原因。这句话的高明之处在于,李斯既表明了自己反对逐客令的态度,同时巧妙替换真正该为“逐客令”负责任的对象,把逐客说成是“吏”而不是“陛下”的主张,将责任推到“吏”身上,从一开始就无形中维护了秦王嬴政的面子。无独有偶,南北朝时期,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也说陈伯之之所以会背叛萧梁政权是因为“外受流言”[12]1943-1944。将陈伯之背叛萧梁政权的原因推给陈伯之以外的人,自然会减少陈伯之心中的反抗意识。正如《鬼谷子》第九篇《权》有云:“先意承欲者,谄也。”[5]131李斯从一开始就妙用游说术,将主要责任推给“吏”的方式来讨好秦王嬴政,使得被劝说者从一开始心中就会少一些抵触感。而李斯在写了这11字以后,没有直接再说为什么不应该逐客。事实上,逐客令的发布如果没有秦王嬴政的同意,不是所谓“吏议”就能左右的,况且逐客令的发出又不是空穴来风,秦王嬴政又非昏君,秦国刚刚发生了水工郑国事件,秦王嬴政因此下逐客令也是事出有因。但是,作为六国客卿的李斯,既然要劝说秦王嬴政改变主意,就不能说秦王不愿意听的话。

李斯在第一段的第二句开始,用“外人”来罗列史实,大谈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这四位秦国先王重用客卿取得的成就,正是《鬼谷子》第十篇《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5]154的实用表现。陶弘景注曰:“虽恐动之,尚不知变者,则微有所引,据以证之,为设符验以应之也。”[5]155即使是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的佼佼者,在运用游说艺术的时候,也不忘记大量事实的支撑。《周易正义》中“修辞立其诚”[13]15也说明了事实对理论补充的重要性。

李斯在第二段开始用“外物”来支撑他的观点,引用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这些秦国本土所无,但是秦王嬴政非但不排斥反而十分爱好的宝物来继续自己的游说进程。《鬼谷子》第一篇《捭阖》有言“随其嗜欲以见其意志”[5]7,《鬼谷子》第五篇《飞箝》亦云“或称财货、琪玮、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5]79,李斯将秦王嬴政对外物与外人(客卿)之间的迥异态度作对比,说明秦王嬴政是以外物为重而轻视外人,这与秦国几位先王重用客卿而强国的举措事实相悖,证明六国客卿对秦国的积极重要性,从而婉转批评秦王嬴政下逐客令的错误。其实客卿来秦,虽然利大于弊,然而并不是没有弊端,比如之前的水工郑国事件。但是李斯扬长避短,大夸客卿对秦国的贡献,站在他本人的立场这是无可厚非的。

李斯接下来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就能明其德。”[1]2545许多事物的发展皆是在慢慢积累中由小成大的。无独有偶,《鬼谷子》第四篇《抵巇》有云:“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5]67在地质学上,山上的小裂缝,会扩张成大裂缝,最终形成山谷。与《鬼谷子·抵巇》这一思想有想通之处的《老子》第六十四章亦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4]301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李斯运用人人可见的自然之理说明广泛吸纳各国人才对秦国的益处,以平常浅显的事实说出高深的道理,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15]308

《鬼谷子》第九篇《权》有云:“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5]139陶弘景注云:“人能从利之所长,避害之所短。故出言必见听,举事必成功也。”[5]140李斯先用夸奖秦王嬴政的爱好,然后以此巧妙揭示矛盾,让秦王嬴政内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参照《鬼谷子》第五篇《飞箝》“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5]83李斯抓住了秦王嬴政的爱好,然后用爱好入手来影响秦王嬴政的决定:“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1]2545李斯这句话说的巧妙而有分寸,他没有说“士”皆是“愿忠者”,而是用了“众”这个字,正好与前面的六国宝物之“多”相对应。而《鬼谷子》第九篇《权》有言:“佞言者,谄而干忠。”[5]131陶弘景注:“谄者,先意承欲以求忠名。”[5]131李斯巧用悦耳的言语艺术来迎合秦王嬴政,以求得忠贞的名声,从而取得秦王嬴政的信任,使自己免遭被驱逐的命运。

《谏逐客书》这篇应用文体裁的策士文辞整体上体现了《鬼谷子》游说艺术的阴阳变化之道。《鬼谷子》第一篇《捭阖》中言“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伐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5]17陶弘景注云:“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阳’,曰‘始’。”[5]18“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曰‘终’。”[5]18李斯谈及秦国四位先王重用客卿而强国、秦王嬴政对外物的爱好,这些积极有利的方面归类于“阳”,李斯将秦王嬴政重外物而轻外人、驱逐客卿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总结为消极不利的方面,归类于“阴”。阴阳相合,使得《谏逐客书》运用了《鬼谷子》中的游说逻辑,真可谓一个“奇”字,恰如《鬼谷子》第十篇《谋》有云:“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5]157。

《鬼谷子》第七篇《揣》:“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5]108陶弘景注:“言既揣知其情,然后修饰言语以导之。故说辞必使成文章而后可论也。”[5]110李斯对秦王嬴政使用“揣情术”的时候,运用优美华丽的言辞和文章,而后进言游说,可视为李斯在构思《谏逐客书》时运用的策略。

《鬼谷子》第三篇《内揵》云:“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5]46、“遥问声而相思”[5]46。李斯写《谏逐客书》时,已不在秦王嬴政身边,然而自从《谏逐客书》上呈秦王后,秦王嬴政立即收回了逐客令,并且“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1]2546,就是《内揵》中“去之反求”[5]46的鲜活例证。陶弘景对此注云“顺其事则去之反求”[5]47、“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5]47,正如《内揵》云“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5]53。陶弘景注曰:“谓彼所行合于己谋,待之以决其事。故遥闻声而相思也。”[5]54李斯的《谏逐客书》,正合秦王嬴政力图一统天下的心理,《鬼谷子》第七篇《揣》有云:“说人主,则当审揣情”[5]106。因而《谏逐客书》上呈秦王之后,李斯摆脱了被驱逐的命运,而且官复原职,他的政治主张随后更得到了秦王的采纳。如果不是李斯将大量真切的事实用《鬼谷子》中高超的游说艺术演绎出来,那么在逐客令的执行下,六国客卿被秦国驱逐,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将大大延迟,中国的历史很大可能会改写了。

鲁迅先生说,对于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6]86不同的人分析同一部文学作品,因每个人的主观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将《谏逐客书》这篇饱含游说性质的应用文与以游说艺术闻名于世的纵横家经典之作《鬼谷子》进行具体文本之间的对比印证,用联系的视角重新分析《谏逐客书》,足以发现《鬼谷子》的游说艺术理论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猜你喜欢
纵横家嬴政鬼谷子
翰墨乾坤
昙花一现的秦朝
图穷匕见
向嬴政索田宅
《左传》与战国纵横家辞令辩说的比较
试探《鬼谷子》军事思想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
全国鬼谷子与纵横家文化研讨会概述
纵横家的进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