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1.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200433;2.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 20世纪 6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1]77-99。由Harvey Sacks,Emanuel Schegloff和 Gail Jefferson 在继承 Garfinkel民俗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旨在通过话轮设计、序列组织、优先组织、会话修正等研究互动行为以揭示人类言谈应对的组织和特征,从而揭示社会成员言语交际背后的社会秩序。会话分析互动行为研究关注特定社会行为如何选择语言资源(如词汇句法、语调升降等)构建话轮,并为交际对方识别和理解[2]。
对语言事实的尊重与重视是会话分析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大特点[3]。本文采用语料均为真实情境下自然发生的言语交际。本研究在总时长为12个小时的录音中,收集到31例执行寻求信息行为的“极性问+还是”结构的语料,根据Jefferson 转写体例[4]ix-xvi,以文字加非语言符号的方式尽可能地再现交谈发生场景(1)。会话分析研究对语料的观察遵循无先设动机(unmotivated),不做任何假设,是完全基于自然发生的言语互动语料(data-driven)观察基础上的归纳性、经验性、自下而上的描述性质性研究;研究视角为参与者内部视角,即主位(emic)研究方法[5]。
优先组织(preference organization) 早期由Pomerantz在1975年提出,之后多位学者(如Sidnell、Heritage等)共同发展完善[6-8]。优先组织是会话分析研究的重要概念。优先组织的提出基于实施行为时的多种可能选择,如别人向你发出邀请,你可以接受或者拒绝。接受和拒绝就是邀请回应行为的不同选择:接受邀请是优先行为,通常直接作出,没有延迟、没有修饰语、没有解释等;拒绝邀请是非优先行为,通常会出现回应拖延、部分同意、伴有缓和语或者解释等。接受、肯定行为通常优先于拒绝、否定等社会行为。
(1)[PS F15 SB-2 S]
01 Ni:Do you wantu∶m∶(a-/uh-)cuppa
02coffee er Somethi[n?
03 Char∶ [Ye∶ah.=I would
04 absolutely lo∶ve a cup of coffee
例(1)中Ni在01、02行通过问句实施提议这个社会行为。Char的回应表明他接受提议,回应话轮在与Ni话轮结束处最后一个音节出现重叠,表现出Char认真倾听,在Ni话轮即将到达换轮转换结束时刻接话,他接受提议的行为体现出优先结构特征:直接用接受标记Yeah表示接受,后面absolutely加强语气,较大程度上体现了一致原则(preference for agreement and contiguity)。相反,非优先行为则推迟涉及行为的发生,如下所示:
(2)[Sacks 87-58 1]
01 A:Yuh comin down early?
02 B:Well,I got a lot of things to do before
03 getting cleared up tomorrow.I don’t
04 know.I w-probably won’t be too early.
针对01行的询问,B从话轮开始话语标记well拖延,然后解释,再次出现话语标记,直到最后才出现对上一话轮询问的否定回答,并且选择了修饰语probably用来进一步缓和语气。这些非优先结构话轮设计特征在物理空间上都推迟了否定回答的发生,降低投射出即将发生表不同意/否定/不赞同等损害面子行为的伤害。这些延迟行为发生的话轮设计特征投射出非优先行为随后出现,因此交际者可以改变询问方式,从而避免非优先行为的出现,增加交际对方给予肯定回应的可能性。具体如下例所示:
(3)[Sacks 87-58 2]
01 A:Ken you walk?
02 (0.4)
03 A:Ud be too hard for yuh?
04 B:Oh∶∶∶daring I don’t know.
05 Uh it’s bleeding a little.
01行说话人使用的极性问形式展示出期待对方以肯定方式回答是否能够步行的询问。但是第2行出现0.4秒的延迟回应,投射出B将作出非优先行为,说话人A转变了询问方式,从而变为期待对方给出对不能步行的回答。交际者在执行优先行为时各种特征,表现在语言层面就是优先组织的结构特征。在询问信息的问-答序列中,不仅回应后件行为显示优先/非优先特征,前件极性问的话轮设计,包括语法形式、词汇选择等也决定了后件对极性真值的肯定/否定。
从社会或者交际角度看,上述行为如:邀请/提议的接受或拒绝,对极性问的肯定/否定回答并不对等。优先行为/非优先行为对面子、交际参与者之间关系维护都有重要影响[9]。优先组织体现社会成员实施行为的方式,与个人喜好、主观意向都无关,优先是语言结构的优先,是言语交际在语言实现层面上体现的社会秩序和规律[10]53。
话轮是言语互动的产物,对话轮的理解依赖当下语境,即话轮出现的互动序列。交际者使用语言/非语言资源构建话轮实施行为,在由交际各方合作实施、共同构建的动态语境中达到互解[11]211-232。话轮设计、话轮在序列中的位置共同影响行为的理解。本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执行信息寻求行为的“极性问+还是”结构,这是我们在语料中观察到的为交际者重复使用的一种构建话轮的语言资源,一般出现在问-答互动序列前件话轮结束位置。这节中我们从“极性问+还是”话轮设计作为切入点,旨在比较“还是”出现与不出现情况下的优先结构,以探讨“极性问+还是”的交际功能。
在收集的语料中“极性问+还是”以三种形式出现:“陈述句+吗”、“陈述句+啊”及“陈述句+升调”,限于篇幅,这里示例只截取了含有研究对象部分,分别如例(4)、例(5)、例(6)所示:
68男:噢。
例(4)中,A、B均为毕业生,A考上本校研究生,B考到外校。B之前托付A在开学前一个月帮她办理好户口迁移证。截取片段前第38~41行(未在文中显示)两人正在谈论双方开学日期,A在8月30日开学,B在9月10日开学,因此A在已知B时间允许她本人亲自办理迁移证的情况下,在第42行询问B是否还会到学校。“那你要过来吗还是”从调群判断话轮结束,到达话轮转换相关处。43行出现了0.8秒延迟,这是非优先结构的特征,投射出B即将做出的行为会背离A对B有足够时间可以亲自办理的预判,44~45行B的回应从话轮设计上首先展示出自己的不确定是否过去,然后通过条件句跟A请求如果不去的话请她帮忙办理,避免正面回答不去。
例(5)中122行出现0.8秒延迟,并且对于否定聚餐不是AA制给出解释,例(6)66行拖音呃的出现在物理空间上将对政府报销的否定回答向后推迟。这三例都体现了对“还是”前面极性问真值为真的否定回答,回应话轮中出现的延迟、延迟伴随解释都是典型的非优先结构特征。例(4)类“陈述句+吗+还是”在语料中共出现5例,回应行为均为体现非优先结构的对“陈述句+吗”形式极性问真值否定。例(5)类“陈述句+啊+还是”在语料中出现3例,回应也体现非优先结构的对“陈述句+啊”形式极性问真值否定。例(6)类“陈述句+升调+还是”在语料中共出现23例,回应行为有21例为体现非优先结构的对“陈述句+升调”形式极性问真值否定,另外还包括如下例(7)类体现非优先特征的非完全肯定回答2例。
例(7)A为面试官,B为应聘者。B在48行对47行面试官询问他公司裁员的情况做出回答。话轮开始位置出现的呃加拖音是非优先行为的特征,接着作出非完全肯定回答,话轮构建成份包含模糊限制语“好像”。如果将极性问真假值看作一个连续统,B的回答处于靠近真值,又向另一端偏离的状态。这一例体现出对“极性问+还是”非完全肯定回应的非优先特征。这样的例子在语料中一共有2例。
在上一部分的分析中,从“极性问+还是”执行寻求信息行为不同话轮设计的回应语来看,该结构遵循优先组织属性,现有语料的回应在做出否定或者部分否定回应时都伴随非优先行为的非优先特征出现。这说明标记语“还是”的出现并没有影响优先组织序列特征,也进一步佐证优先是结构优先。
Stivers et al.比较了五大洲不同类型的十门语言极性问及回应序列(3)[12],结果表明,对极性问的肯定回答在数量上远远大于否定回答。不同语种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最低70%,最高达到89%的数据表明具有优先结构组织特征的极性问肯定后件回应语与前件询问行为话轮设计的一致性。这与上述“极性问+还是”的绝大数量否定或少数部分否定回答对比差异显著。因此,我们认为“极性问+还是”否定回应更为常见,这是由于话语标记“还是”引起。“还是”的出现虽然没有改变优先组织,非优先行为的出现都伴随着非优先组织特征,但是否定回答数量说明“还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极性问”语言优先结构。
吴亚欣、于国栋从知识论角度解读“陈述句+啊”“陈述句+升调”,认为在执行信息寻求行为时都展示出一定知识状态。尤其是“陈述句+升调”,询问人的知识状态非常接近被询问对方的知识状态,对回应有较大程度把握,更偏向于向对方求证[13-14]。
当“陈述句+啊”、“陈述句+升调”后面附加出现标记“还是”之后,非优先结构特征否定回应语的压倒性数量表明回应把握程度大幅降低,原先把握程度较大的极性问回应在回应类型上出现肯定到否定的反转。加上“还是”,发问人询问行为降低了该语言结构的对肯定回答的期望。
语言不是传递意义,而是实施行为[15]103-130。在现实交际中,理解仅靠语言形式是不够的,更需要考虑言谈应对出现的互动语境和序列的位置。本文研究汉语自然会话中执行询问信息社会行为的“极性问+还是”结构,结果发现话轮组成的语言特征与序列语境发生互动产生增效,话语标记“还是”附加在极性问句之后,虽然优先组织结构属性保持不变,但是显著改变了回应行为的类型,对“还是”前面极性问真值的绝大多数否定显示出发问者对回应具有的确定性大大降低。
注释
(1)文章部分语料来自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会话分析研究论坛”DIG(Discourse&Interaction Group),特向提供语料的老师、同学表示感谢。
(2)在Gail Jefferson转写体例中所用标点符号与常规用法不同,如逗号表示语调略微上升,问号表示语调上升。
(3)Stivers跨语言研究的极性问形式为(肯定)一般疑问句、陈述句+上升语调,与本文研究对象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