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浸,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仄月高寒水石乡,倚空青碧对禅房。白发自怜心似铁,风月,使君子细与平章。平昔生涯筇竹杖,来往,却惭沙鸟笑人忙。便好剩留黄绢句,谁赋?银钩小草晚天凉。
这两首《定风波》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词中嵌入了木香、禹余粮(雨余凉)、石膏、吴萸(吾已)、防风、常山、栀子(知子)、紫草(知子草)、海藻(海早)、甘松、寒水石、空青、莲心(怜心)、使君子、筇竹、蝉砂(惭沙)、硫黄(留黄)、远志(小草)18味中药,竟毫不见生搬硬套的痕迹,充分体现了作者中药知识的纯熟和填词艺术的高超,堪称《稼轩长短句》中之精品、药名诗词中之巨擘。
当时的辛弃疾,正处在朝廷主和派和主战派斗争的“风波”之中,谪居上饶,满心愤懑、百无聊赖的他邀请好友马荀仲一起到附近的雨岩游玩,写了这两首《定风波》药名词。在此之前,同为主战派的岳飞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死在“风波亭”中,谪居上饶的辛弃疾以《定风波》填词,或许别有深意吧!
上古时代,也演出过一场著名的“风波亭”事件: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会稽山大会诸侯,为了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借故杀掉同样是治水功臣的防风氏。(《国语·鲁语下》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相传防风氏被杀之时,人头落地,从其体内喷溅出一腔白血,洒落地上。第二年,白血洒落处长满一种羽状复叶、叶片狭长、开白色小花的小草。有人梦见防风氏说,用这种小草煎汤服用可以治愈在治水劳作之时所患的风寒之疾,老百姓照此服用,果然有效。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这是防风氏留给他们的神草,为了纪念防风氏,这种草便被称为防风。
上则故事当然是一种传说,中药防风的名称,主要源于其功用。《神农本草经》将防风列为上品,认为其“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李时珍云:“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
风本为六气之一,能吹散雾霾、风清气朗、行云布雨、润泽万物,故春有“吹面不寒杨柳风”,夏有“热风吹雨洒江天”,秋有“秋风萧瑟天气凉”,冬有“北风吹雁雪纷纷”。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欧阳修笔下的秋风疾驰有力。然而,风一旦太过,便成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为六淫之首,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十分迅速,具有行无定处、变化无常的特点,故风邪号称“百病之长”。可谓是“能将尘土平欺客,爱把波澜枉陷人”。
“僧曾带雨来看脉,仆为伤风懒上楼。”伤风感冒之恙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辛温解表的防风,正是治疗伤风感冒的良药。防风配伍荆芥、川芎等可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身痛;防风配伍羌活、藁本,可治疗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防风配伍薄荷、连翘,可治疗风热感冒、咽痛目赤。此外,防风配伍苦参、蝉蜕,可治疗风疹瘙痒;防风配伍羌活、桂枝、片姜黄,可治疗风湿痹痛;防风配伍枳壳、甘草,可治疗大肠秘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