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宪海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甄维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柴胡, 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
——《神农本草经》
对于柴胡,大家并不陌生,当自己或家人感冒发烧时候,不少人可能都会想到喝点小柴胡颗粒;在临床上,中医师也常用这味中药。但真的要谈及柴胡这味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以及注意事项时,大家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中药柴胡采用的是伞形科植物北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或全草。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
早在两千年前我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对柴胡就有记载:“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书中将柴胡列为上品药,上品药物多无毒,性平味苦,相对平和,主治心腹肠胃间结气、饮食积聚,有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的作用。
后世医家不断总结,今天的《中药学》将柴胡的功效总结为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因其解表退热,与黄芩、石膏、葛根、荆芥、薄荷、羚羊角粉等配伍,多用于感冒、发热、往来寒热、疟疾等病症,现代医药学将柴胡提纯制成柴胡注射液,肌注或口服均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因其能疏肝解郁,与白芍、香附、郁金、川楝子、佛手相伍,可以用来治疗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因为能升举阳气,配合升麻、黄芪、党参、甘草,可以治疗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并且认为柴胡小剂量(3~6克)功在升阳,中等剂量(6~12克)则疏肝解郁,大剂量(12克以上)可退热。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以柴胡为主药,创制了八首柴胡类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千古名方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清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用来治疗伤寒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胀满、不欲饮食、心烦欲呕、口苦、咽干等症,这些症状背后的机理可以称之为“小柴胡汤证”。在符合“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该方可以治疗现代医学中诸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腮腺炎、胆囊炎、胸膜炎等疾病,应用十分广泛。
后世又有柴葛解肌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均是以柴胡为君药。擅长应用柴胡的医生被称为“柴胡派”“柴胡先生”,近现代刘渡舟、胡希恕、江尔逊等名老中医均善用柴胡,甚至以小柴胡汤为底方随症加减通治各种疾病,这也更加说明柴胡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柴胡可以称的上是疏肝解郁、和解少阳的第一药。
对于“少阳”一词,没有学习过中医的朋友可能觉得难以理解。“少阳”在中医里可以泛指半表半里、阳气萌动、阳气郁遏的状态。五脏属肝,相当于四季中的春季,“少阳”为病多郁,进而表现为上面提到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对于“少阳病”,治疗的原则是不可发汗、峻下、涌吐,只能微微“和”之,一个“和”字体现出柴胡和小柴胡汤的妙处,这也是中医传统文化的气度、精妙所在。
虽然柴胡应用广泛,但临床使用时当有所注意。清代著名的温病学代表医家叶天士首先提出柴胡有“劫肝阴”的弊病,大概是因为柴胡升散、走散肝气、升散阳气,以致耗伤阴血,即所谓的“劫肝阴”。自此后世医家围绕柴胡“劫肝阴”争议不断,虽然这个说法目前难以定论,但应用柴胡时应当注意。
柴胡一般不作为代茶饮的药物饮用。肝阳上升、阴虚火旺、体虚者要谨慎使用,必要时当配合芍药、当归、牡蛎、麦冬、决明子等养血柔肝的药物。
除此之外,还有与柴胡一字之差的药物——银柴胡,仅仅是多了一个“银”字,但银柴胡属于清虚热药,二者的植物科属、功效主治都不同,临床使用时不要混淆。
前面提到的小柴胡汤,将其加工成中成药就是今天的小柴胡颗粒。与汤剂相比,颗粒的服用、携带更加便捷,是广受欢迎的居家常备药,应对感冒或感冒后出现的低热、厌食、咽干不适、乏力等症状绰绰有余。
在日本,小柴胡颗粒曾风靡一时、人尽皆知。1990年,日本厚生省首先对小柴胡汤应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确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1994年,厚生省对小柴胡汤改善肝病患者肝功能障碍的疗效予以认可,小柴胡汤作为肝病常用药物被收入国家药典,出现了百万肝病患者同服小柴胡汤的情况,并且全程服用。1996年3月,有媒体报道:自厚生省认可小柴胡汤治疗肝病功效以来的两年内,部分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而导致了间质性肺炎。厚生省立即叫停小柴胡汤,这就是著名的“小柴胡汤事件”。
究其原因,肝病患者应用小柴胡汤的根据是必须符合“小柴胡汤证”,患者在“小柴胡汤证”消失后仍长期服用,“证”消失了,方药自然需要调整,而不能一味地长期服用,这是错误的中药西用、中西结合的结果,丢失了中药方剂使用过程中对于“证”的把握。小柴胡颗粒仍然可以作为家庭常备的药物短期服用;如果长期服用,不管是小柴胡颗粒还是其他药物,均需要遵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由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一句话概括,同样是感冒,不是每次服用小柴胡颗粒都有效果,小柴胡汤没有变,变的是人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