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苑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 1986),是人在特定活动范围内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一种预期和判断。在许多相关的研究文献中,又常用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自我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自我效能期待(self-efficacy expectancy)来表述自我效能这个概念。根据Bandura的理论,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他对自己行为能力的判断和行动的努力程度。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和能力,这将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初始效能感,并且学生还会根据教学活动所反馈的信息来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判断,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反之则会使学生失去努力的信心。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Ellis(2013)认为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受个体信念(Learnersbeliefs)的影响,而这种信念包含个体对语言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而Ehrman(2002)将语言学习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学生对自己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能力信念,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概念、自尊等其他自我信念的不同处在于:1)它是對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判断,产生于行为发生之前,故必须在真正任务执行之前进行对其进行测试;2)它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3)它是针对某一具体活动能力的知觉;4)它会受其活动执行场合的影响。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由于研究的领域不同而导致对效能感的理解和概念界定不同,有的是从研究对象出发,有的是从研究范围的角度审视,有的是关注研究过程。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研究,他们对自我效能感核心内涵的把握都是相通的,都体现的是个体对自我能力与自我信念的一种评判。
2.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答会明(2006)把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学生对英语学习行为结果主观评价的英语学习行为效能感和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英语学业,并取得满意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主观估计的英语学习能力效能感;刘岚(2009)将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表述为学生对自己完成英语学习任务或进行与英语相关的活动时所具备的能力的判断。因此,可以将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一定的英语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即主观判断)。
3.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关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国内研究现状可总结为:1)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密不可分,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成正相关关系。一方面,自我效能是影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效能感也会随之提高(陈亚轩、陈坚林,2007)。2)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关系密切。张野等(2008)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吴喜艳和张庆宗(2009)以113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英语学业成就没有相关关系;但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效能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回归效应显著,通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间接影响学业成就。另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涉及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基本技能中的口语和写作技能的影响。王天剑(2010)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口语和写作技能成正相关关系。唐芳和徐锦芬(2011)、李航等(2013)研究发现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与写作成绩呈显著正相关。3)在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王天发等,2007;吴喜艳等,2009;尚建国等,2015)研究结果均表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呈显著正相关。王毅敏(2006)和刘艳菊(2010)采取了相关分析的方法,均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策略的运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刘艳菊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之间存在着更为显著的相关性。
国外学者研究了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的应用,部分研究涉及到自我效能感在二语学习中的影响。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外语学习策略、学业成就都有一定的联系。1)Magogwe和Oliver开展了自我效能感和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Magogwe, & Oliver, 2007),结果表明不同的学生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英语学习策略,并且揭示了学习策略与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动态变化的关系;Yilmaz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自我效能感和外语学习策略的关系(Yilmaz, 2010),研究发现在英语学习中更多地运用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更有利用自我效能的提高;Su & Duo等研究了台湾高中生语言学习策略与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Su & Duo, 2012),二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为非母语英语课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建议。2)Mahyuddin等研究了自我效能与英语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Mahyuddin, 2006)。基于Bandura & Park提出的自我效能量表,研究发现在受试的1146名学生中,51%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48%的学生自我效能较差,并且当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时,成绩会得到提高;Mahnaz & Mahsa (2011)对教师的自我效能与学生英语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使用教师效能感量表和评价表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教师自我效能与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显著正相关。
英语阅读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自我效能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43~46.
[2]Ellis, R. (2013).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答会明.(2006).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6), 568-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