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100083]
“话语”最初作为语言学里的一个术语,其核心指涉是“语言在使用中”。话语的言谈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对话语所生成的意义的理解也需要借助语言才能进行。也就是说,话语是以语言为基础,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另外,话语属于具体的个人,直接表达人的社会意识并具有个人社会存在的意义。话语被个人运用并参与社会交往,因而必然体现出自己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等立场,具有独特的价值属性。因此,话语是指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遵循一系列的语言规则、规律进行人与人之间沟通并负载着独特价值属性的言语符号系统。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则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上是指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发布使用的所有话语,狭义上是指依托互联网媒介使用的意识形态话语。具体可以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概念界定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人们在网络社会实践中,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通过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文字、图片、语音、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意识形态表达的言语符号系统。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成是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的统一。主体间对话理解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成动因,表达模式的合理建构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成意义,不同语境的契合优化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成条件,不同话语的通畅转译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成过程。
一般情况,由于角色差异、知识差异、价值差异,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话语沟通通常并不是那么顺畅,这也导致话语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尤其在网络语境中,传播者和接受者不仅存在价值观念、思想行为的差异,而且二者的关系可能随时随处发生转化,呈现主体间性,从而使话语传播过程中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因此,主体间实现对话理解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达成价值共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作为网络信息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新样态,其话语内容不仅要反映网络社会现实问题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同时还要关注接受者内心需要,保证话语表达的真诚性,实现价值认同。二是实现话语权分享。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享有网络空间的言说权,都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使传统意义上的绝对话语权受到解构。传播者在客观上还是话语传播的主导者,但他们也应该根据接受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权”,即分享一些话语权,激发接受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实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共生共建”。三是注重主体互动。传播者与接受者互动程度也会影响到话语传播的有效性。传统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是一种“主体-客体”模式,二者之间互动性弱,很少有对话机制。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在传播过程中应该突破这种局面,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达到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
表达模式的合理建构,直接影响到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承载和意义。主要体现为:首先,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主体的能动性和描述对象的客观性的有机统一。主体的能动性是指传播者与接受者对话语内容并不是被动承接的,而是根据话语的功能完善和创造内容;描述对象的客观性是指话语内容指向一定的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主体在尊重客观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思想表达活动。其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描述性与评价性的统一。描述性是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一种描述性语言,用于表达事件的客观性,是一种求真过程;评价性是指网络意识形态承载了我们的情感或情绪,是一种追求善和美的过程。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在实际传播中,往往是偏重于评价性话语,经常是先预设,然后套用固定模式作出评价结论,导致话语缺乏求真的过程。再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只注重意识形态话语是不够的,还须用非意识形态话语充实其话语内容。即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既要吸收网络空间出现的生动化、趣味化的网络话语,也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因此,既要依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也要根据对象和任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话语内容。
语境是话语生成的客观条件,不同语境的契合程度直接关系到话语的表达、传输、接收和理解的效果。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语境是指在网络信息时代下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过程中所需要的语言环境。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语境是相当复杂多变的,既要考虑网络空间的话语的时间和空间场域问题,又要考虑现实生活环境影响。对不同语境的契合优化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成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关注网络技术发展。互联网发展初期,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处在单向性传播阶段,话语传播缺乏互动性。随着web2.0技术的出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实现了双向互动模式。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递发展,使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出现碎片化和泛在化的传播。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阶段,把握每个阶段的特性,做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转换和传播。二是现实生活世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成不仅要关注网络空间这一语境,还必须重视现实生活世界。也就是说,要从现实生活实践汲取和提炼一些适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话语资源。三是关注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一种聚焦网络社会中重大话题时活跃多变的大众话语,也是网络语境的“晴雨表”。网络舆论能够体现网络空间中最新的话语动态,是构成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语境的重要力量。
从话语自身的角度来看,依据不同的使用语境或使用者,话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主要的话语类别有“权力话语”“研究话语”“工作话语”和“生活话语”。由于不同种类的话语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组成结构和评判准则,所以使用不同种类的话语传播时,必须对其进行“转译”,才能实现不同种类话语的意义共享和效果达成。首先,转译的关键是要实现话语内容的通俗化、大众化。话语内容过于理论化、专业化,实际的话语传播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效果不佳。因此,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成过程中话语转译至关重要,尤其是要将一些理论化过多、学术性过强、政治性过浓的话语转换为符合网络时代的话语风格,并借助于网络表达形式进行传播,实现话语变得形象、通俗,让普通大众认同并接受。其次,要防止话语转译滞后和异化。滞后和异化是话语生成容易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话语传播的效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滞后表现为内容和形式的滞后,会导致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无法顺利地进行描述和传播。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异化表现为过渡的依赖网络技术,过分依赖网络文本方式,而忽视对内容本身的建设,致使呈现出来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缺乏核心内容的支撑,出现“缺魂”状态。
从本质属性来说,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人们表达主观思想过程中反映客观现实的言语符号系统;从话语形式来说,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催生的意识形态话语新样态;从发展方式来说,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不断满足网民流变性需求的言语行为;从价值功能来说,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传承优秀文化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因此,言语符号、互联网技术、话语需求、主流意识形态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生成机制。
目前,国内学界“话语理论”纷繁复杂,但基本上是从西方学者那里引入的话语概念、话语分析、话语意义等,这也往往模糊了人们对话语本质问题的思考和追问,陷入了就话语而谈话语的泥淖,导致对话语理解的抽象化、空洞化。要避免这一状况,就应深入揭示和把握话语的本质问题。
1.话语是语言与思想的结合体
现实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也有自己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同样,话语也是有其自身存在的形式和内容,即“话语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体。”[1]话语形式是指言说者表达的方式,主要包含现实的、具体的语言;话语内容是指言说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话语形式是言语行为的手段。“具体的对说话人来说,话语形式是他选择交际活动的外在标识;对听话人而言,话语形式则是他认知交际活动的线索。”[2]任何交际活动的表现都离不开话语形式,也都受话语形式的约束。也就是说,话语形式是语言的具体运用。其次,话语必须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居于决定的地位”[3]182,话语的存在离不开主体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我们不能思我们不能思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不能说我们所不能思的东西。”[4]因此,话语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
2.话语是一种反映客观现实的言语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是客观存在的意识表现,而话语又是语言与思想的统一,因此话语是一种意识。“意识一经产生,就要通过一定的客观物质形式,例如语言、文字、手势、图画、形象、符号等,将其内容表现出来,使之能为人们所感知。”[3]207因此,话语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首先,话语必须反映客观的社会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5]152任何意识或意识形态都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样,话语从根本上讲就是变化着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变化,话语形态才推陈出新。其次,话语必须反映社会现实需要及其发展。话语作为信息的载体,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转换,其背后的根本动因是种种现实需要的变化。诚如马克思所说:“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5]161
3.话语是一种表达主观思想的言语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6],而话语又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因此,话语是一种表达主观思想的符号系统。第一,话语作为一种意识,必然具有主观性。话语的主观性是指发话者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等,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话语的主观性决定话语表达不是简单的言语行为活动,而是负载着主观思想的。第二,主观思想具有目的性。在实践过程中,话语主体往往会事前进行议程设置,使主观思想的表达尽量不脱离自己的预设,即话语是一种主体有目的性的表达思想的言语行为活动。第三,话语的价值意义在于表达主观思想。“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不仅仅是追求真理,而且要通过掌握真理去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及其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3]298话语存在的意义不是语言形式,而它所承载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4.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表达主观思想过程中反映客观现实的言语符号系统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话语的本质是语言与思想的结合体,是人们表达主观思想过程中反映客观现实的言语符号系统。因此,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作为网络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的新样态,首先它是一种言语符号系统,其必须符合话语的本质属性,其生成与发展必须从话语的本质出发。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催生新的语言形式—数字化语言,并对话语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产生影响。同样,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成和发展必须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话语变革。
1.二进制编码技术催生数字化语言
二进制编码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仅实现了计算机运算的简单方便,而且对人们的语言和符号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二进制编码技术实现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字化语言。也就是说,数字化语言并不是由计算机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由人们把我们日常语言通过计算机二进制编码技术进行处理后得来的,即数字化语言源于现实语言。其次,实现数字化语言传输跨越了现实的时空距离。数字化语言是符号化的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它把现实语言文字变为数字化的信息编码,使语言改变了原有的人际表达和传播形式,这些编码语言在电子网络空间来传输,完全跨越了原有的时空距离。第三,提高话语信息传播速度。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字化语言后,可以依据计算机处理、传播二进制符号的高速、海量、即时性能,极大地提高语言的传播速度和效率。
2.多媒体技术实现话语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声音、图形、静态图像、视频动态图像、动画等多种传播形式综合一体化,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能对它们获取、压缩、编码、编辑、存储和展示的一种媒介技术。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使话语表达方式突破了传统话语单一、纯文本的表现形式,而是呈现出既有文字,又有音频、视频,还有图片、图表、漫画、卡通等形式,真正实现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有机地进行同步组合,是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话语表现形式。并且,多媒体技术下的文字形式也不是传统意义的纯文字,而是融入了图片、音频等要素。总之,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实现了话语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不仅提高了人们对话语内容的理解力,而且便于人们在准确理解话语的基础上,更加直观地、高效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3.网络通信技术变革话语的传播方式
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人们上网和通信更加便利,而且还使人们话语的传播方式出现新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双向交互式传播。网络通信技术对话语传播方式变革最大的特点是一改过去单向性话语传播方式为双向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话语接受者在话语传播中的地位,实现话语传播主体的位移。第二,即时性传播与延时性传播共存。即时性是指信息发布和接收之间的时间间隔短。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何时,只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受众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另外,信息传播还具有延时性,这种延时性主要是指网络平台具有信息储存功能,当受众需要时可以随时在网上下载。第三,超时空化传播。网络时代的话语表达已不受时空的限制,尤其是随着近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真正实现了话语表达的“随时随地”。
4.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催生的意识形态话语新样态
传统意识形态话语主要是通过课堂、讲座、会议、报告会等形式进行传播的,是典型的“一对多”模式,相对比较单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话语表现形式单一的局限,变得更加的多样化,即出现“点对多”和“多对多”的模式。BBS、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平台的出现,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快速、便捷、自由和多样化。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作为在网络空间进行意识形态传播和教育言语行为,其发展变化的动力来自于网民的话语需求,来自于网络平民化和网络主客体转化的流变性需求。也就是说,不断满足网民话语流变性需求的话语实践,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成的动力源泉。
1.网民话语需求被空前激发
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也参与到网络空间的话语传播,彻底摆脱了少数精英垄断的局面。截至2017年12月,国内网民规模达7.72亿人[7], 其中绝大部分网民都是社会普通民众,他们成为了网络世界的主要群体,可以自由的在网络空间表达自己的“话语”,进入“全民DIY(Do It Yourself)”话语时代。另外,网络空间话语权不受双方的地位影响,更加平等化,不管是社会精英群体还是平民阶层,都有权利在网上发表言论,精英群体话语垄断地位被逐渐消解,社会大众尤其草根网民,他们的话语需求被空前激发,彻底掀起了一场话语革命[8]。
2.网络平民化的话语需求具有流变性
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加入到网络生活实践,使网络空间的话语出现平民化。首先,表达主体的平民化。现在用户只要会简单的电脑操作或智能手机使用,就可以接入网络,加入互联网自媒体平台,进行言论的发表和评论。其次,表达形式的平民化。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话语表现方式也越来越简单化、便捷化,如超链接、超文本、二维码等表达方式的出现,这些技术要求低,比较适应平民对网络的便捷使用。第三,表达影响力的平民化。话语表达影响力直接影响话语的实际效果。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大众化”“碎片化”“移动化”特点,再加上形式和内容的日常生活化,进一步加快了话语传播速度,使个人的个性化话语需求流变性加强,更新速度快。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作为网络时代的言语符号系统,其负载的传播内容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从价值功能上来说,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
1.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必须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
意识形态性是指意识形态话语在建构和传播过程中必须坚守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网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话语交流方式。但是,对于网络时代话语形式的变化,尤其面对网络空间话语的“鱼龙混杂”,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必须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根据新形势、新变化、创新网络信息时代的话语传播理念、机制、手段、方法,坚持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主导地位。
2.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
网络话语作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应该承担向网民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任务。也就是说,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传播载体。当前,面对网络空间出现的多元化社会思潮,某些西方敌对分子以网络平台为传播途径,制造、散播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思想,也有很多不法分子和不明真相的民众,在网络平台中宣扬、传播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内容,大肆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危害网民的“毒瘤”。因此,为了剔除这些不良思想对网民的毒害,我们必须以主流意识形态为载体,净化网络空间的空气。同时,我们在尊重思想文化多元化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领域内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同。另外,我们也应巧妙地运用网络话语的多元表现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融入网络空间话语建设,实现“内化与心,外化于行”,促进网络空间的清朗。
3.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领域内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发挥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功能,就是要在网络空间以生动鲜活、富有哲理、贴近网民的话语形式,表达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色,使其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理解和领悟,把优秀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作用长久传承下去。当然,优秀文化也包括优秀的外来文化,以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为载体传承优秀文化时,要用丰富多彩的载体形式,把优秀外来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来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应用和传播优秀外来文化的合理内核,发挥其积极作用。
[1] 范晓.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 2003(6):73-85.
[2]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96
[3] 萧前, 李秀林, 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8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37-38.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7.
[8] 曾庆桃, 胡树祥.网络自媒体演进及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新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 2016(3):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