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宁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外语阅读水平,增强外语写作能力,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英语文学课程,并把它视为外语教学中不可代替的方法和途径。大量教学实践表明,这门课程确实是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
另一方面,英语文学教学中也客观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当前的英语文学教学整体上较为忽略对文学伦理精神的教育,缺乏对文学现象的价值伦理问题的关注以及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而大学时期是走向社会的预备阶段,加强大学生伦理教育是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高校的英语文学教学中,专业教学应该和道德发掘相结合,教师要全面发掘作品积极的伦理因素,对学生进行伦理渗透、人文素质培养,有意识地把伦理道德引领到课程教学中。
聂珍钊教授首次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为了解决文学伦理价值缺失的问题而生,它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它以文学文本为主要批评对象,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本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复杂伦理关系中,对处于特定历史环境中不同的伦理选择范例进行解剖,分析伦理选择的不同动机,剖析伦理选择的过程,揭示不同选择给我们带来的道德启示,发现可供效仿的道德榜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1〕5-6“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立场和最终目的是发现文学的伦理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伦理和道德的批评立场,运用历史和辩证的方法寻找文学形成的伦理因素,力图从伦理和道德的视角重新发现文学的价值。”〔1〕7
各高校的英语文学教材通常选取蕴含丰富伦理知识的文章,凝聚了世界各地优秀英语作家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以及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对人生轨迹和命运归宿作出的深刻反思,潜藏着宝贵的伦理道德价值,在启迪人格、陶冶情操、培养读者正确的伦理观念和伦理价值观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越性。“文学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为人生的艺术,是特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生活、伦理价值观的审美表现”〔2〕,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主要批评方法,对英语文学作品展开伦理分析,能帮助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符合新时代伦理要求的伦理现象,培养他们健康的伦理观念。
本文以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的《一位女士的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为指导,结合小说创作时代的社会背景,力图全面客观地剖析“坏女人”梅尔夫人这一角色,以期展示如何把文学伦理学批评渗透到高校英语文学教学中。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艺评论家。《一位女士的画像》发表于1881年,是詹姆斯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詹姆斯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角色,梅尔夫人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很多评论家把梅尔夫人解读为一个圆滑世故、虚伪奸诈的歹毒妇人,因为她得知年轻貌美、心地善良的美国少女伊莎贝尔继承了姨父的巨额遗产后,便暗暗打起了她的主意。为了自己的私念,她精心布下圈套,介绍天真无邪的伊莎贝尔认识并使其喜欢上一位长期侨居意大利的美国“艺术家”奥斯蒙德,但后者其实是在才华横溢的艺术鉴赏家外表掩盖下的一条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花丛“毒蛇”。因此,梅尔夫人被普遍认为是扼杀伊莎贝尔婚姻幸福的主要凶手。
虽然梅尔夫人虚伪贪婪的形象被文学界广泛接受,但如果把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应用于梅尔夫人的性格分析,读者会得出和传统观点不同的结论:梅尔夫人并非卑鄙无耻、唯利是图的奸恶之人,她也有着传统女性的美好性格,而且她身上闪耀着新时代女性的光芒。
梅尔夫人放浪形骸的外表下是一颗始终对情夫奥斯蒙德和他们的女儿帕茜真诚敞开的爱心,她深深地爱着奥斯蒙德,但因为她没钱,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明媒正娶,给她一个公开的妻子名分,她仍然无怨无悔默默地做他的情妇。她对帕茜的爱也非常伟大,为了女儿的幸福宁愿牺牲自己公开的母亲身份,而是选择在背后默默地守护她的成长。梅尔夫人心灵上所受的煎熬不一定比伊莎贝尔的小,伊莎贝尔是掉入了一个陷阱,而梅尔夫人却是深知外面世界的美好,却自愿站到陷阱里面的,这里面的悲哀也许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到。
1.对奥斯蒙德的真挚执著
梅尔夫人本身是一个悲剧形象,她的一生都孤苦无依。她对奥斯蒙德的感情是真挚执著的,否则不会默默地做了他多年的情妇,还为他生下了孩子。在这场偷情的游戏中,她对他始终比他对她好。她为他卖力,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受苦,她甚至不止一次为他弄钱,这一切的结果却是他厌倦了她。直到最后,她还要忍受着嫉妒的折磨给奥斯蒙德物色合适的妻子人选,可是奥斯蒙德从没替她干过一件小事。“她是一件旧衣服,有时候他还需要她,但总的说来,他可以毫不在乎地丢掉她”〔3〕662,在得到伊莎贝尔的丰厚物质财富后,梅尔夫人最终成为了对奥斯蒙德来说,不再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弃妇。
2.对帕茜的关心爱护
帕茜是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的私生女,也是梅尔夫人一生悲剧的根源。她在内心深深爱着自己的女儿,但出于舆论和世俗观念的压力,她强忍着母性不敢和帕茜相认,只能以“在罗马最好的朋友”身份经常去修道院看望她。她怕人家把她们联系起来,担心泄露自己母亲的身份,所以她一直小心翼翼,从不让人看到她是母亲。出于母爱的天性,她一心希望帕茜能嫁个好人家,有个远大的前程,所以她宁愿忍受内心极大的痛苦也要策划伊莎贝尔和奥斯蒙德的婚事,为的就是富有的伊莎贝尔能给帕茜一份丰厚的嫁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有钱的女孩子比较有机会攀上阔气的亲事。
3.在罪恶面前的忏悔
梅尔夫人虽然非常自私,但她还不至于铁石心肠,反思自己的过错时还是有忏悔之心的。她认为正是自己恶魔般的行径,使伊莎贝尔陷入了迟钝的状态。所以她的内心充满着恶劣的情绪,她认为自己干了糟蹋自己的事,变成了像奥斯蒙德一样的坏人,不知会落得怎样的下场。在阴谋被伊莎贝尔知道后,她第一次如此失控,“她的感情突然像晴天霹雳似的爆发出来:‘是这样,我恨不得不顾一切地哭一场,可是我又不能!’”〔3〕629“她那闪闪发光的眼睛变得阴森森的,她的微笑流露出内心痛苦的挣扎……”〔3〕664
结合小说创作的社会伦理环境,可以看出梅尔夫人代表了兼具传统价值观和妇女独立精神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思想独立又敢于追求享受感情上的自由。19世纪的女性在社会上和家庭中没有地位,处于依赖男性、屈从男性的境地,被要求保持沉默和顺从,无法决定自己的感情。而梅尔夫人身上散发着浓郁的欧洲文化气息,她有着非常好的艺术修养与风度举止,她热情奔放、聪颖大方、多才多艺、举止优雅……她的文雅,有教养,多才多艺,社交,一切都显得得心应手。梅尔夫人呈现在人前的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她几乎能够让每个人都喜欢她。在伊莎贝尔的眼中,梅尔夫人是“上流社会的化身”,她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熟知人情世故,不会对自己的地位想入非非。在伊莎贝尔的想象中,她具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她这么优雅文静,这么有教养,这么聪明,这么从容自如,可是又对这一切这么不以为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高贵的气质,何况她的举止神态本来就像一位贵妇人。
1.对才能的追求
梅尔夫人在优美和谐、柔和庄严的舒伯特钢琴曲中正式出场,所谓“朱唇未启笑先闻”,她纯熟自然的钢琴弹奏配以衣着讲究的背影,已经向读者展现了一位高贵优雅的贵妇人形象。接下来她流利的法语使读者和伊莎贝尔一样对她更增加了兴趣。她仪态万方、绰约多姿,文雅且有教养,一切都显得得心应手,连拉尔夫也称赞她是最聪明的女人,是个完美的人。在伊莎贝尔眼里,她更是卓越的,超出于常人之上的。
梅尔夫人即使在花园山庄探望老朋友杜歇夫人时,也是一直忙于自己的事务,坚持工作。她衷心爱好绘画,画几笔速写就像脱下一副手套那么容易。在花园山庄,她经常带着绘画工具到屋外去描绘大自然。她富有音乐才华,弹奏钢琴时能使大家听得一言不发,宁可放弃跟她谈天的乐趣。她广交朋友,到处都受欢迎,通信之广让伊莎贝尔惊叹不已。她的刺绣精美绝伦,即使绣一些坐垫、窗帘或者普通饰物,也能大胆自由地创造,博得人们的惊羡。她还博览群书,知古通今,仿佛一切重要作品都读过。小说中很多描写都体现了梅尔夫人的多才多艺,而故事情节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洲社会为背景,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之以往虽然有所提高,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仍然大行其道,梅尔夫人的博学多才是对当时传统女性形象的挑战和颠覆。
2.坚强乐观的性格
小说中还有很多地方表现了梅尔夫人的坚强乐观。她离开美国到欧洲生活时还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后来嫁给一个瑞士小商人,但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丈夫只留给她一笔很小的遗产。生活拮据,迫于世俗观念和舆论压力又不敢和亲生女儿帕茜相认,梅尔夫人内心其实也相当痛苦。但即使生活跌宕起伏,她也没有怨天尤人,她认为“要有所得,就要有所失。生活不会败坏人,它可能使你吃尽苦头,但不能摧毁你”〔3〕222。面对伊莎贝尔告诉她的一切,她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也有过那样的情形,它会像其他一切那样过去的。”〔3〕222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几乎什么都喜欢,连严重污染伦敦空气的煤烟,她也认为是一种国香,会给鼻孔带来特别舒适的感觉。在伊莎贝尔面前,她承认自己并不经常愉快,忍受过不少痛苦,但也认为这是妙不可言的一种经历。她还很有信心地说:“每个人都经历过一些事,最硬的铁罐也会有一些伤痕……我也有很大的缺口和裂缝,不过……我经过了巧妙的修补……我就会使人大吃一惊!”〔3〕227她喜欢跟年轻人谈话,从他们身上寻找自己失去的青春。在伊莎贝尔看来,梅尔夫人虽然年轻时有过惊心动魄的伤心经历,但这个饱经沧桑的女人还如此生气勃勃,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正如书中所描写的:“在社会生活的战场上,梅尔夫人的纯钢武器锋利无比,枪法出神入化,从不疲倦,不为厌恶所压倒,她的意志足以主宰她的生活。”〔3〕486
3.对婚姻的选择
19世纪末期的欧洲上层社会,父权文化的迷雾仍然浓厚,性别歧视十分严重,女人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物,必须依附男人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女人在适婚年龄嫁一个有钱的丈夫,就等于巩固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梅尔夫人却用实际行动挑战了这一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她拥有高贵的外表和迷人的气质,而且学识渊博,交友广泛,在梅尔先生去世后,凭着自身的优秀条件应该也是追求者众多,但她雄心勃勃,指望嫁一个凯撒般的大人物,又是等又是找,又是策划又是祷告。她抱着宁缺毋滥的心理,为捍卫理想的目标而拒绝婚姻,一直过着单身生活,这在男权文化猖獗的社会是很不容易的。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看,梅尔夫人的命运令人扼腕唏嘘:她在寻找自由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为了自身的利益,又设置新的路障把其他女性绊倒。虽然从表面上看,她自私自利、虚伪贪婪,但真正的伦理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的工业化凸显了男性的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欧美社会的男权主义,男权社会的层层管制使女性无法真正获得社会中应有的尊严。另外,梅尔夫人身上兼备美国自由精神以及欧洲的丰富阅历和智慧经验,这些使她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反抗性格的“带有詹式特色的女性”〔4〕,也让人感慨当时女性在追求身份认同及在男性权威下寻求更多权利的困难与艰辛。
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由《一位女士的画像》的教学实践可见,教师在英语文学教学中积极运用历史和辩证的方法分析作品的伦理内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阅读和翻译,能更有力地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更深刻地把文本所蕴含的丰富伦理价值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英语文学课程“育人”的根本目的。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道德滑坡、价值观迷失的现状下,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伦理的提升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社会和学界层面的努力,教师应该努力拓展自己的伦理视野,以积极向上的伦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相遇。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吴亚南.文学的伦理向度与文学理论教学的实践改革探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6(4):46-51.
〔3〕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M〕.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刘海怡.《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梅尔夫人、帕茜的双性气质特征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4:5.